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一種因外力撞擊、高處墜落、交通事故等外力因素,或者脊髓炎、脊髓腫瘤等非外力因素,致使脊髓或脊神經遭受不同程度損害的嚴重疾病。一旦發生,恢復的可能性較小,常常遺留癱瘓等嚴重后遺癥。
脊髓損傷會給患者的身體和生活帶來諸多難以承受的影響。運動功能方面,它可能導致患者癱瘓或肌肉無力。嚴重時,患者會面臨四肢癱瘓或截癱的困境,連最基本的起身、行走、抓握物品都無法做到 ;較輕的損傷也會影響身體某些部位的正常運動,極大地限制了患者的活動范圍。感覺功能上,患者會出現感覺減退、異常,甚至完全喪失,感受疼痛、溫度以及觸摸的知覺部分或全部消失。這意味著他們可能無法感知到外界的冷熱變化,容易被燙傷或凍傷,也無法正常感知肢體的位置和動作,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
自主神經功能也會受到嚴重影響,出現功能障礙,導致血壓不穩定、心率異常、呼吸困難和消化問題等。例如,有些患者會頻繁出現血壓忽高忽低的情況,這給身體健康帶來極大風險;還有些患者會面臨呼吸急促、難以順暢呼吸的痛苦,以及消化功能紊亂,出現食欲不振、腹脹、便秘等問題。最為困擾患者的,還有大小便失禁。這不僅給患者的日常生活護理帶來極大不便,還會嚴重損害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在心理上承受巨大壓力。
脊髓損傷的危害是多方面且極其嚴重的,患者不僅要承受身體上的痛苦,還要應對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和心理上的折磨。
中醫眼中的脊髓損傷
在中醫理論里,脊髓損傷被歸為 “痿證” 范疇 。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各個臟腑、經絡之間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當脊髓受到損傷時,會導致經絡氣血阻滯不通,筋骨失養,進而引發肢體痿軟、無力等一系列癥狀。《靈樞?寒熱病》中所述 “身有所傷,血出多,若有所墮墜,四肢懈惰不收,名曰體惰”,其描述的病因及癥狀與脊髓損傷極為相似,這里的 “體惰” 也被認為是對脊髓損傷最早的病名記載。
痿證主要分為四種常見證型。脾胃虧虛時,脾胃作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一旦脾胃功能受損,無法將水谷精微運化吸收并輸送到全身,筋脈、肌肉、皮膚、骨骼等就會失去營養,從而容易引發脊髓損傷。患者可能表現出雙下肢無力、肌肉萎縮、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食少便稀等癥狀。
肝腎虧損也會導致脊髓損傷。肝藏血,腎藏精,肝腎同源,若先天稟賦不足,或后天調養失宜,如過度勞累、房室不節、久病體虛等,均可導致肝腎虧虛。此時,脊髓無法得到精血的充分滋養,就會出現髓枯筋痿的情況,引發機體損傷,癥狀常表現為雙下肢痿軟無力、全癱、肌肉萎縮,同時伴有眩暈耳鳴、咽干舌燥、遺尿遺精等。
肺熱津傷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當肺熱時,可導致津液不布,從而使筋脈失養。而脊髓主要依靠津液滋養,若肺熱傷津,就很容易出現脊髓損傷,患者可能出現肢體痿軟、皮膚干燥、心煩口渴等癥狀。
還有濕熱浸淫,當脾胃濕熱壅盛,無力運化水谷精微,氣血無法正常運行,筋脈得不到氣血的滋養,就會引發機體損傷。常見癥狀為肢體困重、痿軟無力,伴有下肢微腫、小便短赤等 。
中醫治療手段
中醫治療脊髓損傷歷史悠久,方法多樣,主要通過中藥調理、針灸療法、推拿按摩等多種手段,從整體出發,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疏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和康復的目的。
中藥調理
中藥調理是中醫治療脊髓損傷的重要方法之一。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證型,如脾胃虧虛、肝腎虧損、肺熱津傷、濕熱浸淫等,選用不同的方劑進行治療。對于脾胃虧虛的患者,常使用參苓白術散,以健脾益氣、滲濕止瀉,促進脾胃運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得以輸送,滋養筋脈肌肉 。若是肝腎虧損,虎潛丸加減則較為合適,其具有滋陰降火、強壯筋骨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肝腎不足導致的髓枯筋痿 。中藥通過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從整體上改善患者的身體狀況,為受損脊髓的修復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
針灸療法
針灸療法在脊髓損傷的治療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針灸師會根據患者的癥狀表現和中醫辨證結果,精準選取穴位,并運用適當的手法進行刺激。對于脊髓損傷患者,常選取督脈、任脈以及與損傷部位相關的經絡穴位,如腎俞、命門、腰俞、腰陽關、關元、涌泉等穴位,以補腎強骨、補養腎陽、補益氣血、疏泄氣機。針灸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夠調節肌張力,改善膀胱和呼吸功能,促進患者的康復。例如,通過刺激特定穴位,可以幫助患者緩解肌肉痙攣,增強肌肉力量,還能調節膀胱的排尿功能,減少尿失禁等問題的發生 。
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也是中醫治療脊髓損傷的常用手段。推拿師運用滾、按、揉、捏、提、拿等手法,作用于患者的體表特定部位和穴位。在操作時,會根據患者的虛實病癥,選擇合適的手法和力度。對于實證患者,手法力度可能稍重,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目的;而對于虛證患者,則手法較為輕柔,注重調和氣血、滋養臟腑。推拿按摩能夠促進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減少肌肉萎縮的發生,有助于恢復肢體的運動功能 。
中醫治療優勢與案例
中醫治療脊髓損傷,有著諸多獨特優勢。中醫從整體觀念出發,通過調整人體的陰陽平衡、氣血運行和臟腑功能,為受損脊髓的修復創造有利條件。中藥大多源自天然的植物、動物和礦物,經過合理配伍和炮制,副作用相對較小,對患者身體的負擔較輕 ,適合長期治療。而且,中醫治療注重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雖然起效相對較慢,但治療效果穩定,能有效預防病情反復。
臨床中,有許多患者在接受中醫治療后,病情得到了明顯改善。趙先生因車禍導致脊髓損傷,下肢癱瘓,大小便失禁,還伴有嚴重的肌肉萎縮和麻木感。在嘗試了多種西醫治療方法后,效果并不理想。后來,他接受了中醫治療,通過中藥調理、針灸和推拿按摩相結合的方式,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他的下肢逐漸有了知覺,肌肉力量也有所增強,最終能夠借助輔助器具站立和行走,大小便失禁的問題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緩解。
黃女士則是因為高處墜落導致脊髓損傷,出現了雙下肢無力、感覺減退的癥狀。經過中醫的系統治療,她的下肢力量不斷增強,感覺功能也逐漸恢復。如今,她已經能夠正常生活,基本恢復了自理能力。
治療建議與展望
脊髓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負擔。一旦懷疑發生脊髓損傷,務必及時就醫,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全面評估和診斷,制定科學合理的治療方案。中醫治療脊髓損傷有其獨特優勢,但需要患者積極配合,嚴格遵循醫囑按時服藥、接受針灸推拿等治療。同時,康復訓練也是治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患者應在康復治療師的指導下,持之以恒地進行康復訓練,以提高治療效果,促進身體功能的恢復 。
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對中醫研究的深入,相信中醫在脊髓損傷治療領域將取得更大的突破和發展,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和福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