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必大家多多少少都聽過TED,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這本書是TED總教頭Chris Anderson剛出版的一本書《TED Talks: The Official TED Guide to Public Speaking》,這本書是屬于TED官方出版的,屬于官方指南那種。
這本書是在今天5月3號在美國亞馬遜上架的,有精裝、平裝、audiobook三個版本。中國亞馬遜官網英文版暫時是缺貨狀態,這個月的某一天會出中文版。所以為了提前飽飽眼福,用Google找了兩個電子版(epub&mobi)和一個audiobook版,等中國亞馬遜官網不缺貨了買一本紙質版補回來。
為什么推薦這本書呢?
1、
關注的兩個公眾號分別在前天和昨天分別都推薦了這本書,所以我也要推薦,以彰顯點什么,哈哈,證明我讀過。其實這本書半年前關注的,但是上個星期才找到了電子版。由于上課,只是偶爾利用上下班車上的時間勉強看完了17%,估計還要一個星期才能看完。如果到那時候再寫個書評的話,估計公眾號、朋友圈里被其他的書評轉發個稀爛。所以為了制造點效應,把名字特意起得很“標題黨”。
2、
大多數人對演講有誤解。由于工作的原因,平時會主動去聽、尋找各種各樣的演講。并且上一份工作在某方英語培訓機構,經歷了見識了一些大家認為所謂的“好演講”、“口才好”。回味思考的過程中,發現大家認為所謂好的演講評判標準,“搞笑、有趣”“口吐蓮花”“口才好”在個人看來實在是不值得一提,純屬在浪費時間。其中包括他們內部的各種所謂演講師的演講。就我個人而言判斷一個演講好壞的唯一標準是“言之有物。能讓我產生共鳴,并行動。”而TED教頭Chris Anderson這本書里也正好重點強調的是這點。所以因為這個原因也想推薦大家看一下這本書。特別是要上大學和正在上大學的孩子們讀一下。建議讀英文版,增強對英文的敏感度,同時學習演講的“道”。
個人想要表達的內容就這么多。
接下來分兩塊內容:
1、TED教頭Chris Anderson分享的如何做好一個演講的視頻:
成功的演講都有一個共同點,同時遵循四個原則,而這就是偉大演講的奧秘所在:
1) 只傳達一個主要觀點(想法很復雜,要確保能夠突出重點)
2)給觀眾一個需要關注的理由(如果你的想法很復雜,那么怎么樣才能確保觀眾愿意聽呢?答案很簡單,好奇心)
3) 一步一步打造觀點(不要使用專業術語,難以理解的可以使用比喻)
4)讓你的想法值得分享(誰會因為你的想法受益?如果只有對自己好處就先算了吧)
2、來自TEDtoChina.com聯合創始人在豆瓣上發表的一篇書評。
文|Tony Yet
TEDtoChina.com聯合創始人
一般講公眾演講的書,只會介紹公眾演講的小技,絕口不提公眾演講之大道。在TED大會策展人克里斯·安德森(Chris Anderson)看來,公眾演講的大道和小技缺一不可。而且假如沒有大道,小技修煉得再好,也無濟于事。
什么是大道?
安德森在書中寫道:
這本書的核心要旨就是,任何人,只要他有一個值得被分享的想法,都能做出一個很有力量的演講。決定一場公眾演講成敗最關鍵的東西不是自信、臺上表現或者口齒是否伶俐,而在于你所講的是否言之有物。
這就是公眾演講之大道。
假如你正好是那種在舞臺上極為自信,吹水能力特別強,但所講的東西干貨含量極低的人,那么安德森給你的建議是,先去做點實際工作,積累點經驗和洞察再看這本書吧。因為,空有其表,而缺乏內涵,只會讓人覺得厭惡。
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比較有自知之明的,假如你確實有一個好的想法要分享,可以怎么準備?安德森基于這十多年策展TED大會的經歷,總結出了五種工具。
1、情感連結
傳統的演講訓練注重的是「推」的模式,就是把東西硬塞給聽眾。安德森則主張,追求好的知識只能通過「拉」的方式來進行。只有當聽眾和講者之間建立了信任,在情感上有一個連結的通道的時候,講者的信息才會進入聽眾的大腦。
我們都是情感動物,哪怕是當我們做演講的時候,我們也首先是一個人,然后才是一位講者或聽眾。當你站在臺上演講的時候,聽眾的大腦首先出現的反應是,你是何方神圣,我為何要浪費我的時間聽你講東西?
這時候,假如你能展示自己脆弱(vulnerable)的一面,往往會比較容易解除聽眾的防備心。
這里所謂的脆弱,可以是你很私人的故事,你的內心戲,甚至假如你站到臺上之后突然變得非常緊張,就直接告訴聽眾你很緊張,聽眾通常都會支持你的。
營銷大師Seth Godin也寫過類似的話,他認為麥克風的存在不是要讓你更大聲去說話,相反,你應當像跟朋友聊天那樣輕聲說(whisper)就可以了,然后麥克風就會把你的聲音放大。當你輕聲說的時候,你會更自然,聽眾也會覺得更加舒服。你和聽眾之間的連結也更容易產生。
2、人是說故事的動物
人類懂得使用火之后,晚上也能出來活動了。人類學家發現,因為有了篝火,人們晚上會圍坐在一起聊天,慢慢地就發展出了講故事的能力,而講故事的能力本身也是演化的一個結果。后來才出現的文字、活版印刷以及互聯網,都給了我們更多講故事的媒介和可能性。
要使得你的演講吸引人,其中一個很靠譜的做法就是講故事。很多TED演講都包含了動人的故事。而且隨著最近幾年TED演講的傳播,越來越多人也開始在他們的演講里融入故事的元素。
但這里有一個陷阱,就是不能為了講故事而講故事。
因為作為講者,你的首要任務是給予,而不是索求。不要沉浸于你自己的故事而不能自拔。
3、組塊與結構
安德森認為,TED演講本身可以理解為講者帶領聽眾走過的一段旅程。講者可以把聽眾想像成自己的朋友,這樣子的話,講者就可以很自然地,以一種像聊天那樣的方式,講述他做的工作。而為了讓聽眾能夠在自己頭腦里也能描繪出整個旅程的地圖,你需要用到「組塊」這個工具。
組塊(chunking)其實是認知心理學里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人類記憶都是按組塊進行的,而且短期工作記憶每次只能容納7加減2個組塊。所以你記電話號碼,肯定是把數字拆成更小的組合才能記得住。而假如你要準備一個演講,為了不致于超越你的聽眾的認知負荷,你就應當把你要講的東西拆分為組塊,而不是像意識流那樣塞給聽眾。
哈佛大學心理系教授史帝芬·平克(Steven Pinker)認為,一位講者最大的挑戰在于,他只能用一維的語言(一個字接著一個字),來表達一個多維的(層級遞進或互相關聯的)結構。他會從頭腦里的一個思想網絡開始,為了順應語言本身,他必須把這樣的網絡轉化為一串串的詞匯。
準備演講很關鍵一步,就是梳理清楚整個演講的主干,然后再往主干上添加枝葉。講者,尤其是學院派的講者,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是,講了一大堆事實或者概念,但沒有一條線把它們連起來。這時候聽眾就會覺得很亂,很迷茫。假如講者能站在聽眾立場去想一想,在演講中多使用一些體現上下文結構的連接詞,就能避免受到「知識的咀咒」(curse of knowledge)。
4、重構聽眾的固有看法
相信很多人看完TED演講后,都會感覺自己原來認知的世界里有某些東西被動搖了,甚至是有些關于世界的固有看法被連根拔起了。
但我們通常不愿意看到自己的一些想法被重構。
假如你是講者,而且你講的東西確實有可能顛覆聽眾固有的一些認知的話,你需要先給出一些故事或案例作為引子,勾起他們的興趣。塔夫茨大學哲學系教授丹尼爾·丹尼特(Daniel Dennett)就寫過一本書,叫Intuition Pumps and Other Tools for Thinking,里邊就介紹了很多這樣的一些隱喻工具或語言工具。
接下來,你可以繼續擺出相關的事實、數據、圖表,運用理性思維來闡述你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你的思想就會入侵聽眾的大腦,完成模因(meme)的繁殖。
5、給我驚艷就好
以上幾種工具都很好,但其實都是間接的。最直接的當然是把東西展示出來,讓作品本身來說話。
假如你是建筑師、攝影師、設計師、產品設計師、探險者、大廚,或者其他領域有作品的人,其實都可以考慮用直接作品展示的方式來做你的演講。
當然,千萬不要忘記,你的目的不是展示本身,而是要通過展示與你的聽眾建立聯系。
怎么閱讀這本書?
我推薦一個方法,先翻到書的附錄(Appendix),那里有書中出現過的所有TEDTalks的列表,你就從中隨便挑一個你沒有看過,但它的標題特別吸引你的,到TED.com通過搜索找到這個演講,下載到本地聽。聽完后嘗試分析一下:這位講者是如何組織他的演講的,他使用了哪些技巧,他的演講傳遞了什么核心概念,他是如何把那個概念種到你心里的。
找出至少5個你喜歡的演講做這個練習,做完后把你觀察到的東西整理下來,然后再打開書本來閱讀。
這時候,你心里會有很多急迫要尋求答案的問題,而安德森的這本書就能給你很好的答案。
最后,我想引用安德森寫的一段話作為總結:
講演能力不只是少數人的專長,它是人們在21世紀該擁有的核心技能之一。你要讓別人知道你是誰,以及你真正關心的是什么,那么公眾講演就是最有力量的一種方式。假如你能學會這種技能,你的自信心會飛漲,你會驚喜地發現,它對于你生活的成功會帶來有益的影響,不論成功對于你而言意味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