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讀者大家好,我不愿自己講太多官方的書面的語言,我想從前面看的兩部電視劇說起,一個是最近大紅的《延禧攻略》、另一個是《愛情進化論》。我關注的主題是數(shù)學和心理,而這兩個劇一個是宮斗,一個是愛情,簡直和主題南轅北轍,毫無相關。因此,看到這里,如果您生出離開或是吐槽的心情,我很能理解,但希望你能繼續(xù)保持耐心看下去。我對此非常感謝。
?
《延》劇中女主魏瓔珞的兒子,十五阿哥永琰,乃是歷史上乾隆帝立儲并最終即位的人,他的另一個名號“嘉慶”。劇中他的母親希望他能健健康康成長,并不要一味地追求卓越和優(yōu)秀。也許正是這樣的行為反而讓永琰既不會因為宮廷權(quán)力的爭斗而受到傷害,又能慢慢形成自己的一套處事方法。當然,父母的言傳身教,以及適當?shù)慕逃彩潜匾摹?/p>
《愛》劇中,男主的父母是貌不合神也離,女主的父母是夫妻恩愛。兩人的處事方式就截然不同:男主行事如履薄冰、小心翼翼;女主行事雷厲風行、不拘小節(jié)。同樣是父母對子女的婚姻指手畫腳,再三催促,子女的應對方式是不一樣的。就拿男主的例子來說,男主母親和男主的相處過程就是給了很多自己的意見,若是男主對自己的意見有反對或是拖延,母親就會暗示子女那是不孝順,并用一貫對待男主的方式來交流溝通,給男主帶來很大的負擔。
兩個例子中,父母對子女的態(tài)度幾乎是相反的。而“孩子在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下會成為不同的人”這樣的觀點,幾乎是現(xiàn)在每個家長的共識;但是這樣的理念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被過度,扭曲是現(xiàn)在的普遍現(xiàn)象。那究竟如何營造孩子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以及讓他們更好的成長,即使很多心理學家看來也是一個千人千面的問題,但他們更加推崇讓孩子自我成長,而具體怎么讓孩子自我成長其實是一個很寬泛的話題,在此容我賣個關子。
我更希望我們家長讀完以后通過對自己實際問題的思考來得出屬于您的結(jié)論;我不能千篇一律地教您或是規(guī)定您應該怎么做,結(jié)合你本身的思考,你一定做的比我更好。接下來,我希望能夠用實際的例子來打破我們的原有模式,來重新定義一個自己的新模式
首先,我們可以來看看以下的場景是否似曾相識。
場景一、
地點:家中? 人物:父母vs孩子? 時間:期末考試后? 事件:成績不好
“看看你這次考試,怎么只考了這一點點!”父親生氣的說道:“你看看隔壁老王家的孩子,又是第一名!”
“我很多都會,就是(數(shù)學)有些題沒算對,(語文)有些錯別字……”孩子“委屈”地說。
“我怎么生出你這么‘笨’的兒子(女兒)?”父親接著說:“先寫個成績分析,寫不完不準吃飯.”
“好了好了,成績都已經(jīng)出來了,就別說他(她)了,先吃飯,吃完飯再說。”母親說。
以上場景幾乎是要被說爛了的情況,講的是父母對于孩子的成績非常關注,動輒去和鄰居中好的比較,對孩子“惡語相向”。顯然,現(xiàn)在我們很多家長會知曉,對孩子過分的苛責會傷害孩子,但一種情況是,家長在情況發(fā)生時仍然會沿襲上述行為模式,待事后又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又失控了;另一種呢是,家長對孩子過分的寬容,覺得都沒事,以后自然會好的。
我們不禁要問:是什么因素導致了以上兩種情況?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
有心理學家不斷研究,發(fā)現(xiàn)人的大腦在處理問題的時候,總是會不自覺地去做自己習慣了的行為,就算意識到自己的問題,短時間內(nèi)也無法立即改變,通俗地講可以稱之為習慣,心理學家有個更專業(yè)的名稱:心智模式。
我無意將廣大家長分成幾類,只是針對上述例子來分析一下對應的情況
第一種: 家長的潛意識(心智模式)中暗藏了對好成績的渴望
首先,聲明一點,并不是說我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個好的成績,好的未來。再來談行為模式的生成。
《愚公移山》中有一句“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說明我們一代代子女會不斷延續(xù)下去,同時我們要知道的是,很多心智模式也會傳遞下去,會有差異;當然經(jīng)過合理的修改,也會截然改變。
家長們你們可以回憶,是否有一次關鍵性的考試,或是填報志愿(沒填準其實也是由于覺得分數(shù)不夠才會心虛)而沒上到一個自己想去的好的學校,進而又進了不怎么滿意的單位,又結(jié)婚,有了孩子,所以慢慢地這些結(jié)果導致自己結(jié)果不夠好的想法壓抑進入了潛意識,將自己沒有達到自己理想標準的理想給轉(zhuǎn)移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因為我們深深地“知道”成績不好對自己造成的影響,進而對子女什么要求都可以滿足,唯獨成績不好,一頓毒打。
我所說的只是其中一種導致對子女苛責的情況,其他的情況可以以此類推。
而同樣的原理都是說,請家長從各個方面給來問自己,對孩子的苛責是不是僅僅是因為自己以前的不滿意?
第二種: 家長的潛意識(心智模式)中暗藏的補償心理
現(xiàn)在的大多數(shù)家長工作都很忙,對不對?發(fā)現(xiàn)很多孩子都是爺爺奶奶推著散步,帶著游玩,陪著上補習班。因為家長說,不賺錢怎么撫養(yǎng)孩子,怎么贍養(yǎng)父母。所以家長習慣于平時到家,孩子已經(jīng)睡了;早上出門,孩子還沒醒;偶爾周末還要加班,不陪孩子。所以當孩子需要什么的時候有求必應,成績不好,也沒關系。
我們賺到錢了,送補習班;
我們賺到錢了,送出國;
我們賺到錢了,孩子以后自己公司上班
……
其實大多數(shù)孩子都是可以有讓他們自己滿意的人生歷程的,只不過由于父母的不夠關心,而委曲求全。
場景二
地點:家中? 人物:父母vs孩子? 時間:平時飯后? 事件:各行其是
晚飯吃完了,媽媽(居多)或爸爸去洗碗,另一個人拿著電腦或者手機刷自己的事情,孩子無所事事,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看看電視,或是自己拿個pad玩耍,也可能是隨便瞎跑。突然,一不小心把一個花瓶砸破了(實際可能多種多樣的狀況)。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能不能好好安靜一下,”家長說道:“自己回房間自己玩去。”
現(xiàn)在這樣的場景也很常見,父母沒有時間(忙工作),或者沒有意識到自己很多的時間都被工作和海量的信息包圍,呈現(xiàn)焦慮的狀態(tài),對于孩子的關心變少了。對于孩子來說,其實是個不好的信號,覺得父母沒有那么關注他們,那么他們就對自己本應該做好的事情,關注度也降低了,導致事情沒達到預期,也會又會遭到家長的責備,久而久之,惡性循環(huán)。
場景三
地點:任何地方? 對象:我vs家長? 時間:任何時候? ? 事件:您在垂憐我的文字
也許很多家長從沒意識到,每個孩子的潛意識里都有一個衡量大人對其關愛的稱,一側(cè)是愛,一側(cè)是平庸。當愛少了,平庸就顯得重了。
我們家長很多時候?qū)⒑⒆赢敵赏瓿勺约簤粝氲慕影嗳耍蛘呤亲约旱乃接胸敭a(chǎn)。對自己的孩子的要求過分嚴苛,不像是當成子女。例如,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唯獨成績,100分還自罷了,99分一頓毒打。或者讓孩子對自己言聽計從,稍有違反,輕則訓斥,重則動手。
當我們讓我們的潛意識做主,讓孩子成為我們夢想的實現(xiàn)者,命令的執(zhí)行者的時候,我們忘了,孩子并不是一個工具或是財產(chǎn),雖然不能讓家長完全滿意,但至少他們是一個有自己的思想真真正正的人啊。
所以家長們學一點簡單的心理學,用愛心來對待孩子,讓孩子自己去體會成長的過程,也許比我們對孩子過分苛責得來的結(jié)果還要好。
總結(jié)語 其實我們并不需要天天大量的時間陪著孩子,只需要每天真正地有一小段時間是屬于你和孩子的心與心的交流的時間——一個長長的擁抱,一段給孩子支配的你的時間,陪孩子入睡……長此以往,孩子能感受到你的愛,信任,有足夠的安全感,他們可以做的更好。成為更好的自己,其實根本不需要家長操心,因為他們自己會覺得,自己不優(yōu)秀會對不起家長的愛與付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r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