一、金錢是一種思維方式
我們天天都在和金錢打交道,但關于金錢的本質,卻很少有過主動深入的思考。大多數人理解的金錢就是鈔票,有錢風光無限,沒錢痛苦一生。“金錢是魔鬼”、“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這些聽出老繭的話,對金錢的理解還是停留在金錢的客觀屬性上,僅僅圍繞著貨幣的支付功能認識金錢。
但是富富爸爸卻告訴我:“金錢是一種觀念”。換句話說,金錢還可以是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跳出了金錢的物質范疇,以更高的層次和更廣的視野去理解金錢。對金錢認識的深淺,最終決定了財富的多少和人生質量的高低。可以說,富人最重要的財富不在于擁有的有形資產,而是他們腦子里對于金錢深入靈魂的領悟。眾所周知,股神巴菲特、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臉書創始人扎克伯格都已將人個的絕大多數財產捐給慈善機構,但即使哪一天他們突然身無分文,我想也沒有人敢把他們看作窮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與巴菲特共進午餐”的慈善拍賣活動,至今已舉辦16次,截至2015年,這項活動已籌集善款1790萬美元。巴菲特等財富精英真正與眾不同的就在于對金錢的深刻理解,這種理解在成就個人偉業的同時,也使他們得已擺脫金錢的束縛。
口袋里的錢,是你的腦袋對金錢思考的最終產出。
富人和窮人的本質區別在于對金錢的思考和態度。
掙工資是被動接受金錢的做法,每個人都有主動創造金錢的能力。
價值流動是財富的脈搏。
二、投資自己才是最好的投資
從某種意義上講,上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不是天生殘疾,那么眾生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上天賜予我們兩桶金:健康的大腦和時間。可以說,未來每個人創造財富的差別就在于對這兩桶金的再投資。有句俗話說:“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所以,出身不是決定財富的根本性因素。但不可否認的是,富人家的孩子有個得天獨厚的優勢,他們從小就開始接受良好的財商教育。
但事實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投胎成為富二代,對大多數人而言,后天的財商教育才是拉開差距的關鍵因素。在邁入財商教育大門的這道坎上,開始出現人生分化。一部分人,一開始就沒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不幸淪為窮人;另一部分人,雖然受過較好的教育,但對金錢的理解只比窮人強一點,他們可能成為高薪的打工者;還有最后一部分人,接受過良好的財商教育,不斷地投資自己的大腦,他們最終超越金錢成為財富的創造者。
生活中,不少人熱衷于投資股票、債券、保險和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唯獨沒有投資自己,這就決定了他們的最終投資回報率不會很高。多少人雙“十一”剁手、買蘋果手機眼睛都不眨一下,但卻舍不得花點錢買書。把大把時間花在刷微博和朋友圈上,卻抽不出半個小時安安靜靜地讀書。
比你優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財富其實是對一個人內在價值的最終定價。”為富不仁”很大程度上是窮人對富人無奈的嫉妒和泄憤。事實是,富人反而思想更深、目標更遠、自律更嚴、情懷更暖,推動社會進步的往往是富人群體。
三、做金錢的主人
自我成長是擺脫金錢束縛的最根本方法,財富只是自我成長的附加值。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以一種更加超然的心態去看待金錢,投資自己加速成長才會成為你的生活目標,如此良性循環,最終我們在成長中收獲的快樂,會比單純追求金錢,要多得多。
財富自由是很多人畢生追求的目標。當我們不愁吃不愁穿,不用再為別人打工,我們是不是真的就實現了財富自由呢?我所認可的財富自由包含兩個層面:首先是時間上的自由。時間是每個人最珍貴的不可再生資源,你不再為了金錢而出賣自己的時間,而是能夠自由支配自己的時間用在實現你的人生價值的事上。其次是精神上的自由。我們不需要像哲學家那樣想清楚關于人類的重大問題,只需想清楚自己這輩子做什么事最有價值最幸福,并能夠全身心投入樂在其中,無論生命何時結束,我們都一直在探索的路上,戛然而止就像流星劃過夜空一樣耀眼炫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