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道德經

文/觀復知常

常說老子的無為思想消極,那么是真的消極,還是我們沒有正常的理解。

無為不是讓你不為,而是讓你不要帶欲望的為。無是無欲,為是作為,無為是去掉個人欲望后的作為,而不是很多人字面理解的無所作為。

無為

為什么要這么做,道德經不是教大家掙錢的經典,更不是為了忽悠大家,而是教人修心養性。當然做好了人,再去有所作為也是可能的,達到功成身退的目的。

現在這個社會太浮躁,太多人為了名利而追逐,真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甚至是不惜手段、不管后果的沒有底線的追逐。在這樣的環境下,你給他講無為、講修心、講修養,無異于癡人說夢。

一個人在這樣的環境下,要去做到無為何其難也。

去欲、去驕、去奢等是老子的重要修心養性的方法,沒有這些欲望再面對現實情況時,才能做到事來則應、事過則忘的無為之境。

去欲之后而為,才能在為的過程中體會為的本身,學而后有所得。比如不帶目的做好手頭的工作,因為沒有那么強的目的性,才能更加關注事件本身,投入到工作最初的目的,更容易理清思路,做出成果。

相反的,我做完這個工作要掙多少錢,有多少人關注我,有多少人為我點贊,甚至自以為的從這個工作中幫了多少人等。最終下來反而是所得甚少,甚至起到相反作用。

一旦帶上了欲望的所為,都會因此而產生或多或少的錯覺,因此而降低專注程度,增加了各種變數和沒關注到環節的風險。

無為是梳理出事物的本來面目,按照規律辦事,而且只做到應該做的,不多做也不少做。

常說的無為而治,從個人、公司、國家角度談談我的理解。

在一個人,做好自己的本份之事,不妄為。在輕幼年能夠專注成長,不妄為各種匪夷所思之事,不懈怠,一步步的成長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長大后,漸漸的形成一個符合客觀世界的世界觀,按規律做事,一步一步踩準自己的每一點人生。沒有太多不切實際的妄想和欲望,一生下來一般不會有太壞的人生。

其實看似簡單,實質能堅持并做到還是很難的,至少我就沒能做到。

再說公司的無為而治,作為員工很多人都說公司要無為而治,作為領導或老板也許一天的無為而治都不敢。這里有大家對無為而治的不同理解,并產生各自認知的差異。

員工以為的無為而治是不需要領導管的自由,老板知道這樣的無為而治就等于公司走向死亡。

其實公司的無為而治在于老板及各級領導的不越權管理,不妄為。公司要想無為而治,需要做大量的基礎工作,首先得不斷根據公司現狀優化自己的管理制度,逐漸的設計出符合人性的管理方式,并有強有力的管理配合。

讓員工在制度流程下有序的做事,并且不出大問題。此時老板和領導才能有更多精力去面對對公司更重要的事,如市場、客戶、發展、科研、未來等。

達到各有各的事,每個人都能積極主動做事,各為公司發展獻一份力量,然后每個人也都能有一份屬于自己應有的收獲。

這樣的公司管理才有那么一點無為而治的味道和可能。

最后說國家的無為而治,國家最重要的無為是制度建設和法律執行上,而不是具體的管一件事情。

美國的憲法自從頒布至今就很少大改,指導美國整體的運行。這樣根本性的制度是值得花時間、花精力去不斷研究的。

中國的每一個政策的出臺也是有其影響的。這些年敏感性強的會迅速發生作用,敏感性弱的會慢慢發酵,最終都會在社會上體現出來。比如說貨幣政策、改革政策、經濟政策、房地產政策等等。

因此,國家的無為在于研究國家的運轉規律,結合現時的世界發展,制定出對國家發展有利的政策和提供政策導向。比如改革開放就是一項無為之作。長此的堅持,就能不斷的向無為而治靠近。而不是唯那個領導獨尊。

其實現代社會,越來越趨向于用規律辦事,政府、企業都在用大數據分析規律,找出最適合的規律,用來制定政策和制度,這樣的無為之法越來越多的被實現,無為而治的可能越來越大。

從這些層面看,真的做到了無為,就能達到無為而治,就能達到無不為的狀態,實現國泰民安。

然而這樣的無為要求是何其高,達到無為又何其難也,無為而治大都淪為空想。

其實道德經里的無為更多的是清凈無為的意思,這是個人修行上的說法。和上面用于工作生活的又不一樣,但基本意思還是一樣的。

換個視角看經典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四月以來,家事擾心,生活跌進低谷,計劃紊亂,學習勉強進行。走過這段歷程,內心經歷了翻江倒海,無法平靜。盡管事實低谷...
    安揚育兒閱讀 205評論 2 0
  • 11-9 晚上,兒子下樓去玩,我們約定是下去半個小時,估計是和小朋友玩得蠻盡興,到點了沒回,我提醒了一次,45分鐘...
    凌晨CL閱讀 133評論 0 0
  • 愛情是什么? 如同一千個讀者就會產生一千個哈姆雷特一般,對于愛情是什么這個問題,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有人認為愛情...
    習慣離開習慣閱讀 280評論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