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是我的一個朋友,年輕有為,尤其在投資理財方面頗有心得。畢業時一窮二白,但八年后,靠著這些方法,他在魔都購買了千萬豪宅。
剛畢業的時候,Simon只是普通小白領一個,每個月幾千元的收入,對很多人來說,這點錢沒什么好打理的,他卻認為:有收入就要理財。
在Simon的觀念里,“無財可理”是極其錯誤的,只要有收入就有財,有財就需要打理。理財不是打理“剩余的收入”,而是通過打理“所有的收入”實現收入剩余,然后再靠剩余的收入實現財富增長。
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好不容易有了自己的收入,再也不用伸手向父母要錢,心理負擔一沒,就開始大手大腳買東西,做了好幾年的月光族。但一有個什么事,手頭沒有備用金,只好到處東挪西借。
這是典型的財務不健康。
要實現“手有余錢”,其實只需做好這三點:
1.?????? 量入為出
人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買了一款奢侈包,就想配一雙名牌鞋,然后又想把身上的衣服、圍巾統統升級。
對自己好一點是沒錯,但不要讓自己的眼光永遠比錢包高。
我有個朋友,一度心心念念要買幾款經典包包犒勞一下辛苦工作的自己。以她的財力,買這些包也的確沒什么壓力。過了一段時間,再見她時肩頭已經背著Prada。我問她感覺怎么樣,她說:“沒意思。”
因為奢侈包不能給她內心持久的滿足和充盈。
物質并不能給人帶來持久的快樂,對于收入還不高的年輕人來說,你透支的不止是信用卡,還有你的未來。
2.?????? 專款專用
每個月無論到手多少錢,都要進行合理的分配,這就是專款專用。
Simon的一大心得是每個月要給自己發工資。什么意思?每個月你會把自己到手的錢通過房租、餐費、車費等形式給房東、廚師、司機、商場店員發工資,卻唯獨沒有給自己發工資。
Simon第一份工作到手5000元,他是這樣規劃的:每天吃飯不能超過50元,一個月在吃上面花費1500元;交通500;話費100元,房租1500,合計3600元。
剩下的1400元就是他自己給自己發的工資。其中,400元進入夢想賬戶(即欲望賬戶,可以用里面的錢去實現一些小小的愿望,比如吃頓大餐,出去旅行等等),還剩下的1000元進入鵝賬戶(即儲蓄賬戶)。
聽上去殘忍,但沒有自律哪來自由。
只有先犧牲一點生活質量,讓自己有點儲蓄,這樣才有可能進行投資、讓資產增值。
3.?????? 常有儲蓄
一個人如果沒有儲蓄的習慣,沒有儲蓄金額,就沒辦法把雪球滾起來。
Simon認為,每個人都應當養一只會下金蛋的鵝,不斷喂養它,讓它不斷長大,然后在未來有一天它就可以下蛋。
這就是“鵝賬戶”的由來。
理財是投資的前提,好好理財,才會有儲蓄,而儲蓄形成了投資的基礎。
量入為出、專款專用、常有儲蓄,可以幫助我們“手有余錢”,但這些說的都是“節流”,我們還需要“開源”。
1.?????? 投資自己,實現工資上漲
絕大多數人的主要收入來源是工資,因此讓工資上漲是最現實的開源方式。
而大幅漲薪無非靠升職或是跳槽。但前提一定是你得讓自己更有價值,別人才會為你的價值付更多的錢。
跟同事比、跟競爭對手比,自己的工作還有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好;從領導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工作內容;自己有什么樣的核心競爭力和不可替代性……這些角度,都可以幫助你檢視自己的成長空間。
2.?????? 業余時間做銷售
Simon曾經在情人節的時候,去公園賣孔明燈。每個進價5元,一開始賣40元一個,后來買的人多了,就賣80元一個。一晚上的時間,他賺了1000元。
Simon在業余時間還賣過很多其他東西。這些經歷給他帶來了收入同時,還帶給他寶貴的銷售經歷。
成功銷售的背后,是對商機的捕捉、客戶心理的把握以及良好的表達能力。這些,不只幫助他更好地賣出產品,更幫助他在工作中從經營層面更好地理解領導的決策。他看問題的視角自然比其他同事更深刻,因此在職場上也獲得了更多的升職機會。
3.?????? 投資
Simon對于股市、基金、房地產投資也傾注了很多心血和時間去鉆研和實踐。畢竟,人找錢難,錢找錢易。
工作4年后,Simon靠自己的收入和投資收益買了套小房子,同時仍然繼續用自己的理財投資理念打理自己的收入,2年后,賣掉小房子,在魔都新一輪房價高歌猛進前換了陸家嘴某高檔小區的一套公寓。
現在,這套房子的市值已經超過千萬。
他還有一句話要送給大家:你一定要抓緊,但千萬別著急。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