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習近平)
“十四五”時期,提高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會成為我國發展面臨的更為迫切的問題,這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局起步期的發展要求,也是適應和引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需要,更是抓住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機遇的必然選擇。
“新三駕馬車”
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
中國經濟從高速增長到高質量發展
到目前為止,“十三五”規劃完成情況總體符合進度要求:
“十四五”期間企業轉型思考方向:高質量、可持續
創新引領企業高質量發展
“十四五” 是銜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規劃時期,中國在邁進高質量發展階段,面臨外部戰略遏制的挑戰、趕超跨越的歷史機遇,創新是重要抓手.
顛覆性技術已成為世界強國新一輪博弈的制高點。世界發達國家加快推動創新體系的建設,圍繞關鍵硬核技術進行戰略布局.
2020年數字孿生、架構重塑、隱私保護與信任等成為企業創新的關鍵詞,將引發顛覆性變革.
未來,各個行業的發展都不再是單一的生態,而是跨領域、跨技術的深度融合??缃缛诤蟿撔掳l展為企業帶來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同時,也帶來新的增長極.
企業的創新是多維的,幾種類型創新組合才能保證差異化競爭力與不易被模仿.
企業在創新的過程中,往往遇到三大難題—體制機制限制、技術、場景和能力不匹配、缺乏關鍵技術.
智能戰略工具助力不確定性時代產業升級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也是全面開啟新征程的重要機遇期,但機遇往往與挑戰并存,極端復雜的經濟環境與時代要求對于國有企業的業務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歷史性挑戰.
站在全球視野,基于場景的戰略思維與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相結合:
基于由AI技術識別的“未來驅動因素”,定義中國企業在其所在的行業內可能發生的“未來場景”,并由此制定相應的“五年”戰略:
如何應對今后“十四五規劃期”內“新”事件頻發的環境下的不確定性
直面動態及不確定性,以場景思維和持續監控,洞察危機中的“機遇”:
“三個領軍” “三個領先” “三個典范”
世界一流企業核心能力十要素
不確定時代的“一流企業”的特征:“韌性企業”
“不確定性”是“十四五”時期的關鍵詞之一,這就要求在戰略規劃時,強化底線思維,系統安排企業對重大風險、突發事件、甚至危機情景的管理體系,在復雜環境中,切實守住不引發重大不穩定因素的底線.
所謂“韌性”,就是一種根據環境靈活適應或者及時調整的能
力,韌性越好,就更富有彈性;
“高韌性企業”,就是一個組織不僅能夠長期生存而且要跨越
多個經濟周期繁榮發展、歷經時間的考驗的企業。比如針對這
次疫情,德勤就建議企業不但要學會如何短期應對、迅速復工,
而且面對未來的更多不確定性,能夠“向遠而生”.
--《哈佛商業評論》:德勤中國卓越管理公司的實踐:中國式“高韌性企業”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指導思想
2020年我國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繼而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笆奈濉币巹澥情_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一個五年規劃,具有鮮明的新時代特征和里程碑意義?;谏鲜觥拔迥暌巹潯钡臍v史經驗,為了編制和實施好“十四五”規劃,描繪好國家發展藍圖,需要把握時代發展大勢、認清“十四五”時期的國家歷史方位,分析“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的基礎條件和面臨的關鍵問題,進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確定“十四五”規劃的發展理念和指導思想。
(一)“十四五”時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方位
中國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的新的歷史方位。縱觀國內國際環境,“十四五”時期正處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局起步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深化期、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加速拓展期,編制“十四五”規劃必須認清這個時代背景和歷史方位。
1.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局起步期。在不同歷史階段,客觀準確分析國際國內形勢,認清自身發展優勢和不足,提出相應戰略目標引領事業發展,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經驗。“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早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就形成了雛形:到建黨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的十八大將“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進一步明確:只要我們胸懷理想、堅定信念,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頑強奮斗、艱苦奮斗、不懈奮斗,就一定能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一定能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經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全方位的建設發展,我國經濟社會面貌發生重大變化,各方面都展現出了積極的發展態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
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報告對“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內涵做了更為準確的表述,指出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需要經過“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個階段,清晰擘畫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時間表和路線圖。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代這個歷史方位下,從黨的十九大到二十大,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根據國際國內形勢和自身發展條件,進一步將2020年到本世紀中葉分為兩個階段來安排:第一個階段,從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2035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描繪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藍圖,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戰略謀劃和使命擔當。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這個歷史方位下,“十四五”時期正處在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局階段的關鍵歷史節點,應充分重視“十四五”規劃的重要意義。
2.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持續深化期。當今世界正經歷著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深度調整,不確定不穩定因素明顯增多?;趯κ澜绱髣莸拿翡J洞察和深刻分析,黨中央作出重大判斷: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刻認識這一“大變局”的豐富內涵,牢牢把握大變局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是科學制定“十四五”規劃的重要前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政治、經濟、科技、安全、文化等諸多方面都有明顯的表現。從經濟發展和國際秩序方面看,冷戰結束以來,經濟全球化進程持續深入推進,為世界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促進了商品、服務、資本、人才、技術的國際流動,將越來越多國家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然而,經濟全球化發展到當前階段,許多弊端也愈發突出。一方面,全球范圍內新自由主義政策盛行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動力已愈趨耗盡,在積聚財富的同時,也造成了巨大的貧富分化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國經濟增長乏力,普通民眾被剝奪感增強,推動了一些國家和地區民粹主義的抬頭和發展。另一方面,經濟全球化讓勞動力、資本、技術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出現不對稱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國與國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各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收益呈現出結構性差異,隨著這種不平衡程度的逐漸擴大,不同國家對待全球化的態度產生分化,原有的國際多邊體系正面臨著被重構的壓力。
伴隨著經濟領域問題向政治領域的傳遞,世界主要戰略力量紛紛重新厘清自身定位、資源條件、內外戰略,力求更好地因應變局、維護利益、保障安全,在日益顯現的多極格局中搶占更為有利的戰略位置。從主要戰略力量之間的對比看,冷戰結束后的失衡態勢發生明顯改變。2018年,中國的GDP已經達到美國的2/3,美國獨自掌控地區和國際局勢的意愿、決心和能力明顯下降。從世界范圍來看,多極化趨勢不斷深入,國際混亂失序因素明顯增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持續高企,大國之間的合作明顯下降、競爭明顯上升。在國際貿易領域,曾極力推動自由貿易的美國,現在同包括盟友在內的很多國家打起了貿易戰;在觀念領域,極端主義思潮不斷擴展,民粹主義、種族主義等日益活躍,并變得更加公開化,影響力越來越大;在社會層面,不少國家國內矛盾日益尖銳;在秩序層面,各種沖突不斷加劇,以前的許多國際公約、國際準則面臨失效或者重構,一些國家傾向于通過使用武力和威懾來解決問題,國際形勢失序程度總體上比冷戰結束后的多數時間都要嚴重。
這種世界“大變局”十分復雜,雖然其延續時間和演變前景具有不確定性,但可以判斷的是,“十四五”時期將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持續深化期。在紛繁詭譎的國際形勢中,如何把握這種“大變局”,充分發揮國內國外各種力量,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集中力量辦好自己的事,推動國際格局和國際秩序朝著有利于人類和平發展的方向前進,將極大地考驗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勇氣。
3.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加速拓展期。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發達國家紛紛推進“再工業化”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人認為世界在經歷第一次工業革命帶來的蒸汽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帶來的電氣時代后,進入了第三次工業革命帶來的信息時代。20世紀下半葉以來,以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為基本特征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一直在孕育發展,這個可以被認為是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從技術經濟范式角度分析,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已顯現出以下特征:一是以信息技術的突破性應用為主導驅動社會生產力變革;二是以信息(數據)為核心投入要素提高經濟社會運行效率;三是以智能制造為先導構造現代產業體系。如何在“十四五”期間緊握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拓展的機遇,將關系到“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對于我國工業化和現代化進程而言,是一次重大歷史性機遇。從經濟增長理論看,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提高了勞動力、資本等生產要素的素質,將有可能極大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進而為經濟增長帶來新動能。從總需求看,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發展將引致大數據、云技術、互聯網、物聯網、智能終端等新一代基礎設施的巨大投資需求,進而會直接提高經濟增長速度。從分工角度看,由于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下協作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信息不對稱程度降低,柔性生產、共享經濟、網絡協同和眾包合作等協作方式日益普及,在保證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又極大地拓展了范圍經濟,挖掘了經濟增長的新源泉??梢哉f,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塑造的世界經濟發展新動能已初露端倪,未來更是潛力巨大。我國已步入工業化后期,正處于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催發了大量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為我國產業從低端走向中高端奠定了技術經濟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為我國科學制定產業發展戰略、加快轉型升級、增強發展主動權提供了重要機遇。
在制定“十四五”規劃時,應著重分析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特點和趨勢,在此基礎上把握我國產業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在具體規劃中體現應對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加速拓展的政策措施,力爭在“十四五”期間抓住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重要契機,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邁上新臺階。
(二)“十四五”時期的基礎條件與關鍵問題
“五年規劃”的歷史經驗表明,要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只有把握國家發展的基礎條件和關鍵問題,才能具體確定相應的發展戰略和重大任務。我國在2020年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經濟社會發展的各方面都將達到新的水平,發展成為一個超大規模經濟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也日趨成熟,為“十四五”時期國家朝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條件。但是,還必須認識到中國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十分突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還亟待提高,這成為制約“十四五”時期國家發展的關鍵問題。
1.超大規模經濟體的物質基礎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已積累了比較雄厚的物質基礎,綜合國力已居世界前列。2019年我國GDP總量已經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我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已經形成了超大規模的經濟基礎。一方面,從生產供給角度看,我國具有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供應體系,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正是這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使得中國產業具備了最完善的配套能力,保證中國經濟在外界不可控因素沖擊下仍具有巨大的韌性。伴隨著中國快速的工業化進程,中國制造業不斷發展壯大,世界23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能見到“中國制造”的身影。2010年開始,中國就已成為世界制造業產出第一的大國,制造業增加值幾乎是世界第二位美國和第三位日本的總和。另一方面,從消費需求看,我國具有規模廣闊、需求多樣的國內消費市場。2019年中國有14億人口,人均GDP達到了約1萬美元,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全球最大。如果把人均收入在中間收入組水平以上住戶作為寬泛的中等收入群體,2018年我國60%的住戶可以歸為中等收入群體,這個中等收入群體人口大體上在5億~7億之間。這無疑是世界上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也是潛在的消費群體,為形成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奠定了人口基礎。超大規模消費市場,可以形成超大規模的內需,會成為我國“十四五”時期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所在。
2.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制度基礎優勢。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了世所罕見的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黨和人民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具體包括: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的顯著優勢,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的顯著優勢,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的顯著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顯著優勢,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顯著優勢,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顯著優勢,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的顯著優勢,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的顯著優勢,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的顯著優勢,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的顯著優勢,有力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的顯著優勢,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顯著優勢,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的顯著優勢。這些顯著優勢,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也構成了“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的制度優勢基礎。
3.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中國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社會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顯著提高,但國家發展面臨更加突出的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這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這種不平衡不充分既包括經濟發展內部各個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也包括經濟與社會發展之間的不平衡不充分。從經濟發展內部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可以歸結為快速推進了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但是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存在諸多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一是工業化發展水平存在不平衡。表現在工業化的區域結構上,是區域工業化水平總體上呈現東部、中部、西部逐步降低的梯度差距;表現在工業化的產業結構上,是低水平、低附加值產業產能過剩,高品質、個性化、高復雜性的產品和高附加值的產業供給不足;表現在工業化的資源環境上,是工業化速度與資源環境承載力不平衡,資源環境還難以承受如此快速的大國工業化進程;表現在工業化與信息化關系上,工業化與信息化還需要進一步融合。二是以人為核心的高質量城鎮化發展不充分,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還十分突出,城鎮化與工業化良性互動發展還不充分。三是農業現代化成為制約我國現代化進程的短板,農業現代化與工業化、城鎮化的協調發展不充分。從經濟與社會發展看,相對于經濟快速發展而言社會發展滯后,社會發展還存在諸多短板,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總量不足,均等化程度偏低,城鄉之間在醫療衛生、教育、就業、基礎設施等方面仍存在很大差距,總體上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各方面發展還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更高需求。當前全國正在抗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挑戰。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完善問題。堅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我國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制定“五年規劃”必須堅持的原則。雖然經過了40多年的市場化改革,但我國市場經濟體制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完善:一是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這要求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二是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有待完善,這要求進一步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三是市場體系和市場競爭規則有待進一步完善,這要求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壟斷,防止市場壟斷,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四是政府宏觀調控制度還需完善,這要求發揮國家發展規劃的戰略導向作用,深化政府體制改革,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同時還要深化投融資、財政稅收、金融體制改革以及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2015年以來,中國不斷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以改革體制機制的辦法推進供給結構調整、提高供給質量,以更好地滿足需求,進而實現經濟平穩健康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經濟工作主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要求是深化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通過更加完善的市場體制機制這只手來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一定要避免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解為用政府這只手直接干預供給結構實現經濟結構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市場化改革政策,而不是政府的經濟結構調整政策,這在“十四五”時期必須更加明確。
5.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薄弱問題。在科教興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推動以及創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科技和產業創新發展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總體而言,中國的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還不強,與發達國家相比依然存在較大差距,尤其是原始創新能力還比較低,一些重大核心關鍵技術有待突破,新興技術和產業領域全球競爭的制高點掌控不足,產業基礎能力還有待提升,制造業中的關鍵裝備、核心零部件和基礎軟件嚴重依賴進口和外資企業。從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和歐洲工商管理學院聯合發布的全球創新指數排名看,雖然我國科技創新能力排名逐年提高,從2012年的第34位躍升至2019年的第13位,但這與我國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的大國地位還不相稱。正如總書記指出的:“雖然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但大而不強、臃腫虛胖體弱問題相當突出,主要體現在創新能力不強,這是我國這個經濟大塊頭的‘阿喀琉斯之踵’。” “十四五”時期,提高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會成為我國發展面臨的更為迫切的問題,這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開局起步期的發展要求,也是適應和引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需要,更是抓住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機遇的必然選擇。
(三)“十四五”規劃的發展理念與指導思想
面對新時代的經濟社會發展新趨勢、新機遇、新矛盾和新挑戰,必須確立新的發展理念,用新的發展理念引領發展行動。新的發展理念就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新發展理念既是“十三五”時期,也是“十四五”時期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茖W把握新發展理念,必須堅持辯證統一的觀點。一方面,新發展理念以問題為導向,具有鮮明的針對性,如創新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協調發展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解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問題、開放發展注重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共享發展注重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另一方面,五大發展理念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需要一體堅持、一體貫徹,不能顧此失彼,也不能相互替代。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處于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更好引領新發展階段的根本之策,是實現經濟社會各領域全面發展的基石。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既是發展手段又是發展目標,還是評價發展的標準、尺度。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離開了綠色發展的支撐,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發展將失去承載基礎。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以開放帶動創新、倒逼改革、促進發展是我國不斷取得輝煌成就的重要法寶。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是經濟社會各個方面發展的最終目標指向。
站在“十四五”時期的歷史方位和歷史節點,相對于“十三五”時期而言,堅持新發展理念,把新發展理念落實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需要有新的發展戰略內涵。具體而言,“十四五”規劃應該明確推進以下幾方面戰略任務:
一是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積極推進國家全面高質量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提出中國經濟已經從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而以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針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經濟發展就是經濟高質量發展。中國不僅僅存在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經濟和社會各個方面之間都存在著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十四五”時期需要基于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解決五大領域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進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推進整個國家的全面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四化同步”發展,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按照黨的十九大戰略部署,“十四五”時期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而社會主義現代化從內涵上看一定是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的現代化,同時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經濟體系一定是一個現代化的經濟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專門提出推進“四化同步”,也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我國發展的戰略目標。因此,“十四五”時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局起步期,一定要把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作為重大戰略任務??倳浽?01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提出了現代化經濟體系的“6+1”構想,包括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體現效率、促進公平的收入分配體系,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發展體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開放體系,充分發揮市場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的經濟體制?!笆奈濉睍r期必須在推進“四化同步”發展中探索如何逐步實現“6+1”的現代化經濟體系。
三是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實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年規劃”的歷史經驗和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現狀都要求,“十四五”時期必須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主動參與和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質是市場化改革,只是這個市場化改革的目標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以更好地滿足需求,從而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也就是通過深化市場化改革,使市場機制能夠不斷完善,從而發揮市場在淘汰落后產能、提高供給質量、化解供需結構性矛盾方面的作用?!笆奈濉睍r期一定要認識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內涵,堅持深化市場化改革和對外開放,從實質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綜上所述,基于“五年規劃”歷史經驗,考慮到“十四五”時期中國發展的歷史節點和時代背景,針對中國發展的基礎條件和關鍵問題,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編制和實施應該堅持以下總體的指導思想:
第十四個五年規劃,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立足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和節點,把握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變革方向,抓住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戰略機遇,挖掘我國超大規模經濟體優勢和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積極推進國家全面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持續深化市場化改革和擴大高水平開放,實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切實提高科技和產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
參考資料:
報告原文下載:https://www.yuque.com/zhijian-qmgnr/yzwf0g/ocpzsv
http://www.china-cer.com.cn/shisiwuguihua/202005084756.html
Kotlin開發者社區
專注分享 Java、 Kotlin、Spring/Spring Boot、MySQL、redis、neo4j、NoSQL、Android、JavaScript、React、Node、函數式編程、編程思想、"高可用,高性能,高實時"大型分布式系統架構設計主題。
High availability, high performance, high real-time large-scale distributed system architecture design。
分布式框架:Zookeeper、分布式中間件框架等
分布式存儲:GridFS、FastDFS、TFS、MemCache、redis等
分布式數據庫:Cobar、tddl、Amoeba、Mycat
云計算、大數據、AI算法
虛擬化、云原生技術
分布式計算框架:MapReduce、Hadoop、Storm、Flink等
分布式通信機制:Dubbo、RPC調用、共享遠程數據、消息隊列等
消息隊列MQ:Kafka、MetaQ,RocketMQ
怎樣打造高可用系統:基于硬件、軟件中間件、系統架構等一些典型方案的實現:HAProxy、基于Corosync+Pacemaker的高可用集群套件中間件系統
Mycat架構分布式演進
大數據Join背后的難題:數據、網絡、內存和計算能力的矛盾和調和
Java分布式系統中的高性能難題:AIO,NIO,Netty還是自己開發框架?
高性能事件派發機制:線程池模型、Disruptor模型等等。。。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