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的理解
我還記得中學讀書的時候、課本和老師對這句話的翻譯是:學習并時常復習,不是很快樂嗎?這句話什么意思呢?勸學?鼓勵大家學習之后再學習,反復復習同一種東西。
所以當時讀書的我是很痛苦的、為什么?因為真的沒有啥樂趣、每天聽老師講課就很枯燥,講完后做作業、做完還得復習。尤其是一些幾何代數,學一次就已經夠了,還得反復背公式做題。你說痛苦不痛苦!所以,當時是很不贊同這句話的,不過還是很崇拜孔老先生的,總覺得學習這么痛苦的事,這位老先生還如此喜悅。內心是由衷佩服他的毅力啊。但是,心里還是充滿疑惑,老先生真是這么理解學習的嗎?
最近看南懷謹先生的《論語別裁》,對里面的一些見解深有同感,其中這樣寫道:講句良心話,當年老師、家長逼我們讀書,那情形真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苦”乎”。孔子這樣講,我才佩服他是圣人,因為太通達人情世故了。可見他根本不認同這種解釋。
那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首先得理解這句話的重要幾個字。
我們先談“學”何為學?
讀書?確實古漢語“學”的含義指代通過腦力活動、從書本上獲得知識或經驗的行為。但是現代得話如果你還只認為讀書才是學,那你這學也未免太局限了。看書只是一方面。聽一堂課,看一部電影,爬一座山、品一杯茶。觀日升月落、歷春秋更替,無一不是在學。所以只要留心,生活處處皆是學問!
何為時?
本意是“時機,時代,經常”等,引申含義還有時機,機會。這句話中我更傾向于恰當的時間和機會。
何為習?
“習”作為動詞用時,全部與肢體活動有關,主要用來表示動作模仿,如“習禮、習站、習射、習用干戈”等等,表達“演練、演習”等含義。這句話中我更傾向于實踐和練習的意思。
所以總結一下我對“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這句話的解釋:(通過讀書、聽講、生活中經歷的事情)學到了(知識和本領)并有時間和機會在實踐中運用它、驗證并完善它,不正是值得快樂的事嗎?這樣看來,孔老先生的本意其實是在倡導一種“學以致用”的理念,而決不是那種所謂“死讀書,讀死書”的錯誤行為。
所以在追求真理、獲得智慧的路上,一定是少不了“實踐”這一行為。知識和智慧之間有一個巨大的鴻溝,那就是“實踐”。任何知識都是別人的東西,而智慧是屬于自己的,一種運用知識、體驗知識、實踐知識的反省和覺悟。由內心生發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