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睡早起316天
100篇時間管理系統文章第6篇
我有一個朋友失戀之后,以淚洗面,長期處于失眠的狀態。后來結婚生子之后,依然處于焦慮之中,長期睡眠質量不好。
我的另外一個朋友,在2016年12月31日晚上信誓旦旦表示要在2017年減肥20斤,運動不到一個星期,就放棄了所有的計劃,昨天見到他,又漲了8斤。
你是否因為曾經的挫折和失敗,導致自己消極悲觀??吹絼e人自律,制定了一大堆改變計劃,更迫切的制定了個人時間管理規劃,可最后都不了了之,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一.你患了習得性無助問題
行為心理學上有個名詞叫“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塞里格曼在1967年提出的。
在面臨無法改變的客觀條件時,都會產生一種無助感,久而久之,即使客觀條件改變了,仍然不能從這種已形成的無助感中擺脫出來。
2015年開始買了第一輛自行車,開始騎行,騎重慶歌樂山的時候,根本騎不上去。很多騎友都說我車太重,應該換輛好車。
在他們的慫恿下,花了一萬六重新買了一輛只有16斤重的自行車。回家妻子問我多少錢買的?我還瞞著說,花了800塊錢買的,哈哈。
當我騎著新車再次來到歌樂山的時候,依然騎不上去。不是我的體力和技術問題,而是我心理出現了懈怠。
前面幾次都沒有騎上去,潛意識中產生了“畏難情緒”,即使已經改變了車的客觀條件,但還是沒有自信去征服。
我們在遇到困難后,會在情感、認知上表現出消極悲觀的心理狀態。習得性無助的心理,會表現為深深的沮喪、在認識上變得絕望,處理事情不再主動。
在這樣一個物欲橫流的時代,每個人都想速成,都渴望快速獲得財富。自然會在實踐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
失敗并不必然會導致習得性無助。不過,這首先是對那些敢于突破自我、不愿意承認失敗的人來說的。那些內心不夠強大的人才只會習得性無助的犧牲品。
習得性無助是人們行為中的險惡陷阱。它讓人們失去希望、放棄努力、被動地承受痛苦和災難。
你要想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唯一能做的就是“慢”下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循序漸進讓自己進步。
成功真沒有那么容易,不從“習得性無助”的惡性循環中解脫出來,我們是很難在事業上取得較大的成績。
二.你患了自證問題
兒子3歲以前只要和鄰居家的孩子打架,回來必定說對方怎么樣不好,后來被我和妻子嚴厲的教育了。
人永遠都是站在“利己”的層面去為自我辯護,一件事情可能會出錯或者已經顯現出錯誤的跡象,人們是傾向于認識到錯誤,還是傾向于無視錯誤的存在?答案是后者。
更重要的是,人們總是傾向于為自己的錯誤尋找證據:某個錯誤即使已經發生,但只要還有證明自己“沒有錯誤”的機會,人們也會毫不猶豫的拒絕接受錯誤。
這就是我們行為中的另一個陷阱:自證偏見。
制定了早睡早起計劃,卻因為貪玩游戲,被拖延到了凌晨2點才睡覺,你還總為自己找借口,今天玩游戲可是雙倍經驗獎勵,錯過了就太可惜,明天一定不玩,肯定能做到自控。
報名了英語培訓班,由于聚會喝醉了,學習計劃被耽誤了,第二天頭昏腦漲又以沒有休息好為理由,學習計劃再次被擱置。
當我們產生了拖延的時候,總是會找到理由和證據讓自己釋懷。不是身體不舒服,就是工作應酬之類的借口來證明自己并非懶惰。
自證偏見存在著明顯的弊端—我們會習慣性的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正確的,而事實是對整個事物的判斷常常是偏離事實的。
這是普遍的人性特征:當我們能夠通過某種方式逃避不利的事實的時候,總是會逃避;當我們能夠通過某種方式為自己贏得有利的狀態時,我們也絕不會錯過。
避免自證問題的一個方法,就是培養一種從反面求證的行為邏輯。
當你想為自己找懶惰的借口的時候,努力給出自己空出一段時間,收集反面材料,收集反對意見,并認真考慮某一條反對意見的價值。
惟有如此,才能客觀地評價自己,做到自律和自控。
三.你患了過度合理化問題
以前我妻子經常問我:“騰哥,你這么帥,又才華橫溢,怎么看上我的???”
每次我都被問的很無語,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很多人可能認為不需要。但實際上,我們恰恰總是在為自己尋找理由。
比如,她很漂亮,她很真誠等等。如果你確實發現自己愛得沒有理由的時候,你反而會恐慌。
騰哥你堅持每天日更3000字肯定有目的吧?我給你說,完全是為了讓知識形成體系,讓知識沉淀,你肯定又會說我在“裝逼”。
每個人都力圖為行為合理性尋找原因,一旦感到找夠了,就很少再繼續找下去;而且總是先找那些顯而易見的外在原因,如果外部原因足以解釋行為,一般就不再去尋找內部原因了。
但是,“理由”的濫用——過度合理化,卻可能成為行為中的一個巨大陷阱。早睡早起的理由是什么?晚上十點睡覺不合理?。∥乙措娨晞“?,我要玩游戲啊。
身邊朋友們都在吃喝玩樂,我還那么辛苦的自律,我受那個罪干什么?行動力的理由不夠強烈和有說服力,于是繼續生活在舒適圈。
所有的過度合理化,最終都會表現為一種行為意識上的不足:我們忘了自身真正想要實現的東西——特別是自身的真實愿望,反而強行地把外部的某些因素作為自身行動的依據,這直接讓我們失去了判斷力和動力。
四.沉沒成本問題
當你買了20塊錢的電影票去看電影的時候,售票員告訴你,你需要再加10元才能看你想看的3D電影。
這時,你會怎么做?不看吧,已經花了20元了;看吧,總有一種被逼著花錢的感覺。你考慮了許久,最后還是決定再花10元,你想:“不能讓那20塊錢也白花了啊?!?/p>
生活中類似的事情經常發生。我們如何選擇就構成了我們對待“沉沒成本”的態度。
你想成為一個高效自律的人,就必須要舍棄生活中的很多誘惑,忍受孤獨和痛苦。你會認為閱讀寫作耽誤了自己玩樂的時間,運動學習阻礙了你的人際交往時間。
我離不開微信和手機啊,錯過了“大業務”怎么辦啊!我對于別人而言太“重要”了。
一個人的判斷總是受到比較心理的影響——從購買商品到評價自己和他人等等,都是如此。
一個缺乏理性的人常常會糾結于投入太多而得不到回報,導致自己內心的焦慮和患得患失,而一個理性的人會堅持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并且在心理上忽略這種已經支出的投入。
所以,我們應該做一個理性的人,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人們的行為才更加客觀、有效。
五.對比心理問題
以前我學英語的時候,總是“兩天打魚三天曬網”,根本原因是我總是喜歡去對比同班同學的學習情況,怎么別人學習了一個星期,口語怎么能說的這么好呢?
為什么我學了半個月,依然沒有一點進步呢?
對比心理,是外部對自我信念的干擾,它在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有利有弊。即使在同一件事情中,也是如此,一個常見的現象就是攀比心理和行為。
小到我們的生活用具,大到我們住的房子、做的工作,人們都會拿來攀比。一方面,這種攀比可以激發人們努力奮斗的決心和動力,或者提升自我滿足感。
但另一方面,也會使人們過度地關注自身的優點而自傲,或過度地關注自身的缺點而自卑,它都會導致不當行為的出現。
每個人的能力都不盡相同,祛除對比心理造成的不利影響,需要一個平和的心態,這個心態的中思議題就是:做回你自己。
真正按照自身對生活的理解行事,而不是受到外界環境變化的左右,才能做好時間管理。
六.破窗效應問題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村有一家人在馬路邊修了一棟房子,可能是費用的問題,主體框架修好之后,房子就一直處于停工的狀態,兩口子也外出打工去了。
后來一個調皮的小伙伴居然把人家窗戶上的鐵棍弄掉了一根來玩耍,這下就不得了。
我們其他人只要放學和周末就拿個鋸子試圖把鐵棍弄下來,后來他們家所有窗戶的鐵棍都被我們一個村的小孩子拿來當玩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破窗效應”,如果有人打破了一棟樓的玻璃,而戶主并沒有及時修理,那么,就會在以后的時間里使更多的人受到暗示而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越來越多的破玻璃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無形中會滋生人們的犯罪行為。
這種效應會使人的行為陷入無規則的暗示中,從而縱容個體的破壞性行為。
破壞性心理事實上是人的一種本能,一份工作已經做不得不太好了,離自己的目標有距離。
這時候,你總是會覺得既然已經如此,再壞一點也壞不到哪里去,于是你就長期在拖延和自責中不斷惡性循環。
時間管理涵蓋的范圍太廣,知識面涉及的太多。別急,騰哥來慢慢解析,每天繼續。
自律改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