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首詩的作者張英是康熙年間的文華殿大學士。張英這首詩,不說人人耳熟能詳,但相信有很多人都聽過,也有很多人用過來勸身邊人多忍讓,少計較。
故事發生在清代康熙年間,因為住宅的宅界問題,張英的家里人與鄰居發生了一些不愉快,雙方都不肯后退一步相讓,甚至鬧到了官府。但由于張家與鄰居吳家都是名門貴族,官府也不好決斷。于是張英的家里人不遠千里修書一封到京城找張英求助,張英只批了上述的四句話便回復了家里人。張家人瞬間懂得,不再計較,向后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感動之余也將墻向后移了三尺,便有了如今安徽桐城的六尺巷。張英的大度與禮讓成一美談。
但今天在這里談這首詩,不只是想講這個故事,而是想說另一件身邊所發生的事情。
昨天是臘月二十三,我們新年的正式開端——小年。由于我們并沒有和爺爺奶奶住在一起,每年小年,我和父母都會回老家看望爺爺奶奶,并給他們帶去雞鴨魚肉等各樣的年貨。(并不是我們不孝順,爺爺奶奶在老家和伯伯伯母一起,說老家住著方便)昨晚飯罷,爺爺和爸爸閑聊,便說到了一件事情。或者說我認為并不是什么大事情,但老人家心里總歸是有些計較,便是我今天要說的墻的問題。
爺爺奶奶在老家是住的單獨的院子,左鄰右舍一個是我二爺,一個是我四爺。(我們這里的叫法)爺爺排行老大,等于說左鄰右舍不僅是鄰居,也是親戚。爺爺家和南邊四爺家本來中間是有一條小路的,但由于平時沒什么人走,小路上也就雜草叢生,漸漸荒廢了。前一段時間,四爺家小兒子結婚要蓋新房,便把以前的院墻給扒了。四爺看那條小路也沒有人走,于是新蓋起的房子便把路給占了,新房的墻緊貼著爺爺家的院墻。爺爺當時有些不開心,但想想平時也不走那條小路,便把不滿壓了下來。畢竟是兄弟,沒再多說些什么。
真正不滿的是這一段時間北邊二爺家蓋房子。二爺家旁邊本是以前爺爺家的祖宅,但由于沒人住,爺爺奶奶便開辟成了菜園,偶爾在上面種種菜什么的。但爺爺奶奶年紀也大了,一些農活什么的也干不了,菜園也逐漸荒廢了。
這個問題就出在菜園身上。老家人總喜歡把房子蓋的大一點,似乎有些炫耀自己很有本事的樣子,所以他們總是能多占一米是一米。二爺看那一塊現在成了荒地,新房子就蓋的大了一些,把菜園的地給占了。當然沒有占完,只占了一半左右。但也就是這一半,爺爺不樂意了,說是二爺占了我們家的地,要去理論。但房子已經蓋了一半了,也總不能把它扒了,重新再蓋。爺爺生悶氣生了好久,直到昨天爸爸回去,想讓爸爸給評評理。
爸爸便給爺爺說了張英的這首詩,用來安慰爺爺。鄰居都如此禮讓,更何況大家還都是親戚,沒必要為了這一米兩米的地而傷了和氣。都說遠親不如近鄰,既是親戚又是近鄰本就該感到幸運,況且這么多年二爺四爺也幫了爺爺不少忙,別說這兩米的地方,就算是整個菜園都送給他了又能怎樣呢。
確實如此,我們本就不該因為這些事情而傷了和氣。物體是死的人是活的,何必為了這些本就可有可無的死物而傷了人們之間的感情。鄰里和諧才是最重要的,有時候,或許就是你所不喜歡的鄰居能在關鍵時刻救你一命。
爸爸就是那種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而不計較得失的人,或許認識他的人總會覺得他有些傻,甚至是我媽媽有時候也會不理解他。但他呢,還是老樣子,能舍出去的東西他都不會計較太多。
他也總給我講,舍得舍得。首先有舍才能有得。不要害怕失去,要相信,你所失去的總會以另一種方式來到你身邊。是的,受爸爸影響,我也如此。從不在意那些失去的,所付出還未收獲到的東西,起碼善良已經是上天賦予我的最好的禮物。
不要太計較,做一個寬容謙讓的人吧。世界還是美好的事情更多一點。至于那些鄰里問題,張英的話很有道理。讓他三尺!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