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我背誦了晏殊的《踏莎行·小徑紅稀》。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翠葉藏鶯,珠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晏殊的這首《踏莎行》雖然算不上他最杰出的代表作,但作為寫暮春的詞來說,無論表達還是意境上都算得上精品。
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
現在春天剛剛到,還沒領略到“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的場面。但年年春去春來,年年楊花撲面,春風擬人化的調皮、讓滿城飛絮的場景仿佛就在眼前。
那楊花到底是柳絮還是楊樹開的花?從植物學的角度來講,二月柳飄絮、三四月楊樹開花,可以作為鑒別方式,但這與詩詞中的楊花干系不大!個人覺得,既然古有“楊柳”并稱的說法,何況多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樣的詩詞,楊花就沒必要解釋得那么絕對了吧。
白如雪、輕如綿的楊柳花絮次第開放,在詩詞中要的也就是一種意境。不如,我們一起來賞一首楊花詩、頌一首楊花詞,看看古人眼中楊花的模樣。
《楊花》
吳融
不斗秾華不占紅,自飛晴野雪蒙蒙。
百花長恨風吹落,惟有楊花獨愛風。
《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軾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
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
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
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
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
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
看完古人“借物抒情”的含蓄表達,再回到這兩句詞本身,看看這種場景如今作何解讀呢。
記得前兩年滿城飛絮的時候,“蒙蒙亂撲行人面”儼然成為新聞事件了。現代的人恐怕更是對這個“亂”字深有體會——每年楊花亂飛的時候,過敏性鼻炎犯了、呼吸道疾病多了,擾亂的是身體的舒適感;飛絮影響到出行,無處不飛花毫無詩意可言,心情怎一個煩字了得。
現代人很難再從楊花在詩詞中的意境中得到精神的撫慰和寄托了。相反,缺少了詩情畫意和閑情逸致的現代人,在楊花鋪天蓋地的季節里,收獲的只有嬌氣身體越來越多的不適反應,以及疲憊無趣心靈的焦躁不安了。
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如果玩“飛花令”的話,愁、夢和酒這三個字的比拼那可要戰上好一會兒了。今天,我們就不提了,只來說說斜陽吧。
斜陽,一般是指接近傍晚的太陽。紅彤彤的斜陽照著大地,世間萬物被籠罩在余暉中。
余暉下,我喜歡迎著斜陽,轉身就能看到自己被拉得很長很長的影子。此時的陽光柔和而不失溫暖,一個人,就這么默默的站著,享受著短暫的寧靜時光,內心也是暖暖的。
古人的斜陽,層次更豐富多彩、變幻莫測,心情不同,斜陽呈現出的意境也不盡相同。拿陸游來說吧,不同的時間空間、不同的境遇心情下,單單一個人就擁有了很多種斜陽的不離不棄、惺惺相惜啊。
依仗立斜陽——《雜賦》
檐角掛斜陽——《晚雨》
歸艇滿斜陽——《梅市道中》
數聲殘角報斜陽——《晝睡》
雙雙黃犢臥斜陽——《城上》
悠悠扶杖立斜陽——《初夏幽居》
西窗容易又斜陽——《春日雜賦》
江城殘角伴斜陽——《霜天雜興》
再來兩首我個人很喜歡的詞,雖然是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意境,但卻揮灑著同樣是無盡溫馨美好的斜陽。
《蘇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
山映斜陽天接水,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
黯鄉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夢留人睡。
明月樓高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
《玉樓春》
宋祁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
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
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當“斜陽卻照深深院”的時候,如果心中能想起某個詩(詞)人的某句詩詞,是不是也如斜陽余暉普照世界一樣,得到了心靈的撫慰和溫暖?如果有的話,詩詞的力量肯定是在你的心中漸漸扎根生長,彰顯出它獨有的芳華,襯托著你簡單、平凡卻不失溫暖的生活。
漸行漸遠不后退,熱愛不斷如春水
踏莎行(tà suō xíng),又名柳長春、喜朝天,詞牌名。我背過幾首,背著背著有時忘了、有時混了。現在,能想起來的只有秦觀和歐陽修的兩首了,看來真是功底和功夫都不行啊。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觀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里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踏莎行·候館梅殘》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怪不得,背來背去,又是忘又是混的,加上我背的晏殊的那首,這三首都是寫的春天景色,而且詞中的山啊、梅啊、斜陽啊的用詞酌句,還有離愁啊、別緒啊的感傷情懷,還真是挺像的。
不暈才怪!所以,以后不能僅僅是背誦,還有了解作品的來龍去脈,以及對比鑒賞,這些東西對理解詩詞和對詩詞有更持續興趣的擴展、補充和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