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前車之鑒):作者是由自己在旅途中遇到的一個小男孩兒主動上前來跟自己攀談,引發了對于”培養孩子跟別人說話的社交能力“的思考。我家小熊是個謹慎慢熱的小朋友,這種個性與我截然相反,我從小就外向活潑,喜歡主動跟人交流,并且因此從小到大都很受長輩喜愛,受益不少。所以我比較看重孩子大方、善于溝通的社交能力,希望有意識的鍛煉孩子這方面的技能,彌補個性方面的影響。
因(相因相生):作者提出孩子的社交商是可以、并且應該通過模仿和練習來訓練的。他舉了一個家長認為”七歲的小朋友沒有社交場合“的例子,提出一個觀點:多數時候是父母忽略了對孩子社交能力的訓練,卻抱怨孩子內向,擔心他將來不會和人打交道。其實是在逃避自己的責任。作者提出,父母應該主動給孩子創造機會讓讓他們練習社交技能,同時也要給孩子展示社交的榜樣,并有意識的和孩子討論”應該如何和別人談話“。
后(以觀后效):作者提供了一個具體的和孩子練習與人交流的技能的游戲方法——傳球:當我們接到對方遞過來的球,我們的回答要讓對方有話題可以接,才可以把球重新傳給對方。按照這種方式練習的話,應該能夠幫助孩子理解怎樣的話題是有效交流,并get到有效交流的技能。如果我用這個游戲和小熊一起練習,比每次范范的跟孩子說”阿姨跟你說話你要回答啊“效果好很多——因為他練習過該怎么回答了。
果(自食其果):如果不跟孩子練習談話技能,而只是在生活中焦慮和抱怨”我的孩子不會社交“,不僅對于培養孩子社交技能于事無補,而且還會給孩子貼上”不善交際“的標簽,篤定他”我不善于跟人打交道“的錯誤信念,以后他可能真的變成一個內向、不善交往的人。
適(適得其反):有些觀點會認為”內向有內向的好處“,我曾經看過一篇文章說,世界上大部分的成就都是內向的人獲得的。確實也有很多科學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長年累月的鉆在實驗室里專研,比如當年的居里夫人,據說就是看書入迷到有人在她身邊放了一堆椅子她都看不見的(這個案例我是從動畫片看來的,真實性無從考證)。
用(使用條件):作為一種能力訓練,孩子需要有示范和不斷的練習。這要求家長做到以下幾方面:
1、有意識的在孩子面前示范,提供模仿的對象。這對于很多自己本身也不善于交際的父母會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2、花時間訓練孩子的過程。這要求家長付出陪伴的時間、把抽象的要求轉化為具體清晰的指令、把訓練變得有趣、隨時發現孩子的進步并做出鼓勵——總而言之,家長自己要保持情緒要平和淡定,善于學習、思考,才能做到這些;如果家長功利心太重,面對孩子”無法很快學會“感到焦躁,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不起作用。
邊(旁敲邊鼓):無論任何技能,孩子的學習都是類似的。在《兒童技能教養法》中,作者把孩子所需要學習的任何技能都劃分為十五個步驟,按部就班的實施訓練。
界(楚河漢界):細想”內向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就“的說法,其實個性的內向和”不善于和人溝通“并不是等同的概念。這個社會中沒有人可以脫離與其他人的溝通而存在,內向的人也有和人打交道的需求,也需要”和他人順暢交流“的技能;即使是鉆研學術的內向科學家,并不需要長袖善舞善于交際,但能再和別人溝通時注意技巧,讓別人更容易理解自己的意思、更愿意為自己提供幫助,也是非常有益的。這不僅不影響他們耐得住寂寞取得成就,而且能幫他們更好的把自己的觀點和發現傳遞出去,達到”科學造福人類“的最終目標。
A1:
小熊一直不愿意和陌生人打招呼,上幼兒園后也是如此。上個學期輪到我們早上站在樓道口”值日“,小熊自始至終板著一張不高興的臉一言不發,而我沒有說他什么,只是保持面帶微笑對來往的每一個上樓的小朋友打招呼:寶貝早~~如果小朋友沒有及時回應,身邊的很多大人就會催促他:阿姨跟你說話呢,你趕緊說啊。而我有意識的避免了自己這樣去”說教“,因為我知道孩子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視覺和觸覺來完成的,而不是聽覺——這就是”講道理“通常不管用的原因。
但現在看來,這僅僅是做到了”示范“,沒有創造機會在安全環境中讓孩子反復練習看到過的新技能,所以孩子學到的效果是非常有限的。
A2:
從下周開始,把”傳球游戲“列入到我家的日常游戲中去,一周玩至少兩次,幫助孩子理解”有效的交流信息”是什么意思。同時保持淡定,允許他可能一開始不習慣或不喜歡,做好半年之內沒有在真實的社交場合“出現效果”的心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