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孟云:很抱歉,我可能是作者期望的反面,把這個當指南來看了(沒辦法太乖了 ?想壞壞不了 ?有點生存不下去)
◆新聞的歷史變遷
黨辦報刊時代——>黃色報刊時代——>訂閱報刊時代——>互聯網新聞時代
黃色報刊時代報紙的作用不是教導公眾而是讓公眾吃驚,煽起愛或恨的情緒。
只有令人興奮、聳人聽聞的信息才能俘獲讀者芳心。
網絡媒體無法提供任何幫助,它只會故意誤導和煽動你的情緒。
標題難以抗拒,文章具有煽動力,也更不實用,這樣才能保證點擊率居高不下。
如今媒體世界格局:博主\Po主——>記者/編輯——>國家級主流媒體
◆媒體的邏輯/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
點擊量比事件真相更重要。新聞首發會創造點擊量,為了爭取首發,博客網站便開始自己制造新聞。
網絡發行商如何在線斂財
1,(偽)獨家內幕制造流量
2,招募大碗明星博主來打響知名度
揪住爭議——>獨家爆料——>唬人的文章——>引發熱議——>最終打造個人名氣
3,網絡媒體的把戲:制造超高流量來引誘投資者
自己制造的旁氏騙局,品牌認知度比公眾信任感更重要
4,博主與發行商,科技網站和其所報道公司之間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
◆媒體推手炒作鏈:讓新聞浪潮自我升級
第一步:制造話題引權威網站上鉤
你的目的是什么,你想登上哪些網站,目標網站的類型和信息獲取方式,對癥下藥布圈套。
網站之間強大的相互作用,信息的滲透是雙向的,不僅可以自上而下,還可以自下而上。小網站比較靈活,大網站選中并發布小網站的內容,并且評論員還進行評論,引發傳播浪潮。譬如:王寶強事件。
第二步:巧妙的旁敲側擊讓國家級媒體中招。
活躍在他們所關注的微博和網站,捏造奪人眼球的故事引發網民熱議,然后用多個匿名給目標國家級網站編輯記者要求報道。
讓目標網站覺得這個事件非常有價值。
◆媒體推手生存法制:
——利用媒體
網站根本不在乎觀眾的看法,在乎的只是引你上鉤,從而獲得額外的點擊量
1,了解博主們的利益訴求,請幫他們支付賬單。
2,左右媒體報道。事件真相與信息源所提供版本之間巨大的灰色地帶,利用灰色地帶左右媒體。
就是說大部分媒體并不關注事件真實性而是只關注點擊率。
?怎么向博主提供消息
1,利用匿名消息進行病毒傳播
2,成為官方,在新聞通稿上做文章
3,利用百度百科來操控媒體
4,記者需要素材,以專家之名免費宣傳
現在的記者都簡單點從“專家”那里攫取信息來保障瀏覽量。借助假的電子郵件賬戶裝作內行答復博主提問。
?什么樣的消息能引發傳播
人們不會分享那些令人難受的食物
無論話題是什么,只要能激起讀者正面或者負面的極端情緒(極端情緒如憤怒/恐懼/激動/開心,無望絕望則會讓人放棄),就會變得熱門。扭曲信息使它變味,挖掘其中能激起極端情緒的部分。
?媒體推手如何利用媒體心理銷售信息
1,買點擊量制造熱點和很有新聞價值的感覺。
2,把報到鏈接發布給你想要發布消息的網站。(網站每天都要發布大量信息賺取利潤,何不直接用你發布的信息呢)
有價值的信息很難傳播,在網絡經濟中,沒人評論的新聞只是死路一條。
——打造爆款新聞
新聞最重要的瀏覽量,網站記者和編輯問自己幾個問題:
這篇報道能獲得多少頁面瀏覽量?
讀者用關鍵詞搜索所需新聞時,它會優先出現在搜索結果中嗎?
怎樣修改才能讓這篇報道包含更多熱門關鍵詞?
能否在文章中添加其他參與者,讓他們的粉絲也來關注這篇報道呢?
這篇報道能賺取多少利潤?
寫這篇報道的成本有多高?
1,標題黨
標題既要能體現故事憤慨,同時又要留下一定懸念吊足胃口。
處于非訂閱模式下,新聞的標題不再是概括文章內容,而是兜售自己。
2,新聞內容要更新更短
新聞網站第一秒的跳出率高達50%,要在這一秒里吸引住讀者眼球。
“這個世界總是偶爾復雜多變,偶爾波瀾不驚,只有沉迷于網絡的傻瓜才會相信網絡平臺上傳播的消息,并且天真地以為網上描繪的世界就是現實?!?/p>
3,言語曖昧并且具有誤導性
感嘆號意味著故事的終結。終結、權威、幫助等任何看起來積極的屬性都應該盡量避免,因為這些積極的屬性無法引誘用戶參與其中,只有用戶參與其中才能帶來財運滾滾。
4,大膽的虛構故事
? 新聞從業者:必須具備的技能就是在每一樁新聞事件中找到獨特的視角。
? 媒體推手:你花二十分鐘讓博主們知道率先報道這件事情能帶來的種種好處,他就會報道任何你想報道的消息了。
(考慮清楚你站在媒體利益鏈中的哪一環,你只需要在乎對方有沒有獲得他的利益,不用在乎有沒有忽悠到對方)
◆背景:媒體傳播世界的金字塔
一家網站上發表的虛構報道會成為另一家網站發布假消息的來源,并不斷傳遞。傳遞直到最后,人們漸漸遺忘誰才是始作俑者。這是個自下而上的,不斷滲透而非水平暈染的過程,每步發展都會讓更高級別、更權威的媒體牽涉其中,消息也隨之顯得更加真實可靠。
基本上,博客網站都是盲目跟風報道,一旦有剛站發布什么消息,其他網站就會蜂擁而上,而且捏造得像模像樣、繪繪聲繪色好像真有那么回事似的。
在網絡傳媒的特殊體制下,制造虛假新聞的勾當隨處處可見,許多無辜的人們都淪為這種畸形制度的犧牲品。
?按需媒體
首先“按需媒體”的運算團隊搜尋網絡,找到最能賺錢的搜索詞匯。然后據此設計出包含許多熱門詞匯的范例,比如一段視頻教程或一篇范文,再估算這個媒體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經濟價值。第二套算法會參考這一概念,創建出一系列最容易搜索和最具有煽動力的標題選項。
作者們知道什么樣的消息容易傳播,也知道如何取悅廣告商人類要遵循機器一樣的邏輯,這就是“按需媒體”的王牌。
?鏈接經濟學
鏈接的人多了,假的也成了真的了
鏈接代表增加可信度,并把責任推給別人
?迭代式新聞報道
迭代式新聞是很隨性的,記者能找到什么就播發之什么,也不一定非要編造信息。一般一邊報道消息一邊著手調查消息。也就是說先發布,再補充。
它節約了核實信息的成本也省掉了網站職員聯系消息源的時間,而且還有利可圖。作者可以多次報道同一事件,引發更多人的評論、鏈接,創造更多的興奮點,這些都是一般的,非“爆炸性”新聞難以做到的。
這是個惡性循環。迭代式報道模式下,報道一則假消息,就像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無法停下。報道幾次相關信息后,受眾就會條件反射似期待更加勁爆的獨家新聞,可惜的是,沒有哪位記者能滿足受眾的這種要求。昨天發布的消息,在微博上引起了強烈反響。今天的新聞必須更新、更快、更瘋狂。因此記者們只好不斷地加工平庸無奇的素材,然后總結出聳人聽聞的結果。
?網絡營銷的操作體制
? 假新聞
傳媒界將發生的事件多次過濾,選出能帶來最大利潤的消息編寫成新聞,這些新聞構成了一個符合他們需求的世界——非現實世界。
在這個世界中,新聞是否重要,并不是由事件本身決定,而是由讀者的點擊量決定的;整個媒體系統飛快地運轉,新聞只會以持續卻不完整的面貌呈現。
把虛假新聞送給網站,就像遞了一杯水給一個口干舌燥的人,截稿期越來越緊,記者變得越來得越來越少,現下的網站最需要的就是假新聞了。
? 假事件
新聞行業中是指有意策劃以吸引媒體注意。發布會、頒獎典禮、走紅地毯、首映式、新品發布會、周年慶典、開幕式“有意泄密”、丑聞曝光后安排的名人專訪、澄清會、媒體聚會等等。雖然這些事件確確實實發生了,過程卻并不是人們想象的那樣,它們是經過精心策劃的目的只是要吸引公眾注意,這些事件本身并沒有什么太大新聞價值,而是故意讓媒體覺得有料可爆。
現在,我們就得出了當今世界的典型特征:真假之間的界線很模糊,分不清哪些是自然發生的真實事件,哪些是策劃事件。
◆網絡新聞的潛規則
1、如果看到博文開頭寫“據知情人士稱”,你就該知道這個知情人士就是像我這樣的媒體推手,而這則博文就是他故意欺騙博主寫下的他想要宣傳的事。
2、如果看到“我們聽到消息”,你就該知道所謂的消息,可能是作者無意中看到的微博,或論壇上的信息,甚至可能是從某個醉鬼那里斷途說來的。
3,如果看到“泄密”或“官方文件”,你就該知道所謂的“泄漏”可能是剛剛有人發郵件通知博主的,那些文件基本上不會是什么官方的,通常都是假的或有意捏造的,只是出于某種目的要讓這些信息公開而已。
4,如果看到“重大消息”或“隨后我們會發布更多詳情”,你就該知道自己讀到的這則消息發得太過倉促,他們還沒有經過核實,內部也沒有討論過這則消息是否重要得可以讓他們放棄應有的謹慎。
5,如果看到一則消息有“更新”,你就該知道,根本沒有人根據最新實重寫了消息,他們只不過是將新進展直接復制粘貼在先前那則垃圾消息的底部而已。
6,如果看到“當事人告訴我們”,你就該知道,這些當事人的身份根本沒有經過審查、證實,這些人可能只是想出名而已。
7,如果看到消息上標著“獨家”,你就該知道,這意味著網站和當事人達成了協議,可能很想為當事人做正面宣傳。你還應該知道當事人也許已經把這個“獨家”同時給了很很多網站,或者這則消息根本就是網站從一家不知名的小網站上剽竊來的。
8,如果看到“新聞發布會上說道”,你就該知道,事實上根本就沒有什么新聞發布會,這家公司只是把相關資料通過電子郵件發給網站和記者而已。
9,如果看到“據報道”,你就該知道,記者只是從其他媒體的報道上轉載了消息,也許連最基本的閱讀理解都沒有,內容可能已經被簡化或夸大了。
10,如果看到“我們已經聯系了某人對此事進行評論”,你就該知道,他們在寫完消息,快播發前兩分鐘才發了封郵件給當事人。他們只是做個姿態而已,根本沒有努力去探究事實真相,就把消息呈現在公眾面前了。
11,如果看到引語“據某人稱”,你就該知道,博主可能根本就沒有采訪過這個人,只是從其他新聞上把引語摘抄了過來而已。根據鏈接經濟學原理,他們可以光明正大地把別人的勞動成果據為己有,只要打上一個鏈接符號就行了。
12,如果看到“意思是”、“意味著”、“將導致”或其他的解釋和分析,你就該知道做這種分析和判斷的人可能對這個話題根本不了解,并非行家,他們也沒有時間和動力去好好鉆研。他們不介意信口開河、信口雌黃,反正對他們又不會產生什么不良后果。
發展獨家、當事人這類詞匯,失去了它們本該有的意義,也沒有出現我們想象中的含義。網絡媒體人只是職業性地套用了這些“實詞,為自己不堪一擊的新聞報道增加底氣。
我在操控媒體的過程中發現,那些主動找上門來的網絡新聞,也就是那些流傳最廣的新聞,往往是最糟糕的。它們之所以鶴立雞群,不是因為它的價值、重要性和準確性,恰恰相反,是因為它嘩眾取寵、令人發笑和走極端。
(媒體厚黑學,各位看官開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