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婚姻的全部含義蘊藏在家庭生活中。婚姻是一套復雜的應用題,關于婚姻的內容,似乎講多少都不嫌多。我們因追求幸福而結婚,但是有多少人陷入了“對錯”之爭?讓我們如何尋找幸福婚姻的真諦。
一、男女大腦結構的不同
人的大腦有很多“小房間”,比如左腦、右腦、前腦、延腦、額葉等等,我們稱之為腦室。腦室和腦室之間有隔間。男女最明顯的一個不同,就在于左腦和右腦的隔間是不一樣的。
男人的隔間特別結實,就像鋼筋水泥一樣,腦室與腦室之間基本上“雞犬不相聞”。左腦在思維的時候,右腦不知道左腦發生什么事,因為這個隔間的隔音特別好。
但是女人左腦和右腦的隔間有點像海綿,有很多洞,這些洞就是神經素。所以女人的左腦在思維的時候,右腦就會進來摻和意見,那么右腦在感受的時候,左腦也會進來摻和意見。
由于男人的左右腦“雞犬不相聞”,所以,當男人的下肢蠢蠢欲動的時候,他的左腦基本上就聽不見。
但女人不是,女人如果喜歡一個人,她的左腦常常會進來發表意見:這個人有沒有錢,這個人將來有沒有出息,這個人高不高,這個人帥不帥等等。也就是說女人的左腦和右腦之間,一直都是“雞犬相聞”的。
二、男女溝通應該注意什么?
我們現在知道,男女有別是有生理基礎的。那我們應該怎么辦呢?在溝通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1. 女性要有話直說
我們要什么,一定要直說,不要試圖讓對方猜,過于執著對錯。就像這本書的書名,你要的是幸福,還是對錯?
2. 不要和自己的情緒溝通
很多人都喜歡和自己的情緒溝通。作者談到,她現在已經六十幾歲,還會犯這個錯。而作者的應對辦法是,每當她又犯錯的時候,她就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
你在和對方溝通,還是你在和自己的情緒溝通?”只要有這么一個2秒鐘的停頓,結果就會截然不同。
3. 男性要學會去回饋
男性要學會去觀察和回饋女性。作者以樊登老師為例,假設有一天他的太太到了他的辦公室,發現有一個特別漂亮的書友坐在他旁邊,太太可能心里就會覺得很不舒服。
這個時候,作者給出的建議就是,他要懂得察言觀色,當他發覺太太的情緒有一點陰晴不定的時候,就要馬上站起來,比如說可以在這個書友面前,摟摟太太等等。
三、婚姻的蹺蹺板理論
婚姻就像一個蹺蹺板,夫妻雙方在幸福中博弈。
很多結過婚的人,應該都有這樣一個經驗:結婚的頭幾年,女人的各個器官都能夠對抗地心引力,再加上剛生了孩子。男人在這個時候,大都會愿意做很多妥協,讓著女人。這個時候,女人處于蹺蹺板的頂端,男人在底端。
但是有一天,當孩子上了小學,家庭結構出現了一些變化,很多女人開始變得謹小慎微。她們開始害怕孩子和她的溝通不夠,關系變得疏遠。
步入中年以后,男女在生理上體現出一定的差異,有些女人比較在意自己的容貌變老,擔心身體下垂等等。而男性一般要比女性的身體強壯些。男人和女人在蹺蹺板的位置可能會調換。
這個狀況一直持續到孩子成家立業,很多從前謹小慎微的女人開始豁出去了,反正孩子已經長大了。一旦女人豁出去以后,氣勢就上來了。再加上,已經成年的孩子可能會幫著媽媽,所以老太婆在家里因為人多勢眾,地位提高了,她又回到了蹺蹺板的頂端。
在這場幸福的博弈中,我們心中所有的正能量,都來自于深刻的理解。
當我們真正地理解了對方,我們就不會對號入座,這樣情緒就不會裹挾你。
四、如何應對出軌
男人比女人花心的說法,其實是一種偏見。為什么我們會誤以為男人容易花心,會出軌,女人不會?
從上述男女大腦結構的不同,我們知道,男人的左右腦“雞犬不相聞”。他們在出軌的時候,常常是下肢的沖動,左腦經常聽不見。(當然也有經過深思熟慮的情況)
女人要出軌的時候,她的左右腦會相互摻和意見,所以她會做各種隱藏,或者她會希望能夠兼顧。但是一旦她作出了決定以后,她的出軌當然也是很決絕的。所以在花心與否方面,男女“不相上下”。
她認為,現在的婚姻關系,變得越來越脆弱,出軌是很難完全杜絕的。如果我們真的不能避免外面那些誘惑,作者的建議是,夫妻雙方要先劃出一條底線。我們和配偶之間要非常清楚地知道,這條底線在哪里。這個底線的位置因人而異,每個人的價值觀和所處的環境,都是不一樣的。
有的人愿意承認,只要對方沒有身體的出軌,他就可以接受;有的人則不在意身體的出軌,但是接受不了精神的出軌,這就是價值觀的不同。還有現實的生活情況,配偶可能是一個生意人,也可能是一個普通的公務員,每個人遇到的環境是不一樣的。
當我們有了一個底線以后,一旦誰跨越了這個底線,那就代表他對這個婚姻是沒有期待的。所以在即將要跨這條底線的時候,我們要問一下自己,這值不值得?只有我們自己管得住自己。
一旦我們的配偶明明知道他會失去這個家庭,仍舊跨越了那條底線,作者建議我們可以轉身離去,要給自己贏得自尊,以及更好的未來。作者特別喜歡這樣一段話:“如果你愛一個人,就請讓他自由;如果自由了,他選擇回來,他永遠是你的;如果自由了,他選擇離開,那么,他從來就不是你的。”
就拿女人來說,如果女人總是擔心先生會出軌,每天都活在焦慮當中,那么她怎么可能美麗,怎么可能氣定神閑?這樣反而會把對方推出去。夫妻之間的互動,就變成了警察和小偷的關系,兩個人都會很辛苦。
五、婚姻破裂不離婚,是為孩子好嗎?
很多人說,他們婚姻破裂堅持不離婚,是為孩子好。為了孩子,他們可以隱忍。而作者一針見血地道出了這種心理背后的真相。
第一,這是謊話。我們把孩子當作舒適圈,把孩子當作爭奪家庭權力的武器。
第二,作者認為,在父母感情破裂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心理不健康。父母總是在吵架,孩子的安全感每一天都不斷地在被剝奪。但是如果夫妻的離婚是非常干脆的,那給孩子帶來的傷害,絕對不如讓他每天都活在煎熬中來得大。
所以,如果我們不能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我們起碼要給他一個完整的親情。
講了一個真實的案例,北京有一對夫妻鬧離婚,妻子讓兒子對著攝像頭念稿子聲討他的爸爸,宣稱爸爸不給他贍養費。這個畫面非常殘忍,很明顯,妻子把孩子當作了爭奪家庭權力的武器,絲毫不在乎孩子內心的感受。
這個孩子長大后,該怎樣面對他的愛情和婚姻?作者認為,這個孩子的愛情觀和婚姻觀可能會不健康。
六、如何平衡事業和家庭?
有些人身在職場,卻覺得自己對不起家庭;辭職后身在家庭,又覺得對不起自己。于是,大家都想要在這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
想要達到完美的平衡并不可能。至于如何取舍,這取決于我們肩上的判官。
我們每個人的肩膀上,都有兩個判官,一方面去評判我們愛的人,另一方面評判我們自己。每個人肩上判官的態度都不一樣。作者提出,假如一位太太的薪水比先生高,她把更多的精力付出在事業上,給家庭帶來更大的利益,那么她就不用愧疚,不用覺得自己不是個好媽媽。
我們肩膀上判官的態度取決于什么呢?很有可能取決于我們童年的家庭環境。
一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對特別殘酷的父母,這個我們沒辦法選擇。作者建議,我們與其整天覺得自己很慘,并把這種情緒代入自己的生活,還不如去理解父母之所以這么對我們,有他們的成長環境和情緒的原因。
很多討人嫌的或者是殘酷的行為背后,其實都有一個求救的原因。
比如,媽媽對孩子很刻薄,其原因有可能是她的丈夫對她很刻薄;爸爸經常打孩子,其原因可能是他的爸爸就曾經這么打他。所以,當我們理解了這些行為背后的求救的原因后,就會有很多溫暖涌現出來。
我們再去對待他們,態度和心情就會不一樣。在面對家人的時候,我們雖然不能一味地遷就,但是也要拿出足夠的理解和包容。
七、遇到媽寶男怎么辦?
媽寶男是指什么都聽媽媽的、什么都認為媽媽是對的、什么都以媽媽為中心的男人,也可指那些被媽媽寵壞了的孩子。
女性對媽寶男是有一定的鑒別能力的,但是也不排除有時會因為愛情自動忽略它,甚至會期待對方斬斷和母親連著的“臍帶”。如果女性確實嫁了一個媽寶男,并且婚后深受其擾,有沒有什么好的解決辦法呢?
首先,作者認為,如果我們想要改變媽寶的話,必須先改變和媽寶后面的女人之間的關系,也就是婆媳關系。要和婆婆成為更好的朋友,而不是對著干。
我們一定要明白這一點,不要強迫媽寶男在妻子和母親之間選擇一個,母子關系是不能隨意侵犯的。
其次,對待媽寶,我們要給他一些行為治療。可以先讓他去承擔一些小責任,不斷地累積一些成就的動機。讓他明白自己的決定是可以讓兩個愛他的女人都滿意的,要慢慢地增加他的這個能力。
八、怎樣處理和前任孩子的關系?
再婚后的女性對于前任的孩子,有點既期待又害怕被傷害。很多女性會陷入這樣一個矛盾的心理:如果我管他太多,別人可能會指責我是個后媽;如果不管他,別人又會覺得我不重視這個孩子。所以該怎么拿捏好這個度呢?
首先,作者認為女性的心理強度非常重要,要有強大的內心。中間的度要拿捏好,比如,不要故意打自己的孩子,去慣前任的孩子。
其次,很多人再婚后,面對前任的孩子都會有一個心理動機,會認為自己是弱勢的一方。其實不是,那個孩子才是,他怕得要死。所以他有可能表現得特別叛逆,特別膽小,憂郁。但一定要理解,他才是需要被幫助的人。
最后,不要有受害者情結。在各種關系當中,我們特別容易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當我們不再隨意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的時候,臉上的幸福感就會洋溢,氣勢也會出來。
九、夫妻重修舊好后的相處之道
首先,我們要設定一個更務實的標準,不能期望太高。如果兩人的關系已經有裂痕了,我們不能再去期望感情還能回到從前那樣。
其次,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和信任。既然兩個人都選擇留下,就證明雙方的內心有足夠的誠意,我們要看見留下這個行為背后的心理,而非問題。
再次,不要翻舊賬。這個壞習慣一定要改掉,如果任由這個壞習慣繼續下去,那么受傷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在不斷理論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分清對錯,這與幸福無關。
最后,要對自己的決定負責。我們在自由意志下衡量各種情況做出的選擇,當然要自己負責。離開,承擔離開的后果;留下,承擔留下的后果。不要認為都是對方的錯,以此來指責對方。
我們要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比如說,讓情緒給自己一個3秒鐘的中斷。
十、孩子長大離家后,夫妻要如何相處?
孩子長大后一般都會離開家,重新組建自己的家庭。最后剩下的兩個老人會重回二人世界。那么如何處理最后這段關系呢?
因為孩子離家后,夫妻倆可能會害怕他們還能不能重回二人世界。所以,我們首先要克服恐懼。我們要相信,我們可以一點點回味過去兩人相處的感覺,慢慢地重新建立新的“廝守關系”。
兩個熟悉的人,一起生活了大半輩子,接下來的日子要像朋友一樣相處。
經營一段好的婚姻,著實不易,這其中蘊含著大智慧。婚姻不但是“避風港”,也是“磨練場”。尤其是現代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但是只要我們用心經營,掌握幸福生活的修煉秘笈,又何懼白頭偕老的誓言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