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如甘草(簡廬日記,5月23日)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下了一天雨。

繼續校對公司報紙。已是第三稿了。這稿看一遍后,發給其他幾位編輯看看。

上海電梯協會的小蔣將我拉進通迅員群。群中均是電梯行業搞企業文化的。把前幾天寫的小文《秋來鄉味半湖菱》發群里。今天新入群者不少。小蔣說,以后可組織搞些活動。

下班后,冒雨去五號崗取孔網寄來的《清代文學論稿》。書全新,近十品,甚好。更好的是書之內容,分上下兩偏,上編是總論,下編是作家論。下編中有《葉燮行年考略》和《葉燮的文學史觀》。本書作者蔣寅,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從唐代文學開始,轉向清代文學,著有《王漁洋事跡考略》、《王漁洋與康熙詩壇》、《清詩話》等論著多部。

蔣寅所在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藏書豐富,以民國著名學者兼藏書家張壽鏞后人捐贈的約園舊藏為主,其中,歷代總集、別集和通俗文藝書籍最具特色。根據檢閱館藏圖書目錄,以及其他途經所得之書目,蔣寅編成一份存書八百余種的《清代詩學著作簡目》,發表于1995年第五輯《中國詩學》上,“頗為同道所嘉許,以為治清代詩學從此有門徑可入。”

蔣寅在自序中說:“我對學術的基本態度是志在高遠,腳踏實地。至于說具體的學術追求,則可以‘平正通達’四字盡之。‘平’是本著平常心考量歷史,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詭不隨,既不矯激立異,也不鄉愿趨時。‘正’是堅守學者的獨立品格,以追求真理為目標,同時堅持文學本位的學術立場,不走偏鋒——這是基于我對中國文學研究水準的不滿,我們對文學本身的研究還十分薄弱,需要文學研究者傾注全力。‘通’不只是上文說的前后貫通,還要前后貫道,還要古今貫通……‘達’指具有良好的感受、理解和思考能力,同時兼備良好的表達能力。”蔣寅把“平正通達”作為自己學術研究的要求,“雖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本書收入的清代文學論文十五篇,是從歷年發表的六十篇論文中選出來的。有《清代文學的特征、分期及歷史地位》、《清代文學與地域文化》、《清詩話與小說文獻》、《鄒祗謨生平事跡輯考》、《鄭珍詩學芻議》等。論文曾發表于《文學遺產》、《中國社會科學》、《新文學》、《文學評論》、《國學研究》等各種學術刊物。

我不搞清代文學研究,沒這個能力。看蔣寅的書,主要是因為集子有關于葉燮的文章。他的著作,我已有《明清吳江沈氏世家百位詩人考略》和《原詩箋注》。

寫以上文字之前,看前兩天金陵圖書館寄來的兩期《閱微》,第一期刊有金克木的《與書對話:禮記》,金克木說,書是好朋友,與書對話,其樂無窮。還說,不會讀,書如干草。會讀,書如甘草。

喜其文,遂借用作標題。

今天又在孔網下一單,購《詩源?詩美?詩法探幽——原詩評釋》(作者呂智敏,1990年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也是與《原詩》有關的書。系統信息顯示,書已發出,從北京集散發往無錫集散。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