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代能吃上一頓飽飯,就滿足了,60年代能有個城市戶口,就滿足了,70年代能有個國營單位,就滿足了,80年代能考個大學文憑,就滿足了。。。。。。
如今,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大家有車、有房、還有存款。但是幸福指數卻沒增加,究其原因:“需求過度被滿足,導致幸福感降低,產生厭倦和焦慮感。”
假如,我們不需要付出太多就能達到目的,只會大大提升自己的欲求。因為,幸福感和內心的渴望成正比。只有在等待中逐漸得到滿足才能得到真實的幸福。
所以,管理者清楚,過度滿足員工,員工不見得努力,不滿足員工,員工一定不努力。作為現代企業管理者,一般都是通過績效考核來促使員工努力工作,從而達到共贏地目的。
學過管理學或心理學的人都知道,馬斯洛的五層次需求理論。很多人還能準確快速地說出這五個需求層次:“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受尊重、自我實現。”
就馬斯洛的五個需求層次理論而言,電影“教父”阿內洛的兒子和“桑尼”的一段精彩對白中,反映出“人永遠只會忠于自己的需求。”想讓別人忠于你,把握其需求尺度非常重要。
他們之所以感到安全是因為他們知道我離他們很近,這讓他們更加擁護我,但是如果想把我推倒的話,他們會三思,因為他們知道我離他們很近。這讓他們更加懼怕我。
被愛和被懼怕哪個更好一點?
問的好,又愛又怕是最好,但太困難了,如果非要我選擇的話,我寧可別人怕我。怕比愛更持久。用錢買的愛不值一提。“我說笑話大家都會笑,想必我并沒有那么幽默搞笑吧!
”恐懼讓他們對我忠心,但是更重要的是不要招惹嫉恨。這就是我為什么對我的手下很好的原因,但是如果我付出太多,他們就不會需要我了,我付出剛剛好,讓他們需要我,但是并不恨我。
孩子,不要忘了我剛剛告訴你的事情。
多數人始終渴望得到需求的滿足,一旦不被滿足,就會失去安全感,從而抱怨嫉恨。少數人能洞察到別人的需求,而且付出得剛剛好,始終使別人需要,還不會遭惹嫉恨。
人忠于的是自己的需求,所以無所謂別人對你背叛,別人并不屬于你,你不要以奴隸社會的思想活在當下,別人一旦做出不利于你的事情,你就認為是對你的背叛,那痛苦的只有你自己。
因此,你必須轉變思維,承認人性的自私,然后再想辦法創造共同的利益來統一別人的立場,當別人能從你身上得到恰當的滿足時,也就沒有人會背叛你了。
記住:恰當好滿足別人的需求,讓別人離開你就覺得不安全。因為人永遠只會忠于自己的需求。請始終牢記住這一點,鍛煉自己覺察需求的能力,你獲得的就不僅是知識,而是一種人生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