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 / 夢雅? ? ? ? ?? ?圖 / 網絡、黃油相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始于一本書,不止一本書
萬物伊始是接納。
只有我們接納了,才能擁有平和的情緒,才會有行動的勇氣,而行動力就決定了未來的樣子。
深度工作的前提亦是接納,還有察覺。
《深度工作》作者總結了挑戰深度工作的那些坑:
度量黑洞
最小阻力原則
忙碌不等于生產能力
對互聯網的頂禮膜拜
除了這幾個,其實還有情緒管理、學習力、時間管理、精力管理等等。這每一個都需要我們不斷修行。
盡管很多方面我們都需要提升,生活不就是這樣一步步的走得更好更高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夢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正? 文? 來? 啦
《深度工作》和《專注》這兩本書的作者都談到了一個問題,就是被打擾。記者尼古拉斯 ? 卡爾(Nicholas Carr)2008年在《大西洋月刊》(Atlantic)上發表的一篇被廣為引用的文章中坦言,“網絡似乎剝奪了我專注和沉思的能力,而且不只有我這有”。
大家對這段話,有什么理解和想法、感受呢?
我的理解是:帶走我們專注和沉思能力的或許并不是網絡,而是我們自己。不管打擾我們的因素是網絡還是其他人,真正對我們有所影響的還是我們如何處理和網絡的關系、處理被打擾的問題。
好比,孩子碰到了桌子上,很多養育者會說:“寶寶,不哭,這個桌子真壞,我們打它”,但其實我們也都清楚,真正錯的是桌子嗎?當然不是,真正需要調整的是我們自己的行為,我們可以這樣跟孩子說:“寶寶肯定很疼吧,媽媽看看,來,媽媽抱抱,那我們下次走在這里的時候可以怎么做來避免碰到桌子呢?”如果孩子小,我們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下次我們走在這里的時候,是不是可以繞一點呢,這樣就可以避開桌子,保護我們嘍”。
之所以看到了同一件事表達的內容不一樣,就是《專注》一書中作者講到的選擇性注意,在出現了某一行為時,我們可以選擇關注原因,也可以選擇解決方案。正如《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哲人和青年的辯論中提到的原因論和目的論:當我們關注原因,我們便會躲在自責或者是責他中不能自拔,無比痛苦,而如此,事情只可能朝著更糟的方向發展。
就拿剛才說的小孩子碰到桌子的例子來說,養育者告訴孩子:都怪桌子。從原因論的角度來講就是:是因為桌子碰到了我,而不是因為碰到者自己;從目的論的角度來講,之所以說是桌子的錯,目的是為了逃避自己的責任,本能的自我保護害怕被責罵等等。轉變這個思維方式的前提是自我意識的提升,更易察覺并體會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只有先察覺到自己的行為和語言,才會進行自我反思,才會更加關注到他人和外界世界……
在正面管教的線下家長課堂上,有一個頭腦風暴活動:兩列表,大家需要頭腦風暴目前面臨的來自孩子的挑戰,頭腦風暴結束之后講師會問大家:“面臨這個挑戰的家長請舉手”,當看到也有其他家長面對這樣的挑戰時,大家就會有一種放松、如釋重負的感覺,也就沒有那么焦慮了。
那么,現在我也問問大家:“在你希望深度工作的時候,有遇到被打擾的情況請舉手”,我想肯定看文章的朋友很多人在舉手。
所以,我們都一樣,都遇到了類似的挑戰,我們是共同在戰斗,沒有誰是孤軍奮戰。那么,我們何不欣然接納呢?因為——辦法總比困難多。這也是現在我時常告訴我的寶寶的一句話。我會鼓勵他想辦法,試一次,再試一次。
那么,我們都一樣,試一次,再試一次!
面臨挑戰不是問題,問題是如何面對。
其實就是兩個關鍵點:接納和察覺。
接納是萬物伊始。
在擁有了這兩個心態的前提下,我們一起來走進《深度工作》,看看作者為我們總結了哪些影響我們深度工作的坑,我也會分享我自己的理解,繼續跟著夢雅一起走進《深度工作》吧!
01? 度量黑洞
不管是知識工作者還是體力勞動者,對于價值的衡量,其實都是一個挺難的課題。在上一篇推文里做WORK ONE的時候相信大家也會有這樣的感受吧。在尋找自己的工作價值點的時候是不是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呢?
關于價值的衡量,我分解為兩個維度:過程和結果。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LIST 1? ? ?價值清單
通過這兩個例子,大家不難看出,或許過程價值遠遠大于結果價值。可很多時候,我們首先關注的卻是結果價值,尤其是孩子的學習成績,對嗎?因為它是易顯的,大部分時候是量化的;還有一個本質的原因是:來自比較。(后續我也會寫一個關于比較的主題日更文)
從關注點的角度來看,比較有兩種思路:
只關注他人結果:“別人取得了什么成果”;
關注結果的同時,也關注得到這個結果的過程:“哇,他竟然可以有這么牛的成果,他到底是怎么做的呢?哪些是我可以借鑒學習的呢?”
如果只關注結果,被關注者就會有失落感和不被看見不被愛的感覺;如果關注過程,簡單的觀察描述性語言,就會是極大的鼓勵。關于鼓勵,我會在育兒專題中分享哦!此處不再展開嘍!
接下來邀請大家完成今天的WORK ONE:列出自己的價值清單,可參考上述表格模式。
02? 最小阻力原則
最小阻力原則:挑簡單的先做
在工作環境下,若各種行為對于底線的影響沒有得到明確的反饋意見,我們傾向于采用當下最簡單易行的行為。
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先選擇最簡單的事情先完成,對于具有挑戰的事情,我們會退縮,這也就是拖延癥的根源之一。這其實也很正常,對于人類來講,我們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來尋求自我保護。這里我說的利害不是非黑即白的意思哦,而是我們或許會選擇舒適、簡單、容易等等。
卡爾?? 紐波特在《深度工作》中也講到:“最小阻力原則收到了度量黑洞的保護,少有人對其加以審視,在這種原則支配下的工作文化,免去了我們短期內對保持專注和做計劃的憂慮,卻犧牲了長期的滿足感和真實價值的產出。”
那么,如何破局呢?
(1)?打破度量黑洞,找尋價值清單。在列工作清單時,首先完成WORK ONE,讓自己清晰地看到結果價值和過程價值,將自己的目光拽回到某件事情的價值感上,當我們感受到完成之后的價值感,便會更加有動力,更加有勇氣。
(2)?四象限重要緊急度模型。這個模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這個模型也是可以讓我們清晰的看到需要完成的事情的先后順序,從難易程度的維度轉移到時間的緊迫度維度,這也就打破了最小阻力原則。接下來就是需要對某件事情進行任務細分,安排到碎片化時間或者是大塊時間中去即可。
(3)戴維 ? 艾倫在《搞定1:無壓工作的藝術》中提到了橫向管理工作的5個步驟和縱向管理項目的5個階段:
橫向管理工作的5個步驟:
收集引起我們注意的事務和信息;
理清每個項目的意義和相關措施;
組織整理結果,提出選項;
進行思考回顧;
選擇行動。
這些階段共同構成了我們生活中的橫向管理系統,而且我們還可以隨時向其中添加需要考慮的新事項。
縱向管理項目的5個階段:
定義目標和原則
展望結果
頭腦風暴/集思廣益
組織整理
明確下一步的行動方案
我們可以發現,其實這兩個5步驟有相通之處:都是需要先找到行動的原動力:目標/意義/關注點等;頭腦風暴;整理復盤;行動。首先也是要先打破度量黑洞,尋找價值感,這本就是人類尋求的最高級需求。
那么關于深度工作哪些阻礙我們的坑,今天先分享到這里,未完待續。
每天邁出一小步
學會關注過程
良好的過程
才能遇見更好未來!
未
完
待
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