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跟大家交流帶孩子的那份幸福與喜悅。孩子十六了。十六年多的育兒心得能憶起多少就分享多少吧。
孩子已經長大。相比懷抱嬰兒的年輕媽媽我儼然是一位“老”媽媽了。孩子襁褓中咿呀學語的時光似乎離我很遠了,可那曾經的美好卻依然歷歷在目。
回想當年在不到五個月產假假期里,我跟孩子唱完了幾百首兒歌。那是一段一說起就會讓我眼睛放光的快樂。
然而今天在我們的身邊,不乏這樣的媽媽或奶奶外婆,手上抱著孩子,一個小時兩個小時,只當手上拿一件物品。
不見對孩子報以微笑,不見與孩子對話交流,不見對孩子一個溫柔的眼神,孩子餓了發出咿咿呀呀的聲音便會擼起衣服把人奶或是牛奶送到孩子嘴上,全程無聲無息地進行著。
每每這樣,我就會在一邊干著急,或者想提醒或者恨不得伸手把孩子抱到我懷里來,一邊唱著兒歌,一邊捏她的小臉,擺弄他的小手逗他說,逗他笑,與他玩樂。
孩子的教育不需要儀式感,隨時隨地又隨心,從交流開始!
孩子五個月大的時后,印象中產假還沒修完,因為單位要上報先進材料,就被領導召回上班寫材料。
那會兒,請不起保姆,孩子只能送到幾十公里外的爺爺奶奶家。就在那個冬天,孩子一歲多點吧。
要過年了,臘月二十八, 整理完一年的工作,收拾好家里的鍋碗瓢盆,先到婆家,再帶孩子回娘家過年。
晚飯后華燈初上,沿路鞭炮聲此起彼伏,家家張燈結彩,好一幅祥和溫馨過年畫面。
一歲多點的孩子被包在圍裙里,露出她粉嫩粉嫩的小臉兒,圓溜的大眼睛透過車窗玻璃好奇地張張望的,小嘴吧嗒吧嗒發出咿呀之聲。
我一如往常,只要將孩子抱在手上,便會全神貫注地注視眼前的小臉不停地和她對話逗笑。
車窗外汽車閃爍的燈光極大地吸引著孩子。我們一面看著車窗外斑斕車燈哼著小曲,唱著童謠,講著故事,仿佛進入了童話世界。
孩子的目光一會前,一會后,一會左,一會右,無數奔跑的汽車象一條長龍在夜間的馬路上舞動,亮閃閃。
這時我們看到一輛輛汽車后面趕上來,從我們的右邊奔馳往前;一會兒,我們的汽車又摁著喇叭從前面慢行的汽車旁超越而過。
這時在汽車里看著一路的場景,我即席給孩子上起一了她人生的第一場成語課。
用眼光追隨著一輛汽車,從后面開過來從右側超越然后到我們前面,我們看著汽車尾燈,這叫后來居上。
不停地重復著后來居上這四個字。然后一路上當我們的汽車超越前歷的汽車時,就是我們后來居上了,兩個小時的車程,一路上汽車不停地你追我趕。
別人的,我們的汽車在鄉村的馬路上自在地玩著自己的游戲。
一會兒加速讓自己后來居上,一會兒一腳剎車輕輕踩下去,一道剎車燈的亮光向后面的汽車展示一個漂亮的慢行的舞姿,給后面的一個后來居上的機會。
孩子根本聽不懂后來居上的意思,可這又有什么關系呢。她小小的心靈里一定知道從后面追上來跑到前面就叫后來居上。
帶著孩子看汽車在大路上奔跑,看汽車一路上玩著你從后來追上來跑到我前面,我又一腳油門從你的身邊奔馳而過,帶著陣陣驕傲在前面向你招手:快跟上來哦,大家一起玩你追我趕、后來居上的游戲。
我不能找到檢測儀器驗證我對孩子的這種隨時隨處隨心的交流對她到底是否有用或者有多大的用處,但我一直堅持著。
在孩子稍大點能跟在媽媽后面走路的時候,我就帶孩子晨起跑步了,其實也說不上跑步,就算她賣力的邁動小腿放肆跑也只能是慢慢游。
在小區里,每天早晨牽著她的小手轉幾圈,我們每天接觸一個詞或者一個成語或者一個小知識點。
春天來了,小區花壇里的花花草草,一片勃勃生機,我們一邊蹲下來,一邊觀察莖啊、葉啊,花啊,孩子會問這些小花小草是吃什么長大的?
這時候,我就很夸張的呼吸,告訴她我吃進了空氣,然后指著披在我們身上的滿身的陽光,還有老天爺隔一段時間就會給他們澆水,她們就是吃三樣食物:陽光、空氣和水。
一個早上,走到哪看到哪說到哪:樹也好,竹也好,花也好,草也好,她們都是吃著陽光空氣和水長大。
有意思的是孩子回家后就會用粉嫩粉嫩的聲音考外婆:小花小草吃什么呢?她會如小老師般認真的告訴外婆答案是什么,最后還要說上一句:你要記住喔。
我們也會在一片茶花前停下來,那或紅或粉或白的、開著的、沒開的,我們一朵朵看,打著花苞的是含苞欲放,開的正旺的是盛開的花朵。
看到一片竹林,我們會停下來抬頭望著在風中飄舞的竹枝竹葉,看著竹枝上竹葉一片片在天空中跳舞的樣子,然后一路講著她熟悉的文與可畫竹的故事。
回到家里,孩子便會迫不及待的翻出成語故事漫畫書,看著書上的圖畫,讀著那個胸有成竹的成語。
春天里看著灌木叢長出新葉,老葉掉落,告訴她老葉掉落一定會長出新葉來,老事物不適用了一定會有新事物出來,這叫推陳出新。
坐在纜車上看著那高聳陡峭石壁,會告訴她這就叫懸崖峭壁,講述著懸崖勒馬的故事。
每天就這樣講一個成語或一個小知識點,孩子喜聞樂見,我輕松快樂。
孩子學習成長是循序漸進的,每天一小點一小點,讓她保持好奇心,讓她覺得有趣,點滴積累,終將匯聚成河。
更重要的是這樣的教,這樣的學不生搬硬套,不拔苗助長,孩子只是自然的接觸了,自然的學會了,保持了童趣,積累了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