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補意式咖啡
11月份我安排的是意式經典咖啡季,意式經典咖啡在很多咖啡店也被稱為“意大利手工咖啡”,這部分的咖啡飲品是所有咖啡的基礎,很多像你看到的焦糖瑪奇朵、榛子卡布奇諾、香草拿鐵、薄荷摩卡等風味咖啡都是在經典咖啡的基礎上的“再升造”,所以了解意式經典咖啡后,你就能顯而易見的知道風味咖啡的“竅門”。
如果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說的,其實意式咖啡就是來自于意大利的咖啡,他是由高溫高壓的咖啡機制作出來的濃縮咖啡(Espresso),量只有一小口,大概在30ml左右。但是他喝上去的純度是極高的,在意大利,這就是站著喝完就走的咖啡。也像他的名字來的一樣迅速——Espresso(Express),像快遞取貨一般迅速。
卡布奇諾是所有人對于“高級”咖啡的第一個遐想,過去在咖啡館坐下,菜單上這四個字“卡布奇諾”總是能吸引到我們的目光,不由自主的說出:“給我來一杯卡布奇諾。”(此時你心中肯定有個對這名字的疑問,為什么叫這個名字?)直到現在,雖然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了卡布奇諾實際就是奶泡咖啡,對于名字背后的故事卻是很少提及,因為內容太豐富,難以一言道完。
但重新排了下邏輯順序,好像可以串成一個故事,可以在茶余飯后,得瑟一下。
完全不聯系的名字——服裝設計師的基因
16世紀時,有個天主教會“圣方濟教會”的英文是Capuchin,讀作“卡布奇嗯”。教會里面的修女門穿的“褐色道袍” Plus “一頂尖尖的帽子很奇特”,但一直沒有人給這套圣裝起名。直到圣方濟教會傳到意大利后,對于沒有名字的衣服這件事,具有服裝設計基因的意大利人來說,是完全無法接受的。
當然坐地起名!就把意大利頭巾(Cappucio)——讀作“卡布奇哦”與圣方濟教會“卡布奇嗯”做了個結合,公式如下:
卡布奇嗯+卡布奇噢=卡布奇(嗯+噢)=卡布奇“諾”(
eno>>>no)
確實,這個咖啡根本沒有一毛錢關系。重點在后面,當咖啡在意大利開始盛起起步之時,最愛喝咖啡的其實是一幫年紀較大的老頭們,而其中有個小老頭一直對一個圣方濟教會的修女懷愛在心。有一次對著他面前這杯每天要見的奶泡咖啡,產生了幻覺,他把下面牛奶和咖啡的結合看成是修女的褐色道袍,頂上尖尖的奶泡當作尖尖的帽子。于是他和咖啡師說了這內心的”秘密”,為了讓這老頭可以每天YY和這修女在一起,他就把這款咖啡的名字定為“卡布奇諾”,瞬間...便在意大利傳開...
我要一杯“干”卡布奇諾——凸顯對卡布奇諾的了解
剛剛我們提到,卡布奇諾是奶泡咖啡。其實奶泡的量決定了咖啡的苦,What?我來解釋下:奶泡越多就意味著牛奶越少,在咖啡濃度不變的情況下,牛奶越少則咖啡越濃。這就和經濟學中的“泡沫”很像,泡沫越多,人民越“苦”逼,因為,只要是泡沫總會有消失的那一刻。
卡布奇諾還有個小分支(知道的人不多),就是比正常卡布奇諾更多奶泡的卡布奇諾,其咖啡味更重,名字叫“干“卡布奇諾(Dry Cappuccino)。如果你要在咖啡店點這款,作為咖啡師一下子不一定會反應的過來,流程如下:
“我要一杯Dry Cappuccino。”
“什么?”
“就是奶泡多點。”
“哦好的。”
(咖啡師此時的內心狀態是:喔唷。)
(也有可能去咨詢資深的咖啡師。)
Tips:卡布奇諾是含牛奶的咖啡中,咖啡味最濃的,所以Dry Cappuccino的味道則更濃。如果你的舌頭不能接受那么苦,沒事,加“白糖”也可以讓咖啡的更醇香。
傻傻分不清楚——卡布奇諾味薯片
卡布奇諾能夠這么出名,也是因為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他——吃根雪糕,有卡布奇諾味的;買個蛋糕有卡布奇諾味的;薯片竟然也有卡布奇諾味的。這些明顯都不可能做出“奶泡”的產品竟然都叫這個名字,為什么?對于商家來說,其實只是為了告訴消費者,這是咖啡味的,在名字有兩個選擇:“咖啡味”和“卡布奇諾味”,你會選擇哪個呢?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咖啡拿鐵,卡布奇諾也升了個級。如果你同時看到“卡布奇諾味”和“拿鐵味”的產品,那區別就是咖啡味的濃度了,卡布奇諾味的咖啡味會更多,而拿鐵味的牛奶味會更多。(拿鐵咖啡我們放在下期深入了解,今天知道和牛奶有關即可。)
你是專家——誰最適合喝卡布奇諾
一杯卡布奇諾需要三個關鍵的原料:1份咖啡、1份牛奶、1份奶泡,簡單的描述就是:“1:1:1”黃金比例。在意大利,卡布奇諾是早餐的必備,“神奇的肉桂粉”也是用在它身上的(肉桂粉只是提供香味,本身沒有味道)。當你拿到一杯卡布奇諾的時候,他應該有2cm-3cm的奶泡,一口喝上去豐富的奶泡和咖啡味,就是一杯卡布奇諾應該有的狀態。
卡布奇諾,其實一直是我們父母這輩放在心里而未解決的“問題”,他們認識卡布奇諾一定比你早,但是對卡布奇諾的疑問一直沒有機會被解開,這個機會也一直在我們的手上,周末最適合點給長輩的就是——卡布奇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