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康永和陳文茜的對話,那種汩汩的營養不斷地涌進來,滋潤了我內心好多困惑的涸點。豁然開朗了。
一、
每當被“自我”的緊箍套地喘不過氣的時候,我就意識到體內有一個膨脹的自己。它最近又來了。
康永說:學孔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啥意思?對于人,都要保持理性的態度。不要因為他說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話就推崇他,也不要因為一個人的品行不良就不注重他這個人。
被過往認知層層武裝的我能較為輕松地從一個人的談吐和品行定位一個人,從未做出是否交往的判斷。不值得的,就不聽不看避而遠之。我以為這就是能讓人生輕松有效的方法,然而,這里潛伏著一個不斷變大的自我。無法擁有耐心去看到,圣人也會說錯,混蛋也會說去大義之言。
想要放下自我,可以試著去“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另外少一些“我覺得”,就直接開說吧。
二、
如何判斷一個人?
推崇張愛玲,也盲從她的“成名要趁早”,康永說,年輕人,要保持清醒,不要把人跟言混在一起。
是的,有才的人,那些文藝青年,他們說得出道理,寫得出細膩的美,卻沒辦法把控自己的人生。他們往往過得一塌糊涂,大是大非沒有原則。
這樣說來,能把自己的人生過得平實滿足,難道不比張愛玲來的有覺悟有能耐?
還是那句話,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認清自己愛自己,人人皆可成。
三、
入社會前,太多的心靈雞湯,讓我對于工作,總是把它架得很高。進入社會后,才發現,所謂的價值和意義,太過理想主義。如果做一份工作,做一件事情,都要以意義和價值來考量,那就會舉步維艱,而且命運的安排,豈是我渺小一人在當下就能發覺的?沒有點時間和耐性,也收獲不來意義。更何況理想這條路,有時候要彎著走。
沒有意義和價值,那以何為燈?康永說:不一定要學到什么,能見識到什么就很好玩了。
比如,對我很重要的事情,在別人看來,不過爾耳。那么,還那么糾結、緊張、難過……等等的情緒,是否還有必要?這樣一想,應該會比較快地平復了自己。
恩。能“見識”不就是一件對我很有意義的事嗎?想想曾經有過的那種愉悅!“原來還有這樣的”的感嘆不也是對生命很好的贊頌嗎?關鍵,是要have fun!
四、
那裝著意義和價值的夢想呢?怎么去追呢?
康永說:不急,等到對的年紀,終究會讓它發生。不過,這之前,你要不斷地去靠近它。
不斷地靠近夢想,就讓自己的人生充滿了精彩。要記得,have fun。這樣,又何來人生無謂的嗟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便慢慢長大了。
長大是什么?比起“能接受無可奈何的事情”這種悲觀的論調,我更喜歡康永說的“就是體會到一件事不再那么迷人,有更迷人的事情值得追求”。
不會因為失去而悲傷,反而因為不再擁有,去發現新的事物。他能為不再看康熙的觀眾高興,因為他們找到了更廣闊的空間。他也為有人每天花一小時在康熙上感到罪過,因為這等同剝奪了與其父母在一起的時間。這樣的大事大非的洞悉,能“從舍中看到得”的智慧,辨別得了“值與不值”,讓我驚嘆。
這是達觀。這才是我要修行領悟的。
五、
看到康永說的創新,我就釋然了。
竭盡腦汁想要推翻以前來個創新,那真是給自己找不痛快。因為我若以為自己的創意前所未有,那只是我讀的書不夠多。哈哈,是的是的。
太陽底下,重復不變。基于以前的創新不應以之為恥。不過,要堅持一種信念,要做就不能一成不變,不斷花心思把日常變出點新花樣,而不是追求極端,這才是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