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命運是一條孤獨的河流,誰會是你靈魂的擺渡人”
而當你孤單你會想起誰
可誰會是誰的救世主
誰又會是誰的擺渡人
我想崔斯坦就是迪倫自己吧,站在十六歲的端口,讓處于懵懂和叛逆的迪倫找尋真真的生路,在荒原這個地獄和天堂兩個世界的中間地帶,去穿過屬于她的荒原,并無可奈何的接受自己已經死去的真相?;脑餆o時無刻都潛伏著奇怪的生物,它們是魔鬼,是食腐者、惡鬼,它們肆意抓住穿過路上的孤魂,完事后你就會成為它們中的一員——陰險邪惡、饑腸轆轆、舉止瘋狂的黑煙惡魔。
從以為自己是事故中的唯一幸存者到被告知自己是唯一一個沒有逃出來的人,她最后只是問:“我是死了嗎?”最終承認事實她反而如釋負重,她再也見不到母親瓊和最好的朋友凱蒂了,再也不能和父親見面,享受他們本該有的天倫之樂,再也不能進入職場、結婚生子……木已成舟,不可更改……
第二遍看 克萊爾·麥克福爾的《擺渡人》,才看完chapter 8就思緒不斷,難以忍受的想要寫一寫什么。難道死亡就真的只意味著久久的睡著世事再與你無關嗎?我想不是的,“置于死地而后生” 站在十六歲這個人生的過度路口,我們面對的是前十六年里模范似的循規蹈矩的生活模式,父母教你什么是禮貌怎樣才是懂事,老師教你如何寫字如何造一個拿高分的比喻句,你遠看著所處城市里的人文道德風情,你沒有遇見過大災大難也沒有被什么誘導傷害過,可是,如果你足夠愛自己,你就應該讓十六歲的自己“死”一次,去擺渡自己穿過自己的荒原不是嗎?我很佩服迪倫那句確定事實的問:“我是死了嗎”,生活中何嘗不是,真真的接受自己然后再鼓足勇氣去對抗惡魔,去分辨那些色彩艷麗的誘惑那些偽裝包裹的人心,保護著自己的凈土不被侵染難道不是這一生的意義嗎?常常聽有人說,“我不愿變成少年時討厭的模樣”,而你這被自己討厭的模樣都是自己打造出來的,你沒有意識到處事判斷力的重要性和事后選擇權的關鍵性,而這些都基于你是否正確看待自己接受自己……
路很顛簸,碎石很多山高崎嶇。愿你找到自己,而后遇到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