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閱讀,很多人是不是覺得已經很陌生了?隨著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我們已經漸漸拋棄了最原始的紙質閱讀。
很多人都選擇了方便的電子書去閱讀。在我看來,這也算是一種閱讀,雖然是換了一種方式。可是對于大部分人來說,是已經很久沒有安靜得坐下來讀一本書了。
要說讀書能給人帶來什么有用的價值,好像沒有什么驚天的作用,因為連我有時候也覺得讀書是一件沒有用的事。
可是正如董卿在《朗讀者》里說的,她很感謝自己的父母,因為他們讓她懂得了,我們不只是靠吃飯活著,吃了吃飯,我們還需要別的東西來滋養我們,讓自己成長,壯大,變得更加完美。
而能滋養我們,讓我們成長和壯大的恰恰是那些看起來沒用的事。比如閱讀。
董卿說,閱讀是為了能讓我們自己遇到一個更好的自己。
作為央視的主持人以及前段時間的中國詩詞大會,還有最近的朗讀者,我們看到了董卿不僅出色的主持能力,更是看到了她深厚的文學功底,古詩詞名句信手拈來,經典書籍好句也是出口成章,而這一切我們都知道是得益于她常年來堅持不斷的讀書。
所以要說讀書能夠帶來什么,那可能就是在日后有一天你需要的時候,它們會在潛移默化中融入你的一言一行中,讓你在自己的一個最好狀態中熠熠發光卻沒有一絲違和感。
因為它早已融入你的血液,成為你生命中不可剝離的一部分,讓你在每一個夜深人靜的晚上得以安然入睡。因為你的靈魂在閱讀的熏陶下,已經能夠平和的面對這個世界,你在溫柔的學會面對這個世界的時候,也因為這份內心的平靜唄世界溫柔相待。
你一定聽過有人說過的這樣的一句話,她說,閱讀救過我的命。
說這句話的人就是臺灣文案天后李欣頻。
李欣頻曾說,一個人為什么對閱讀如此執著、如此拼命?理由很簡單,因為讀書曾經救過我的命。
她說自己少年時候很不快樂,特別在高中那一段。很抵抗學校,總覺得學校給他的都是限制,行動的限制、思想的限制、想象力的限制。
因此她也跟著痛恨這個世界,卻沒有朋友可以討論,為他解除迷惑。于是她蹺家逃學,成為了老師父母眼中的問題學生。
可是就在她想要放棄生命的時候,她因為遇到了一位開明的老師,給了她自由和絕對的支持力量。讓她得以逃離讓人窒息的教科書,躲進了圖書館,在讀書館里她讀了一本接一本的書。
有一天,當她讀到赫曼赫塞的《車輪下》時,被書里的一段話解救。書里赫曼赫塞擺出一種戰斗的姿勢,站在少年的立場,強烈批判當時的社會以及不人道的教育制度,而她覺得自己就是那個飽受摧殘,逃離教會學校的孤獨少年漢斯。但是漢斯死了,替代她死了,于是從此她內心的暴風雨慢慢平息,平安的從車輪下逃生,一直到現在。
從此李欣頻說她完全明白,能夠救她、陪伴她的就是書。
就像她后來看《巧合都是故意的》時所說的,
“我相信,人往往具有一種直覺,當你需要什么時,靈魂會發出訊息,于是那個需要就恰恰好出現在面前,指引你。”
某一個時刻遇到某一本書絕不是意外,是注定。
也許這就是閱讀能帶給我們的好處,它會在你需要的時候,給予你前進的方向和力量,它會在孤獨無助時讓你依然能滿懷希望的往前走,它會在你迷茫困惑時給予你指引。
我很喜歡的一個青年作家曾經在她的書里說,讀書讓她從兩年的抑郁癥中走出來。痛苦無助的抑郁生活里,她也曾差點死去,可是后來就是靠讀書,靠碼字,靠這些在外人看來沒有什么用的文字才得以被拯救。
想起茨威格所說的那段話,一個人和書籍接觸得愈親密,他便愈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統一,因為他的人格復化了,他不僅用他自己的眼睛觀察,而且運用著無數心靈的眼睛,由于他們這種崇高的幫助,他將懷著摯愛的同情踏遍這個世界。
我剝開丑陋的包裝,終于看見了禮物,慢慢的打碎那些因恐懼而積存的碎片,躍出低谷,找回了自己本來的路。
所以說,讀書真的是能救人命的。
對于我來說,讀書似乎也沒有什么用,不能幫我找到男票,也不能幫我快速取得成功,唯一有價值得是讓我發現了另一個自己,一個多年來我不曾看到的一個自己,也讓我覺得自己在一無所有的時候,心里還能有點寄脫,能看到自己心里仍然有一片干凈的地方。
所以,繁華喧鬧的世界里,車水馬龍的快節奏里,你需要給自己一片閱讀的空間,拿起被你遺忘太久的那些書,拍拍上面塵封的灰土。從現在開始,放慢匆匆趕路的腳步,放下咻咻不止的手機,在平淡的生活中,開啟你的閱讀之旅,也希望閱讀能帶給你不一樣的人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