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勵志類雞湯以及現實中的成功案例,激勵我們“一旦怎么樣,就能怎么樣。”
例如,只要能夠功夫深,鐵棒磨成針。無數的大咖會告訴我們——我成功了,是因為勇敢地開始,不懈地努力,所以才有了今天。但是從小到大的人生閱歷告訴我們,不是付出就有回報!
舉個很明顯的例子。小明創(chuàng)業(yè),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組合各種資源,但是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最終還是把投資本金打水漂了。從小中產一下子跌回到了溫飽層級中。
我們能用“只要努力,就能收獲”這種二元思維來解釋這個事兒嗎?
擁有二元思維的人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在他們的眼里,世界非黑即白,正義和邪惡對立,往往會忽略事情發(fā)展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和個人的多面性。
當我們很努力,很努力地精心準備某項考試,信心慢慢地揭曉答案的時候,發(fā)現自己沒有過。天啦!結果怎么會是這樣!?我開始自責、悔恨、埋怨,甚至覺得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對不起自己,或者自己真的是個十足失敗者。
其實,種豆子不一定發(fā)芽,種西瓜可能遇到干旱。這其中有很多不可控的、不能忽略的因素會干擾美好結果的順利誕生。我們常有意無意地忽略它們,主觀上篤定結果的必定發(fā)生,往往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痛苦和折磨。
在行動和結果之間,存在很多最初沒有能考慮的因素的。舉個例子。
明今年打算從一個斜杠青年轉軌成為一個自由職業(yè)講師。為此,他在工作之余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儲備了足夠1年的“過冬資金”,拓寬了人脈渠道,建立了合作關系。總之,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臨門一腳就可以實現跨越。
但是事實呢?
由于目前當地的培訓行業(yè)不景氣,明找不到合適的客源;
由于明沒有足夠的實戰(zhàn)經驗,講課的效果不盡人意;
由于合作對象對于發(fā)展方向的分歧,明不得不和他分道揚鑣;
由于明缺乏對前景的預判,沒有熬過培訓業(yè)的寒冬,過早地放棄;
......
太多的“由于”,其實就是從行動到結果的過程中,出現的多元的因素。
不能否認,二元思維有時候可以給我們勇氣和決心,但是卻常常耽誤我們的判斷和進程。所以,我們在生活和工作中需要放慢腳步,多想想其他的因素。用開放的思維審時度勢,用多元的態(tài)度包容不一樣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