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
前段時間有朋友建了一個微信群,專門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個老師——李笑來老師的專欄《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我對其中一篇文章感觸很深,那篇文章的名字叫《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
文章大意是說,我們很多人會覺得“活在當下”是一件很理所當然的事情,甚至是一件浪漫的事,但如果你聽過這句話“大多數人被困在永恒的當下”,再仔細思考下,便覺得“活在當下”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怎么理解呢?想想看,你的周末是不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起床打開手機,刷朋友圈,點開微信文章,關掉,打開愛奇藝或嗶哩嗶哩動畫,看綜藝或最熱的電視劇,電影,看了沒一會兒,有人給你發消息了,于是點開,回復,朋友發給你一條鏈接,你點開,打開了淘寶,又有人給你推薦了一個好玩的APP,你收藏,想著待會兒下載體驗下。
到了中午,你打開美團,點了外賣,在等待的時間里繼續刷劇,半個小時后外賣來了,你邊吃飯邊看電視劇,連續刷了四五集后,你覺得有些困了,關掉手機,睡了個午覺,起床時已經晚上六七點了。這時候有朋友約你出去,想著沒什么事,于是在外面閑逛到九十點,回到家打開微信朋友圈,點贊,回復消息,看今日頭條、娛樂八卦,然后補了一集電視劇,睡覺。
你看,你所有的注意力都被周邊的信息吸引,你確確實實活在當下,每分每秒都知道這世界正在發生什么,對每個事物的專注只能維持幾分鐘,正在做一件事時,總想著待會兒我要做什么。于是你因為不想錯過任何一條信息,你被困在了永恒的當下。
而“活在未來”該如何理解呢?我們的肉體只能活在現在,但我們的思維卻可以活在未來,也應該活在未來。“活在未來”這件事聽起來有多玄,做起來就有多簡單。關于如何活在未來以及活在未來有什么好處,我就不在這里多講了,感興趣的讀讀這篇文章(如果找不到你可以聽聽我在喜馬拉雅FM上錄的音頻http://xima.tv/O8m3Ht)。
我想說的是,通過這篇文章,我才真正意識到“深入思考”的好處。對我來說,活在未來約等于深入思考。以下兩件事是我反復讀了這篇《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后才恍然大悟的事情。
二、 什么時候才是最好的時機?
三年前的圣誕節,找工作面試時我認識過一個女生。在和她一起逛街買面試用的衣服時,她曾經跟我說過:如果ZARA的衣服可以租就好了,其實可以做一個衣服租賃的服務,需求量應該蠻大的。
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個很棒的想法,我們倆甚至一起探討過一些具體的細節,比如,如果想租某個品牌的衣服,是自己先買這個品牌的衣服,然后轉租給別人呢,還是直接和品牌合作,想要什么貨就拿什么貨?
作為普通人,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如何和大品牌談合作呢?是只租面試用的衣服,還是什么類型都做?如果衣服損壞該怎么處理?如果用戶租了衣服不還怎么辦?租金的價格定多少合適?等等。
只是當時也只是想想,即使意識到是一個商機,也沒有進一步執行。沒想到3年后,竟然真有人做出來了,是以APP的形式,叫衣二三(我買了1個月的會員體驗,如果想了解,閱讀量到100了,我就寫一篇專門的文章介紹)。
還有另外一件事也是如此。大概4-5年前,我想過做一個承載多種功能的咖啡廳,一直停留在自己的想法層面,直到3w咖啡出來后,才驚覺這就是我想要做成的咖啡廳??!
怎么說,有人居然實現了我的想法,這種感覺有點驚喜又有點難受。
我對創業的熱情從大學就開始有了,卻一直沒開始,我竟然對此沒有一點反思,而是簡單地將原因歸咎于這兩點:一沒有合適的機會,二沒有合作伙伴。
現在想想,這兩點原因只是借口,我給自己下這個結論,然后限制住了自己的進一步思考。阻礙我的不是沒有機會和合作伙伴,而是自己給自己不去創業的理由。
用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推薦《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解釋,就是你不去創業,不去掙錢,這是你自己選擇的。你之所以不去創業,沒有掙到錢,是因為你根本不想創業,不想掙錢。這一切都是你自己的選擇造成的。
想想看,我明明是有機會的,至少我有了這個想法,初期衣二三和3w咖啡也和我一樣,都只有一個想法雛形。3年前他們也一定遇到過我上面問到的那些問題,當時也確實無法實現,但是如今不一樣了,例如,3W咖啡就是基于國內互聯網創業風潮起來的,衣二三則是基于移動支付和信用評分的完善才得以成形。
那我為什么會錯過這個機會呢?是因為當時我并未把這個想法深入思考下去,我沒有去想我提出的那些問題需要什么樣的環境才能解決,于是沒有也不會關注或察覺三五年后社會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可能帶來的商機。反思就是,如果下次有一個好的想法,我需要深入思考以下幾件事:
1、充分查找資料,基于對市場變化的觀察,有可能的話小范圍試行,確認這個想法的可行性
2、如果確認篤信這個想法肯定是正確的,但遇到了目前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在未來的什么情況下,這個想法可以實現?
3、為了實現這個想法,我需要做什么準備?我需要關注哪方面的市場和社會環境?我需要具備哪些方面的能力,鏈接什么樣的人,積累什么樣的資源?
4、為了等待這個社會環境形成,我需要等待多久?什么時候是最好的時機?
5、如果等到了這個時機,但是已經有人開始實現我的想法了,我再進入市場,我的優勢是什么?
開始想這些事情,就意味著在思維上活在了未來。我對未來有個預測,那個預測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得到結果,我篤信我的預測是正確的,于是我提前按照這個預測行動、選擇、思考,最終我走到了那個結果出現的時刻,證明我的預測是正確的。
那么按照李笑來老師說的,由于你提前按未來正確的結果行動、選擇、思考,于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你生活的一部分就是“活在未來”的。
針對這件事的反思,如果我再深入思考下,我便會發現另一個層次的問題:為什么以前我沒有意識到“我一直想創業卻沒有去創業”這是一個問題?現在才意識到是因為什么呢?
其實這個問題一冒出來,我就知道答案了。以前我壓根沒有深入思考這個認知(這個認知是從李笑來老師的專欄文章“活在現在vs活在未來”里獲得的),也沒有反思的習慣(這個反思行動是從成甲《好好學習》這本書獲得的),所以根本不可能會去想這個問題。
所以,對提問背后進行的反思就是,以前不懂的問題不會一直不懂,通過看書,交友,專欄等輸入和個人經歷,某個時刻你會恍然大悟。
三、對記反思日記的反思
對提問背后進行反思,讓我又開啟了一個新的認識。即對記反思日記進行反思。
最開始記反思日記是因為成甲《好好學習》這本書,但我并未看完全書,只是聽了喜馬拉雅上的說書,所以導致一知半解,記反思日記的頭一個月都是靠著自己的經驗,記了一個星期便覺得沒多大用處,但也一直堅持著,直到后來買了《好好學習》,認真去讀時,才發現我寫的都是總結,而非反思。
在成甲老師看來,反思和總結最大的不同是:總結是對結果的好壞進行分析,而反思是對產生結果的原因進行分析?;蛘撸瑩Q個說法,反思的實質是對假設進行校正。
從應用角度看:
做事的順序:做出假設→采取行動→產生結果
反思的順序:觀察結果(現象)→研究原先假設→反思校正假設
事實上,對于大多數事情,我們大腦是不會做這么復雜的思考的,也就不會對事情做出假設和預判,因為對大腦來說,這是一件很耗能的事情(具體詳見《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目前的我也還沒有做到這個反思的深度。深度達不到很正常,但做反思這件事卻給我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可以將反思分為事件、后果、原因、反思4個部分進行分析,以我最近在衣二三上租衣服的事情為例吧。
事件:衣二三中一件衣服的腰帶丟失,需按合同條款賠償金額123,這個賠償金額比例是由衣二三核定的。
后果:因為一條腰帶損失123元,心情不好。
原因:事先沒有檢查好需要歸還的衣服,沒有意識到如果衣服遺失需要賠償,即使是很小的東西,卻需要賠償大量金額。
反思:
(1)仔細想想,如果東西丟失了,從合同條款上就是需要有人賠償金額的,這個我認(依然無法確認是自己不小心掉了還是對方弄掉的,這也是今后“衣二三”這樣的云衣櫥需要解決的問題)。但需賠償金額的是多少沒得商量,沒有例外情況,完全由衣二三核定,這是我生氣的地方。因為這是我完全沒意識到的,我在享受便利的同時,沒有意識到意外存在的風險,比如衣服丟失損壞,并默認在我身上不會發生這種事。
(2)在這件事上我完全沒有耐心。因為涉及到錢嗎?還是因為覺得賠償比例不合理。不管是哪種情緒,我意識到自己需要及時止損,第一是不要影響好心情,就當丟失了123元好了,第二是既然衣二三已經有了自己的解決方案,因我改變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和他們磨時間解釋沒有任何用處,還會更加不快,不如把時間花在其他地方。
(3)我不太喜歡這樣沒有耐心的我。
(4)下次遇到這樣的事情,首先要意識到可能的風險;其次是萬一發生了,如果只是很小的損失,意識到爭論不會帶來任何改變,還會有大量壞處,與其去爭論不如把時間花在更有價值的事情上,在這件小事上就讓自己傻一點吧。
通過反思,我避免了壞心情,知道以后要對風險進行預估,更加容易掌控自己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對《活在當下VS活在未來》的理解和初步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