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繼續來談一個悖論,在教練約談里,教練究竟引導還是不引導,究竟是誰引導誰。
在ICF的教練定義里,兩次提到“引導”。
引導客戶自己找到解決方案和策略
引導客戶發覺,澄清以及共同制定計劃來實現客戶的愿望
可是如果引導,那是不是意味著教練知道要去哪個方向,而那個方向,難道不就是教練的方向?那和我們所說的,方向和道路都在被教練對象自己手里,不就矛盾了?
其實不矛盾,教練引導的對象究竟是什么?我理解是
第一,教練流程
在教練流程里,有澄清目標,有挖掘現狀,有探索選項,有確定行動,這些,是教練需要在教練約談的過程中完成的步驟,這個步驟可以說是由教練來引導完成的。
第二,啟發與激發
在教練式發問里,教練用開放式問題啟發教練對象對自己和ta的環境探索的更深入更廣闊,啟發教練對象對自己進行覺察,激發教練對象挖掘自己的潛在能力,這個啟發和激發的過程可以說是教練引導的。
打個比方,一個盲人要穿過一個繁忙的十字路口,ta知道方向,知道路徑,只是有些不安。而我們扶ta過馬路的時候,我們會問ta,你要往那個方向去,這個是你要走的路嗎?但是我們不會帶ta去我以為ta要去的地方。在這個過程里,其實引導方向的是那個盲人。
我想起一個小時候的笑話,小朋友為了學雷鋒,非要扶著盲人過馬路,盲人很著急,我并不是要過馬路啊。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教練引導對方去了對方不需要去的地方。
第一個例子,在一次練習里,我和約談對象一開始就教練議題的目標部分發生了一些誤解,我特別努力的試圖讓對方進入我的思路,但是對方很不舒服,最后幸好我及時放棄了我的嘗試,而讓對方去引導這方向,而一旦這個坎過去之后,后面整個過程對方都覺得自己的心流沒有打斷,而我提的問題都是在幫助ta一步步邁向ta要去的目標。這就是那種感覺吧。
第二個例子,談話之前,談話對象一直對于如何與ta身邊的一些同事相處有困惑,覺得ta們做的似乎是對的是有效的,需要去學習借鑒的,但是又覺得似乎哪里不太舒服,心里就像被蒙了一層霧,看不清楚。但是在訪談的結尾,ta自己明白了那些不舒服是怎么來的,以及究竟是堅持自己的觀念還是去學習別人的行為處事。而在這個談話過程中,我不會去替她做這個判斷。那這個迷霧究竟是誰撥開的呢?
如果試圖在解決問題上面引導對方,還有一個巨大的陷阱,就是把自己陷到對方的問題里面,試圖用自己的方式來解決對方的問題。管理學有句話,don't take the monkey,意思是,誰的問題(monkey on the back)誰背著,不要試圖背負別人的問題(monkey)也不要讓別人的猴子悄悄的爬到你的背上來。
典型的錯誤做法,就是沒有界限感的家長,背負了所有孩子的問題,替ta們思考,替ta們解決,最后孩子連自己的問題都解決不了,家長卻期待ta們長大之后能夠改變世界。
所以,我們允許對方嘗試,允許對方以看似低效率的方法,看似蹩腳的方法自己摸索,ta們的生命,由ta們做主。我們要在安全的界限內,允許對方按自己的方式嘗試,允許對方犯錯,也允許自己犯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