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扣,相思結,幾度秋雨黃葉飛。
西風緊,雁南歸,籬前滴落菊花淚。
蕊香冷,蝶難來,何日是春歸?
一夜繾綣,春夢無痕,想要了卻一身纏綿,唯有做飯。
此時,天色空蒙,晨曦微透。我抓了一把糯米泡在溫水里,攏了攏長發,隨意挽成了馬尾。
然后冰箱、櫥柜里到處搜羅食材:紫薯兩塊,五顆板栗(老媽交待過板栗是她下周做板栗排骨燜飯用的,已是不多),一小把核桃,一小扇南瓜。另外還拿出紅糖和白糖。
迅速地去皮切條,板栗還得去殼、焯水、去絨毛,核桃也要用清水沖洗,這里每個步驟都要一絲不茍,馬虎不得。
接下來得劈紫薯了,紫薯比紅薯難切多了,簡直就是砍柴。不過,我喜歡劈紫薯,很過癮。刀身上會留下紫色的汁液。劈完紫薯再去切南瓜,只風嫩黃的南瓜條上現時印下紫色的“血痕”,觸目驚心,如同猙獰的傷口。我只得去洗刀。
碼放在蒸鍋里的食材甚是好看:紫紅,橘黃,亮黃,淺褐。似一群穿著禮服徜徉在舞池的少女。
電飯鍋里還有一些隔夜飯,老媽留下的一個菜心倒是讓我隨意支配的,那就做一鍋菜心咸粥吧!
在熬粥、蒸煮的空檔,我終于可以去洗漱一下了,之間都是在夢游中的操作,總算是神清氣爽了好多。
利用這時段,還得準備兩個大碗,還有小碗和勺子之類的。另外,砧板和刀也要清洗干凈備用。
蒸的時間最短的應該是核桃,取出后先剁碎,接著是板栗,也需要切碎。在刀案的叩問下,食材會傾吐最原始的香味。核桃和板栗都有質感的木香,只不過前者內斂醇厚,后者質樸濃郁。切好后一看,乍一看,還以為是木屑和蒜蓉呢!把它倆收集在一個碗中,加了糖。由于空間已加蜜,于是它們戀愛了。
這時,鍋中的紫薯顏色更深了,南瓜則更加瑩潤。我看到的是高錳酸鉀紫和向日葵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很柴的紫薯比南瓜爛熟得快。當紫薯快化為一灘漿糊時,南瓜還能高冷得保持直立。
趁機收集紫薯,不然憑紫薯的黏糊勁,肯定又會纏上帥氣的南瓜。蒸熟的紫薯一定要避免和南瓜接觸,一不小心就會被染上紫色。這就好比人和人的相處之道,適當得把握好一個度,咫尺之間,距離最美。
紫薯要趁熱搗爛,這比我想象當中容易得多。這時,還不能拌入加了糖的碎核桃和板栗,待冷卻些吧,否則糖會化。
我做了一件很后悔的事就是,剛開始不應該放紅糖的,紅糖色深會使餡的顏色更深。小伙伴們要是嘗試做這餡兒,我建議放白糖。當然,無論是白糖還是紅糖不需要放太多,紫薯本身略有甜味。
不久后,南瓜也蒸熟了。廚房里交織著各種香味,就是不吃也暖胃。當然,這也是吃貨的另一個境界——聞香果腹。
南瓜成糊紫薯成泥之后。紫薯冷卻后加入小碗中的碎核桃等,充分攪拌相融。
南瓜和成面,用的是糯米粉,大概是三百到四百克這樣子。開始和時,粉少點,南瓜糊少些。面太稀加粉,太干則加糊。溫熱的南瓜糊被糯米粉包裹時,色澤亮黃,手感更是奇妙,揉捏在手心的面團就仿佛撫摸初生嬰兒的肌膚。
如此和好后,分成兩團待用。
回過頭來把紫薯餡搓成小團,紫薯已變硬,一搓便成型。
南瓜面也搓成團,但是要比紫薯餡兒要大。搓團后做成“缸”,把紫薯泥巴嵌進去,捏實、收口。
收口時也要注意,切不可把餡的紫色染到面上,否則就成了黑暗料理。
對了,這時應該讓泡好的糯米登場了,養精蓄銳了那么久,它終于可以重見天日了。糯米仿佛是久別沙場的勇士回歸戰場,一時間豪氣沖天,卷起千堆雪。
收好口的南瓜面壓扁再在糯米上滾一圈即可。然后上蒸籠。水開后再蒸十幾分鐘。
湯圓易粘,家里沒炒麥粉,我想到了端午時剩的粽葉,還從冰箱里找出幾張菠菜葉。這兩兩種葉子焯水后,可以墊在湯圓下面。
終于出鍋了,湯圓金黃飽滿,糯米晶瑩透亮,一口咬開,餡香味甜,色如胭脂,細膩柔綿。在這里恭喜核桃和板栗終于修成了正果,它們在紫霧中你儂我儂,伉儷情深。
最后曬一下我的早餐:胭脂蜜粿珍珠圓配小粥。好吧,我就是愛做手工,愛發呆,又有些啰嗦的吃貨星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