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這篇文章之前,小城想請大家和我一起做一個簡單的計算:
常年在另一個城市打拼的你,一年有幾天陪伴在父母身邊?
按照平均年齡80歲來算,減去父母現在的年齡,短暫的人生還剩下幾年?
把兩個數相乘,得出來的結果,我們還能陪伴爸媽多少天?!
是不是驚詫于這個時間的短暫?
多打打電話關心一下遠在家里的爸媽!
節假日別只顧著和朋友出去瘋,多抽點時間回去陪陪老人家吧!
>>>>
當話題一說到母親,我就有一種百口不可言說的無力感。
我敲字的時候要斟酌很久,我不知道要用怎樣繁藻的語句才能把那位溫情似水卻堅毅如鋼的女人描繪地立體豐滿。
跟旁人講述自己的母親,是一件很難使聆聽者與講述者產生共鳴的事。因為世上有一百個母親,就有一百種愛的方式,或溺,或厲,或柔軟,或恩威參半。
但這些方式共同的是,母親一直在無底線地愛我們。
我遇到過很是嚴厲的母親。
一個朋友的母親,是那種怎么看都稱不上慈母的類型。
朋友還在上學的時候,她媽給她定了一大堆條條框框的規矩。學業交際禮儀措辭,總會有不合宜的細枝末節被她媽抓到,更令人沮喪的是,每每都少不了一通說教。
源于此,她和她媽的溝通幾乎少到可以不計。
等她上了大學,兩人之間還是鮮少交談。但那時她總和我說,她媽總是期期艾艾,常常話說到一半兩人就沉默著尷尬,實在沒話講。
后來有一天,她才明白,原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比母親更渴望與你溝通。
有一年她回家,在她媽的手機里看到一個英語類APP,她有些詫異又覺得有些好玩,沒想到母親這個年紀竟然愿意學習新語言。
她點開歷史搜查記錄,看了眼單詞,突然一怔,然后就鼻子一酸眼眶翻淚,原來所有的單詞都曾出現在她發出的朋友圈里,她把呼吸放緩才生生壓下淚意。
自那以后,她再也沒有發過有英文的朋友圈。
多數時候,和母親的相處模式就是這樣。
少不更事時,母親一發火打罵,我們總是搞不清她到底在氣什么,到底怎樣做才算好孩子。而后來,我們通通出落得比母親還高一個頭,就開始換她搞不清我們。
她一個勁兒的在我們身后追,想多知道一點,多靠近我們一點。但畢竟時光荏苒,因此才生了些詞,叫代溝,叫落差,叫上一輩。
她追的那么累,不如我們走的慢一些,因為沒有一個機會叫重來。
我們生病了和母親生病了,待遇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不常在家住,但有個小咳小喘,她在電話里一旦聽到,就恨不得一腳跨過半個中國,來我身邊照顧我。
那火急火燎的勁兒搞得我不敢再和她講我又患了什么小疾。
至于她生了病,一切就好像她沒生病。
我整個高中,都是在學區房自己住。
我媽來這個房子和我一起住過四天,而這四天,就是我高考的那段時間。
更為不巧的是,在我媽住來的第一天夜里,她就生病了。
因為怕我休息不好,我們商量好分睡兩個臥室。也因為這樣,我沒聽見我媽夜半里頻頻起夜,嘔吐,倒水,輾轉。
第二天,也就是高考的前一天。早晨,我進了她的臥房叫她,才發現我媽憔悴地一臉病容。她沒睡,一夜都沒睡,但是身子更糟了,軟的起不來。
我攙著她起床,下樓,步子很慢,她走兩步就需要停一下。直到我們走到離家不到百米的醫院,已經過了一個小時。
后來,她說,那一個小時,從未讓她感到有如此漫長。
在醫院打點滴的時候,我媽一直在落淚,開始我以為她難受得緊,后來她才轉過頭低聲和我說,“都怪媽媽。媽媽本來是來照顧你的,現在卻是你來照顧我。萬一傳染給你,把考試影響了怎么辦。”然后又是一陣停不下的落淚。
說真的,我從來沒有任何一刻心情那么復雜。慌張又欣慰,自責又自喜。
也從來沒有任何一刻那么渴望自己強大,不再用被動的縮在她的羽翼下。
那是曾沒有條件殷切地看護了我十八年的人啊,我年幼搗蛋的時候給她添得亂百件也難計,現在竟為了我連自己生病也不允許。
我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觀察過母親的臉。
溫婉,沉靜,大氣,但怎么也掩不住歲月的刻痕。
我媽年輕時候很漂亮,十里八鄉有芳名。
但去年過年回家的時候,我靜靜地端詳著那個面龐。皺紋,斑痕,暗淡,我才驚覺我媽已經和那個舊照片里的少女對不上了。
到底是什么折煞了容顏啊?
說得體面一些,是歲月。說得循規蹈矩一些,不就是糟心的我們嘛。
但,我不想再看到她多長一顆斑點,不想再看到她多生一絲皺紋。
你們也不會知道,我每次看到我媽頭發根上那一寸長的白發,我有多么焦躁心酸到跳腳!
我知道她經常染發。
經常到賣她染發劑的導購都熟稔地認識她,經常到她一遍一遍過著眼熟學會自己上色漂染。但那白發啊,遏制不住地長,像是瞧不見我的不懟,聽不見我的憤恨。
我那么大聲的向那些白發呼喊著,“你們等等我,慢些長,慢些長,我在變得有能力!我在努力讓她能依靠我!”
打字到這里的時候,我實在無法再心緒平靜地寫下去。
只得停筆審查幾遍不合宜的細枝末節。
我忽然發現,我似乎對母親這一身份情感上有些偏頗,搞得全篇都在寫“母親如何感動我”。
于是,我在網頁上搜索了“你做的最讓母親感動的事是什么?”。
但很可惜也令人唏噓,幾乎所有的詞條都把兩個人稱反了過來“母親做過最讓你感動的事是什么?”。
而那個唯一保持原狀的回答是,“沒有,全是讓她操心的。”
我不該再說太多,你們與母親的細節是要仰仗自己體會的。
只是,母親這一輩,從那個不怎么富裕的時代跌撞著走到現在。
前半輩子,她們風雨飄搖,含辛茹苦。現如今,是時候該歇一歇了,該享受了,該把曾經那些毫不猶豫砸在我們身上的愛,自私一點用在自己身上了。
而我們這一輩能做的就是,
“老媽,往后我的肩膀借你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