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在南京有些孤單的日子

1day

八月十三日,16歲。

我獨自一人登上了飛機,計劃是21點50的航班,拖延至22點50。

在這之前,母親從家里送我送到機場,送到安檢處,然后遠遠地看著我,我向她揮手,她點頭。

我正在離開長沙的故土,漸行漸遠。

凌晨零點二十三分,我到達了南京,遠離了故土。

這一晚我并不期待,因為我知道我過來只是來磨練自己。不過,幸好我沒有抱有太大的期待。因為,在進入我舅舅家的那一刻,我心灰意冷。可以說,我本以平常心到來,可是我卻如同遭受了人生一落千丈的打擊,這時候我面臨的是對淚腺爆炸的打壓。

好,我強忍著,刷了牙,上了床閉上苦途的疲勞的眼皮,睡到天亮。

六點,我醒來,看了旦日的光明,然后昏沉沉地再次睡去。

白天我一個人做功課,望向陽臺,伴著清風,淚暗暗地流。

太委屈了,來到這里。

晚上,我上了微信收到來自母親期待的招呼。我回過去:我在用流量跟你聯系!!!!!

發了很多感嘆號。

緊接著我發了一聲長哀:舅舅家里沒無線。他家真的太簡單了,我都不知道接下來的日子怎么過了。然后就是一個大哭的默認表情。

發完,關了流量。靜哭。

母親打來了電話,我猶豫該不該接。不接,有點可惜,接,怕哭聲連連。

最終我還是接了,一聲平淡的“喂”,母親卻聽出了我有些難過。

三聲“你怎么了”,三聲回應“沒什么”。

“你是不是哭了?”母親問。我可以想象,母親看到我發的微信消息后是有多么的揪心,然后連忙打電話過來。

一聲哭泣,電話那頭是無奈,又是道歉。因為她說她請不了假,不能過來陪她的女兒。

媽媽的關愛,喚醒的是我內心軟弱的依賴,淚水也就翻滾而來。

大概已有好長一段時間的通話了。我靜默地哭到最激烈的時候,母親好像沒有聽出來,發現我半天沒有出聲了,就掛了,我開始有點絕望了。

接下來怎么辦?洗澡,洗衣服。

過程中我發現我的情緒穩定下來了,不知道是因為分散了注意力,還是半夜靜心的作用。

總之,我也能比較好地發給了母親一段短信:

媽,其實我沒覺得辛苦,只是在吃飯,或者是什么時候,就覺得自己好委屈,一想到這我就忍不住要哭。我剛洗澡洗完衣服,就沒怎么想那事兒了,累就累點了,沒啥。所以我覺得我還是分散下我的注意力。但這里很安靜,不喧囂,只是覺得這里只有我一個人,暫時沒有競爭力,就自己在寫功課的時候,有點分神,去想那些委屈的事兒了。我會試試調整自己,如果我受不了了,再找你說說或者想辦法。你也不用弄得太麻煩而過來了。希望接下來的日子能一眨眼過去,晚安媽媽

回復的是一聲鼓勵,然后一個晚安。

其實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竟然是想讓母親更憐惜我,另一方面也多給自己愁苦的煎熬和勇敢。

好的是,我有我的藍宇。他至少能讓我轉移情緒。說起藍宇,我耳邊響起了“最愛你的人是我,你怎么舍得我難過”的歌聲,回蕩。

宇。

好一個宇字。入戲太深。

我向藍宇抱怨這兒的生活,但在最后還是勉勵自己:我受這般煎熬是我自找的,我得努力扛下去。希望你能支持我,謝謝你,晚安。

晚安,凌晨兩點零八分。

于南京

2day

這一天還好,睡了一大半的上午的覺。

這幾個夜晚就是這樣,半夜能夠很快地睡過去,早上六點多便醒來,不知道為何,會這樣醒來,但是不會是因為太陽刺眼。

可憐的是,我不想吃那樣非常簡單的菜。這里鍋都沒有,能美味嗎?昨天吃的是一碗蒸蛋,沒有配料,看起來很粗糙,不讓人產生誘惑。還有就是茄子拌米飯了,攪在一起,這讓我更沒有吃的誘惑了。米飯都是舊下來的,吃不完就留到下一餐煮熱了吃,同樣也是非常糙,簡直就是北方人。

所以,為了不讓自己感到委屈,就避開了中飯(早飯也是超大個吃起來非常干澀的肉包子)。從早上十點開始,到晚上八點半,我就再也沒有正正經經地吃飯了。

我總覺得,我好像是寧愿餓肚子也不要吃這種可憐兮兮的飯餐的人,這讓我感到我骨子里的高貴,但無處可以展現,只能一直憋屈在心里頭,等待哪一刻爆發。

我一直在拿昨晚買的食物充饑。有從長沙帶來的小塊面包和旺旺仙貝,還有昨晚買的八寶粥。我就一邊做功課一邊這樣充饑了,想起來還真是可憐,與其這樣不如好好吃一頓生物鐘錯開的飯。

晚上我總算是吃得好了,蒸蛋加了昨晚我買的醬油了,好吃上幾倍,還有一份鴨肉,舅舅竟然節約到寧愿吃冷凍的鴨肉,我很無奈,但是我還是說了出來,加熱。

今天功課也做的有些多了,沒有疲憊之感,只想全心投入到學習當中去,然后等待一眨眼而來的八月二十四日那天。

相信能過去的。

你看,今天一樣過得很快,這么快就到晚上了。

空氣真的非常好,只是有些凄涼,只是少了一個人。

我該回去了吧,出來一個小時了。一半時間給我的基友打電話了,一半時間,聽著歌,寫著這個隨筆。

現在播放的歌曲是張杰的真相。

于小區,伴著夜風。

3day

這一天很好,剛剛洗完澡,洗完了兩套衣服,曬在陽臺,伴著夜風和電風扇吹,頭發,還有悅耳的歌聲,頭發漸漸干去。人,也一個人樂得像一個傻子了。

哇,第三天了嗎,十五號,過去了。

回想第一天來到這里簡直就受到了天打雷劈,人還沒緩過來,淚腺就已經在沉默中爆發,淚水縱橫,然后隨著劃下的淚痕在如同家徒四壁中的絕望里漸漸干澀,隨之而來的是擦擦眼睛上方的汗水。

深吸一口半夜深夏的涼風,一切都很安詳,什么都沒有發生似的。

但我還是不得不想一下,因為這樣我才能有生和活的欲望。

計劃十九號那天去馬鞍山,暫時去住在阿姨家里,那兒的生活還算是比較愜意,不過在這里我還是不太過期望了。

還有四天,三夜。三個夜晚,不長,這幾天我不就是睡了三夜嗎?你看,是不是很期待。加油,你一定可以。嗯,我當然可以。

嗨,藍宇。你是我日日夜夜思念的人。我發現,這里有點像剛剛裝修的「北歐」。到處可以有你的影子。

嗯…北歐。北歐,是你起的名字。因為這樣的房屋,在老北京里,著實有些北歐的風味。

出來走走,母親打來了電話。我發現我最對不起的不是母親,而且父親。父親接過了母親的電話,可以想象他是多么期待我對他說的話啊,可惜沒有。因為父親給我教的是不動聲色的忍耐,累了,他默默教給我的,也是一聲長嘆,然后休息,起來繼續。我的一些抱怨的話,是不會在父親面前說的。在他面前,我能說的或者我想說的,是比與我母親說的比較高深。

前幾天我只想母親一個人,今天,我想父親。這般思念且不實為思念,而是敬畏,敬畏他默默地為我勞累。

總之,今天非常快活。因為壓力,因為充實,因為勞動。

南京「北歐」

08/16 凌晨零點一刻

4day

不知道明天會不會去馬鞍山,所以我先在這里寫下隨筆,怕等會兒知道明天要去馬鞍山就會激動不已,然后就無法好好寫這東西(還是有點希望這樣的習慣能夠保持下去)。

去了之后我想我又該馬上適應一個新的環境了。這個社會是不是就是這樣?需要你來適應它。目前是的,但某位90后的法律系的青年卻說,雖然有些長輩在我們身邊嘮叨,說找工作買房娶妻之類的事讓我們要好好干,因為這個社會我們得去適應,但是,不是我們去適應社會,而是要去改變這個社會,讓社會適應我們。

那么換個角度來想。

去另一個地方,就要去適應新的環境,這對富人家幾乎沒有什么用,但是我們是那絕大多數的一類,所以去適應是毋庸置疑的。

在絕大多數人里,又可以進行分類。一類人是一邊適應一邊抱怨,還有一類人,是改變。

那么,如何改變呢?

就拿我現在的經歷來說吧。我來南京的第一天,做的第一件事是要盡快接受這個“家徒四壁”的環境,也就是去適應。

我一半在適應,一半在抵抗。可是抵抗擊破不了頑石,所以只能選擇接受,選擇去適應。

但我認為,這適應中存在著所謂的「改變」。

改變是什么?是通過你自己的雙手來使任何事物發生變化。而我,在借著這個機會,改變自己。

從前我過著幸福的生活,軍訓除了肉體上的折磨其實也沒有什么。但這一次,是精神上的折磨,它比下滑的學業更微妙而駭人,它比剛成立的企業突然倒閉更驚悚,它比困在狼群里的黃羊更絕望。

可以想象一下,昨天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今天來到家徒四壁, 沒有一點心理準備,且期望過高, 沒有電視機,沒有電腦,更沒有wifi,手機的流量也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上,這讓一個現代人如何生活?

身在他鄉,在這里誰都幫不到你,只能受著這般委屈繼續生活下去,一天,兩天,要過十多天這樣的日子。

這倒好了,一天又一天,想起來還過得挺快。這幾天,我一直在沉著自己,雖然有些無聊,因為沒有朋友,也沒有機會出去玩玩,但我也在清靜自己,一個人做功課,一個人努力,一個人前進。雖然才四天,但是數數日子,也快到期了。這樣,我在給自己一個長達十多天的「改變」。

今天,你經歷這樣的生活,今后,你不會再怕這樣的生活,只因為你經歷過,今后經歷的不會是「第一次」了。

不僅這一次的經歷,往后同樣。在我來南京之前,我只是為了磨礪自己出來「一個人」,才決定來到南京,怕反悔,就速度決定了。現在想后悔,恐來不及。因此,往后要多抓住機會,或者給自己創造一個機會,來闖,來拼搏,來磨練自我。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抓住機會多了,你改變了自己多了,將來你要改變的是社會,是世界。

這與那位青年說的同樣也是一個道理。她說,去改變社會,那么,如何去改變社會呢?首先要改變自己,讓自己有所謂的能力,然后去改變社會。

5day

這是一個晝日,是,我寫隨筆的時間越來越早了。因為,我發現隨著日子一點一點的過去,來的是充實,是樂觀,亦無悔,無怨。

剛剛看完南派三叔在微信上發來的“死在一米外”。

我是上午還是中午收到的,看到這樣的標題只不過是作者填完坑后的感慨而已,其實也就是這樣。再者也告示著十年之約,即將到期,也就是說,今天這一天,如果吳邪還想得起的話,他會遠赴長白山,去青銅門,接見一個人。但這大概就在前幾天就已經啟程了,今天,才是到達長白山青銅門前的日子。

我想接著寫下去,接著寫吳邪到悠悠長白的情景。可是我發現我并不想寫下去,因為網上貼吧,微博,空間等等會有許多人寫這樣的東西,只是因為知道的人太多,我寫著也沒有意義了,畢竟有太多的人已經知道了,他們是不告而知的。

但這不是重點。

看完“死在一米外”之后,才發現,十年真的就這樣完了,好像是什么都完了。

之前我還會以為2015年的8月17日,我會在微博等等看一些稻米們的互動。但我意想不到,我真的是在靜候靈歸,沒有電視,沒有網絡。想到這里,還真是有點可悲,但是對靜候靈歸的“靜”,或許我已經做到了,我在這里只過著我自己的生活,沒有去想《盜墓筆記》里誰誰誰的事,這段時間我還真的不知道這世間還有一個叫張起靈的人,不知道張起靈是誰,但起碼的我在尊重一個叫張起靈的存在的意義所在,他也許是希望不被所有人記起他。這大概是“靜”的意義所在了。

至于吳邪,作為長沙老九門其中之一的后代,去守著青銅門是不可逃脫的使命,但是是張起靈替他去守門了。吳邪雖然有點迷迷糊糊的,我們也一樣,但如果有人會這樣為他做,作為普通人,想必他會感激吧。吳邪想要的,可能真的是,到接張起靈出門的那天,世界同樣是不痛不癢的,也希望世界不是物是人非的,這樣,張起靈出來可能好受點。

靜候靈歸,到期了,我靜的日子也該結束了。因為,今天是我待在南京的最后一天了。

留戀我想大概是沒有的,我為什么要留戀?走了以后還可以再來,這輩子來不了,下輩子還能來。

不知道這次來南京是這種情況會不會是個湊合,能這樣靜候靈歸,那我還真的可以拿這個跟別人吹牛皮講認真了。

我之所以寫隨筆寫得早,也還有一個原因,今晚吃完飯后就要洗澡洗衣服,清理東西,整理書本,然后明天早上起來吃個早飯,再看看有什么東西落下的,下午就要離開這里。

這里很好,這里的小區叫做宏圖上水園。現在我在小區的娛樂區里,有很多小孩兒在這里玩耍,他們也過來跟我打著招呼看個新鮮,這應該是我第一次與南京人打交道。

就這樣吧,我還想再吹下清風。

于南京小區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