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佳節倍撕金」,國慶自然不例外,非但不例外,還是一個高峰。因為太多的人,趕著國慶結婚。
在一種人情文化中,每一個人都身不由己,尤其是一對新人。請誰不請誰,送多大的禮,都成了人情文化中默不作聲的計算。這中間有著太多的不必要的成本,包括經濟成本,人際成本,時間成本等。而對一所學校來講,僅僅教師赴宴,都涉及到諸多的協調。因為這么多老師同時抽出時間來吃一頓飯,有時候真是個事兒。
怎么理解這件事兒?學校需要對此作出反應嗎?
初次做校長時,這就是擺在我面前的一個挑戰。
一
如何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先做一個「成本核算」。
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這是一種交易行為,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相互救濟」制度。禮金可以減輕結婚帶來的經濟壓力,畢竟新人都是剛入職場不久者,無論是工資還是積蓄都是嚴重不足的。該我結婚了,我先匯聚禮金,然后別人結婚,我也要送禮金,但不是一次送出,是逐漸送出的,壓力分擔在漫長的歲月中。就相當于我向銀行借了一筆錢,然后按月支付。
這可以算作一個益處。
從社會學的角度講,這又是一種交際行為?;槎Y或宴請,也是一種交際場,此不贅述。從另一個層面講,至少有相當一部分新人或家庭(雖然越來越少),也很在乎排場,反正就這一次,要熱鬧要隆重要有面子,這也是人之常情。
以上是可能帶來的益處。
壞處是顯而易見的:人情文化是有經濟成本的;赴宴是有時間成本的。
而所謂的好處,真的是「好處」嗎?
在一場婚禮中,有多少人能保持收支平衡并有盈余?恐怕賬很難算清楚,也并不樂觀,結婚畢竟是燒錢的事兒。從「相互救濟」的角度,也是嚴重不對等的,相當于你從銀行貸款,但不是無償的,要承擔高得嚇人的利率,而抽走這筆傭金的,或許是商家,他們或許才是婚禮中最大的贏家。
從社會學的角度講,婚禮不是一種高效交際行為,因為高效交際行為有人數限制且是一種深入交流,這只是一般層面上的交際行為,并不值得成為一場婚禮的哪怕將要目的。至于「排場」,本來就是一種不好的文化,有必要向別人展示什么嗎?除了少數的親朋或好友,多數人,也是呼嘯而來,呼嘯而去,圍繞的,無非是一個「吃」。就是說,婚禮真正需要的,乃是一種儀式感,而在今天的婚禮中,要保持儀式感是很難的,更可能的情況是,只有形式感,即所謂的「排場」。
我想,許多新人,也是被迫的??赡芩麄冋嬲胍?,是一個小圈子里的慶祝,并希望將更多的時間和心思,留給二人世界。
二
第一次做校長,且是組建一所新學校,我預先考慮到這個問題,并最終決定介入。
學校要介入,首先有一個合法性的問題。因為結婚乃是私人領域的事務,從程序上講,學校是管不著的。但是,學校管不著,只是意味著學校無法采取行政措施來干涉結婚文化,并不意味著學校不可以發揮文化影響力,或者借以強化自身的文化影響力。
于是,在建校之初的教師會議上,我對這個問題談了我的理解,表明了學校的態度。這態度大約有三條:
1、學校呼吁在婚慶問題上移風易俗,無論同事間親疏遠近,結婚時,均不贈送禮金,以免除不必要的人情壓力和心理成本、時間成本。如此,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輕松,更簡潔,更不受捆綁,更趨向于精神性而非物質化。
2、學校會以單位的名義,贈送禮金或禮品,作為對新人的祝福。換句話說,也算是結婚福利。
3、同時,學校會請與新人高相關的圈子成員聚餐(不超過兩桌),相關領導到場,并致賀詞。
在這里,重點是:
1、這只是一種倡議,而非一種命令。如果新人希望接受禮金,而同事也愿意送,學校不干涉。
2、學校代替全體同事贈送禮金,是表明學校在此問題上的誠意,以及對新人的關懷與祝福。
3、聚餐限制在小圈子內(同年級或教研組,以及關系好的同事),小圈子因為與新人在人際上更親密,所以不會出現許多婚禮上不熟悉新人,一吃了之的現象,更有利于構筑一個人際交流場。在這種場合中,每一個人說一段祝福語成為可能。實際上,大家往往會追憶與新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這是一種表達贊美和敬意的機會,也增進了彼此的友誼。
4、學校領導(如果學校大,則是年級主任)會有正式的賀詞,我們習慣于用寫一封信的形式,讀完后鄭重地送給新人。而且,因為會有主持人,所以儀式感很充足,也很溫馨。
事實證明,大家都很喜歡這種方式,覺得擺脫了束縛,又不至于感覺到,結個婚,單位里什么動靜也沒有,好冷淡啊。
而且,我在任期間,一直堅持得很好。
三
來到現在的學校,歷史有十年之久,大家互送禮金,已經習以為常。
在這種情況下,再要改變,就十分困難了。但并非不可能。
例如,我們可不可以從每一屆剛進入學校的新老師開始?甚至從一些已經在這里工作了若干年的但并未結婚的老師開始,逐漸退出游戲?從此過上一種新的生活?這里涉及到的諸多細節與糾纏,也都并不難解決。
當然,這只是一種設想,是否真要如此,不取決于校長的意愿,取決于有多少老師有這種意愿。
無論如何,希望后來的新人們,能夠越來越擺脫束縛,讓婚慶越來越輕松自然,越來越有儀式感,越來越成為一件值得終生感念的事。
而對學校來說,這既是私人領域,又因為牽扯到眾多老師而成為一種文化事件。如何引導婚慶,進而影響學校文化,就并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