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本色》修復重映,你愿意到電影院為情懷買單嗎?

猶記得上上個星期,《銀翼殺手2049》上映,我在訂票時偶然看到了票務信息上有《一江春水向東流》的重映,當時虎軀一震,于是立馬下單定了票。

關于《一江春水向東流》,年齡小一點或沒有涉獵過編導專業的觀眾恐怕并不十分清楚,甚至都沒聽說過。這部電影是中國第二、三代導演蔡楚生、鄭君里的杰出作品,于1947年上映,全片分上下兩集,共192分鐘。其體量之宏大,敘事內容之復雜,使其成為中國早期電影的一部里程碑式的杰作。

記得當初東方電影史的課上,我們的老師專門犧牲了兩節課的課堂時間為我們放映了這部電影的下半部。雖然是在一方小小教室的屏幕上,但那以小見大的歷史觸角表現當時社會洪流的氣魄野心,以及最后唯剩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悲劇結局,時隔幾十年依舊給人以極大的震撼。而今如此國寶級老片突然重映,欣喜之余我也為訂票時空空如也的放映廳而感到一絲嘆息。

然而,沒想到的是,就在放映的前一天晚上,影院給我打電話說這部電影我所訂的那個場次取消了,因此不由分說就給我退了票款。在我的多番逼問下,影院解釋說,我定的那場被觀眾投訴只放映上半場因此取消了場次在別的時間段放映全片。

對于影院的這個解釋我個人很是不能接受,其一是因為臨時改場的時間段我沒有時間去觀看,其二則是因為這部中國電影史上重要的作品重映之后同樣遭遇了“影院一日游”的狀況,總共就只有一天的排片。盡管如此,我還是更希望影院的解釋是真的,而不是因為整場放映只有我一個人定了兩個座位而臨時取消放映。

很遺憾,由于最近一家有此片放映的影院突如其來的場次取消,最后這部電影的全片我也未能在大銀幕上看成……

最近呢,我正準備預定《正義聯盟》的票,偶然看到了《英雄本色》將于11月17日修復重映的票務信息,于是突然間就想起了兩周前《一江春水向東流》所遭遇的尷尬。

相信大多數人雖然不熟悉中國電影早年黑白片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但絕對知道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絕對記得張國榮演唱的主題曲《當年情》,甚至小時候還曾模仿向往過周潤發扮演的小馬哥。作為香港電影黃金時期黑幫片的典型代表作,《英雄本色》這部影片哪怕你沒看過也應該是如雷貫耳。

然而,聯想起之前的重映片,《英雄本色》修復重映將面臨的命運讓我不由憂慮。

《一江春水向東流》的“影院一日游”也許是因為它在如今觀眾群體中的知名度太低,而且黑白老片的質感不符現在觀眾的觀影品味,但上半年重映的《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呢?你們都為了情懷去電影院“還”那張“欠”星爺的電影票了嗎?

此次《英雄本色》的修復重映,本質上應該是為定檔于2018年1月18日上映的《英雄本色2018》造勢,分明打得一手情懷牌,企圖喚起人們心中對小馬哥、對狄龍、對張國榮的記憶(實際上,現在哪怕就是“張國榮”三個字就足以成為噱頭)。而吳宇森導演的新片《追捕》也在《英雄本色》一周后上映。

要不然總是有人說,所謂的重映就是情懷變現呢?

最近幾年時不時就會有那么幾部經典老電影上映,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也最賺錢的一部,就是2012年3D轉制重映版的《泰坦尼克號》。這部影片搭著《阿凡達》引起的3D狂潮,搭著中國人民對小李子多年的友誼,以重映之勢在國內再次賺得盆滿缽滿,為這部影史票房留名的影片添磚加瓦再奉獻一份票房。

而今《英雄本色》的重映,雖然有其造勢宣傳的意味在,但依舊能夠引起一些觀眾的情懷和共鳴。但這并不意味著《英雄本色》的卷土重來就一定能夠在國內引起熱潮,取得巨大票房成功。

首當其沖的一點就是,《英雄本色》定檔的11月17日,同天將上映DC蓄勢已久的超級英雄大片《正義聯盟》和王晶執導的《降魔傳》,前有《雷神3:諸神黃昏》,后有自家導演的新作《追捕》,夾在中間更不乏勁敵,這樣的尷尬位置竟讓人覺得《英雄本色》的修復重映只是重新放出來玩玩,并不在乎票房成敗。

除此之外,宣傳力度的不足也可能會造成如《大話西游之大圣娶親》的重映版一樣,有些觀眾撤檔以后才知道有重映。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講,是贊成老片重映的,尤其是優秀的商業片,更有其重映的價值和意義。在我們當前的電影市場環境下,一直都并不缺新電影,但是至始至終卻缺好電影,尤其缺能夠引起話題性和票房號召力的好電影。盡管《戰狼2》的票房打破國產電影的記錄,話題度也讓幾度霸占熱搜,但其整體質量和完成度上還是那么差那么點兒火候,只是在同行對比下顯得比較突出罷了。

經典電影重映在實質上并不可能代表當前電影整體水平,也不可能樹立一個新的質量標桿,更不可能在任何層面上改變中國電影市場的現狀,更多情況下,這種行為都只能淪為一種賣情懷或者做隱性宣傳的方式,重點針對部分粉絲觀眾群體,喚起他們的購買力而進一步榨取一個多年大IP的剩余價值。

然而,那些經典的老片在新的大銀幕上重新放映,那些曾經在錄像帶或電視、電腦屏幕上被我們反復咀嚼的影片以一種屬于電影的方式呈現,那些伴隨我們成長的人物也好,記憶也好,生命歷程也好,情感共鳴也好,都通通挖掘出來被重新品味,從觀眾的角度來講這其實是一件好事。總有些讓人熱淚盈眶的情愫被我們傾訴在曾經看過的影像中,時過境遷,試問,如果給你一個機會回溯那種悸動,你會為自己的這種情感體驗買單嗎?

當然,借此機會我還想簡單提一下關于藝術電影和藝術影院,因為相比于那些還能夠被選中重映的優秀商業片,藝術影片本身更具有藝術性和傳世的價值,但也更容易被人忽視。

在中國是沒有成體系的藝術院線的,這也就意味著國內大多數優秀影片在撤檔之后沒有機會再有規模地重登銀幕,甚至說,很多優秀的藝術電影從誕生起就注定無緣商業影院。而藝術電影院一向是藝術電影上映和重映的重要場所,盡管一直以來都有人提倡開設藝術院線,但是,哪怕是國內最官方藝術電影放映場所的中國電影資料館,每天的排片也屈指可數;除非在電影節期間,否則上座率也并不可觀。由此可見,國內的藝術院線是沒有市場的。

更何況,文藝片是挑觀眾的。對藝術電影有強烈需求的觀眾往往文化水平和審美品位都比較高,他們的教育水平決定了他們的欣賞水平能夠接受像奧遜.威爾森、費里尼、伯格曼、塔爾科夫斯基、安東尼奧尼等藝術大師的作品,能夠喜愛那些優秀的、但具有審美門檻的作品。然而,在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上,這畢竟是小部分。

不僅如此,在“制作-發行-放映”的垂直體系下,“放映”本來就擔負著回收成本、創造盈收的重要作用,所要考慮到的資本問題更為復雜。因此,與其滿足少量觀眾的挑剔,不如迎合絕大多數觀眾的娛樂需求,這是影院幾乎毫不猶豫的共同選擇。在全球電影市場趨向萎靡的前提下,歐美多數藝術院線紛紛倒閉,連老牌藝術電影國度的法國也在市場中掙扎,而中國更沒必要蹚這趟“渾水”。

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在資本和藝術的對壘中,藝術向來都位于下風。但藝術電影卻永遠和商業電影并向前行,雙線發展,哪怕在特殊的時期遭遇特殊的情況,至今也未曾斷裂。這大概是創作者的一份文化自覺和責任心吧……

說來說去還是說回《英雄本色》,其實大環境來看,《英雄本色》的重映也算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情了吧。哪怕有其商業元素在,但“重映”本身就存在其意義,更何況這部影片本來就從來沒在大陸上映過。雖然,由于《英雄本色》這部影片我是近期才第一次看,因此無論吳宇森也好,周潤發也好,張國榮也好,都get不到我的情懷點,也不足以讓我為他們買單,但有一部影片我看到重映消息從年初興奮到現在,卻一拖再拖依舊沒有定檔,以至于我自己重新又看了一遍,已經喪失了那個期待的興奮勁兒了。

是的沒錯,那就是卡神的《終結者2》

就是液態金屬機器人那一部,《終結者》系列最佳沒有之一

不過看這個趨勢,我突然懷疑這部影片是預備著賣情懷攢票房完成任務的。上半年清一水兒的媒體人預測今年電影總票房不能達標,暑假一部《戰狼2》突然殺出重圍超額完成任務;而下半年的11、12月又是引進片集體扎堆的時候,重映版恐怕無法拉攏觀眾達到預計票房水平,非要期待一下的話,目測得等到明年第一季度春節檔和情人節檔以后了…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