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山門下尚有詩人(簡廬日記,5月10日)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嚴迪昌《清詩史》,此為人民文學出版社之“中國斷代專題文學史叢刊”之一。

這類理論的著作看得少,或者說,幾乎沒有看過。

雍正九年(1731年)沈德潛著《說詩晬語》,次年又輯《明詩紀事》。六十歲時已很有成就的沈德潛,直到乾隆朝初六十七歲時始享大名。《清詩史》作者認為,歸愚老人之晚遇,似并非因他是葉燮的門人,細究之實與王漁洋的推許極有關。嚴迪昌提出之依據,是沈氏的一組五律,題目是:《王新城尚書寄書尤滄湄宮贊,書中垂問鄙人云:“橫山門下尚有詩人。”不勝今昔之感。末并述去官之由云:“與橫山同受某公中傷。”此新城病中口授語也。感賦四章,末章兼志哀挽》。新城尚書即王漁洋,滄湄宮贊即尤珍。沈氏五律組詩如下:

三百年來久,風騷讓此賢。

慚無水曹句,辱荷尚書憐。

千里吳云隔,雙魚汶水傳。

野夫承下訊,惆悵倚江天。


橫山全盛日,請業遍門墻。

一老嗟淪沒,群愚故謗傷。

閑云封講席,古柳臥書堂。

故友悲今昔,青青墓草荒。


虎豹天關踞,云房未許窺。

漫教尤眾女,只自怨娥眉。

歷下揮談塵,汾湖把釣絲。

后先同放棄,恰遂白云期。


又見文星暗,緣知歲在辰。

濟南無作者,海內失詩人。

虛附青云士,難賡白雪春。

虞翻同感泣,此意向誰陳?

第一首,是沈德潛表示對王漁洋的崇仰之評。“一老嗟淪沒,群愚故謗傷”,是說葉燮亡故后,橫山“門墻”蕭索,論敵勢盛。作為橫山弟子,需要援引之力。“歷下”與“汾湖”并提,且以王氏病中之語為引證,正是謀求援助之舉。以上這些分析,都是引用嚴迪昌的觀點。

郭麐《靈芬館詩話》說:“歸愚少問業于葉星期先生,傳其詩學。新城尚書寄友人書云:‘橫山門下尚有詩人。’歸愚見之,竊喜自負。新城亡,為詩哭之,實未見新城也。前輩宏獎之心,與感知之意,均可想見也。”朱庭珍《筱園詩話》也有“跡其生平,門戶依傍漁洋”之語。

圖片發自簡書App

乾隆十二年(1747),葉燮逝世第四十五,歸愚老人和昔日橫山門下的同窗舉行了一次紀念活動。在《二棄草堂燕集序》中,沈德潛提到紀念橫山的參加者:葉長揚、顧嘉譽、謝淞州、李士果、薛雪等共九人。《序》中又說:

茲九人皆向時請業于二棄草堂者。討術業之淵源,合通門之情好,橫山一脈,猶在人間。……于時登小山,穿桂叢,撫琴尊,尋故簡,闡先生《原詩》上下篇之議論。

沈氏返里前弘歷賜詩餞行,有“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之褒語。弘歷還曾史無前例地應沈德潛“恃寵以請”,為《歸愚集》作序。歸愚老人居家二十年,屢奉御詔存問,前后受賜詩四十余首。如云:“清時舊寒士,吳下老詩翁”、“近稿經商榷,相知見始終”等等。沈德潛去世,弘歷還寫了一首悼詩。正如嚴迪昌所說:“諸如此類,均屬空前絕后之事。”

葉燮的代表作是《原詩》,被認為是一部遠勝于歷來的詩話之作。“《原詩》的卓特處,在于雖不乏微觀地談詩,然主要地是從宏觀上探求詩的本原,而且是從詩體的特質和詩人先后天之才具兩個方面分合兼論。”而沈德潛是“格調說”的宗師。他強調“溫柔敦厚,斯為極則”,還說“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真詩。”主張“詩教之尊可以和性情、厚人倫、匡政治、感神明。”嚴迪昌對葉燮《原詩》與沈德潛的“格調說”異同作了分析。

談到沈德潛的詩,嚴迪昌說:“從一代詩史整體發展過程看,作為一種現象,沈德潛的詩歌生涯空前地帶有‘仰體圣意’的御用性,對詩這一運載心靈的事業損大于益,實無多可稱處,特別是其晚期。”可見,嚴迪昌對沈德潛的詩評價不高。

但嚴迪昌又說,十八卷《竹嘯軒詩話》和《歸愚詩文鈔》中也不乏佳作,如《江村》和《百一詩》。小詩也偶有清麗之作,如《過許州》:“到處陂塘決決流,垂楊百里罨平疇。行人便覺須眉綠,一路蟬聲過許州。”這樣的詩,還是很有味道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沈德潛故居在蘇州城內闊家頭巷,清梁章鉅《浪跡續談》云:“網師園其西數十步即沈歸愚先生舊廬。”1996年故居修復,王西野撰聯:“門庭整肅,為茂苑新增勝跡;詩律精嚴,數遜清一代宗師。”是對清代著名詩人沈德潛的高度評價。蘇州書法家瓦翁題寫楹聯。柳林為故居題名,顧廷龍為教忠堂書額。江澄波收集教忠堂刊本《沈德潛詩文合集》等17種,陳列于故居中。

沈德潛為清代著名詩人,所主格調派,與袁枚、王士禎并稱為三大詩派。著述極多,詩文類有《竹嘯軒詩鈔》十卷、《矢音集》三卷、《恭和詩稿》三卷、《歸愚詩鈔》十四卷、《歸愚詩鈔》二十卷、《歸愚詩鈔余集》十卷、《黃山游草》一卷、《臺山游草》一卷、《歸愚詩余》一卷、《歸愚文鈔》十二卷、《歸愚文鈔》二十卷、《歸愚文鈔余集》八卷、《歸愚文錄》一卷等;專著有《元和縣志》三十二卷、《西湖志纂》十五卷、《浙江通省志圖說》一卷、《自訂年譜》一卷;選輯有《古詩源》十四卷、《唐詩別裁集》十卷、《明詩別裁集》十二卷、《國朝詩別裁集》三十二卷、《七子詩選》十四卷、《宋金三家詩選》五卷;評論有《杜詩偶評》四卷、《說詩晬語》二卷。《說詩晬語》一書版本較多,至建國前已有10多種版本流傳。筆者當年學詩時,最初買的是《唐詩三百首》、《千家詩》一類的啟蒙讀物,也曾買過沈德潛選編的《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其他幾種選本則未見過。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