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第一次訪問咨詢師(蒼鷺),他問蒼鷺:“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站定了,直視他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全心投入。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是羅伯特.戴博德以《柳林風聲》為背景重新寫就的不朽作品。既是童話,又是心理學不可多得一部經典。
《柳林風聲》是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書中塑造了幾個可愛的動物形象:鼴鼠膽小怕事但又喜歡冒險;水鼠熱情好客,充滿浪漫情趣;老獾俠義十足,具有領袖風范;蛤蟆喜歡吹牛,追求時髦;水獺敦厚老實。他們生活在河岸或森林里,有樂同享,有難同當。
本書的故事就是承接《柳林風聲》展開。書中,一向嘻嘻哈哈的蛤蟆先生,他抑郁了。好在有小伙伴們的幫助,蛤蟆先生放下心防去見了心理醫生。咨詢中,他和醫生敞開心扉,耐心交流,最后,他找到了自己,并開啟了全新的人生。
讀書開始的時候,我以為,這么一個簡單的故事,應該無所書寫才是。但是,這一次我又錯了。
讀書之后細品摘錄,我愈加發現 本書雖然短小,但包含的道理卻是很大——大到能適用所有人:當你迷失自我的時候,當你忐忑焦慮的時候,當你不知如何是從的時候……,本書都不失為一盞明燈,能為你撥開云霧,重新找到方向。
印象深刻的有三點,這三點本身也相互關聯,共同構筑了個人成長的三部曲。
第一、明確你的個人狀態。
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成人自我狀態,是我們每個人畢然經歷的3種狀態,3種狀態共同構建了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也代表了人格的結構。
三位一體中,“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
“兒童自我狀態”和“父母自我狀態”則分別在不同程度上延續了個體在兒時的不足,或依賴長者、情緒單純(兒童);或控制弱者、挑剔強勢(父母)。在這兩個狀態下,我們都不能有效地計劃、考慮、決定、行動,不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
在“成人自然狀態”,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
遺憾的的是,伴隨成長,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地進入到“成人自我狀態”。當內心沒能及時跟上年齡的增長,這種內外的差距會在不同的環境中呈現出不同的不合時宜的情緒,或是覺得孤立無援,或是覺得格格不入,甚或,你會覺得活著好艱難。不能誠實地做自己,這也是抑郁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
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母親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所以,我們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總是我們喜歡的樣子,但請相信,那才是真實的你,也是我們最需要找到存在。
從當下的你(兒童、父母),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成人),必定要經歷行為和態度的轉變,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更需要我們的勇氣和決心。
PS: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里,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
第二,找到你的人生坐標。
第一點蒼鷺告訴蛤蟆要察覺自己當下的狀態,在三位一體中,找到最符合自己現狀的位置。
第二點在此基礎上展開,告訴我們該以什么樣的心態來面對這個世界。我的理解,這一點用“世界觀”來描述更為合適,因為,它決定了,在這蕓蕓眾生,你的人生坐標是什么。
咨詢中,蒼鷺問了蛤蟆兩個問題:1. “你是怎么看自己的?你好嗎?”;2. “你是怎么看別人的?他好嗎?” 根據這兩個問題的回答,蒼鷺畫出了四種人生坐標:
1. 你好,我不好。處在這個坐標的人會認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無法掌控人生,從而產生焦慮、抑郁、自責等情緒。
2. 我好,你不好。處于這個坐標的人常常會占據權力和權威的制高點,時常攻擊指責別人,產生憤怒、挑剔、指責等情緒。
3. 我不好,你也不好。處于這個坐標的人更確切來說是“犯罪者”,既自卑又自大,既自我貶低也攻擊他人,情緒反復無常,很容易產生報復社會的行為。
4. 你好,我也好。這不僅是一種狀態,更是一種選擇和承諾。你相信自己是好的,更相信別人是好的,通過行為和態度,持續對自己和別人展現美好。
四種人生坐標,常常在我們童年的時候,因為內外部環境的不同,就已深入內心。
而且,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構建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
“你好”是外部,“”我好”是內在,只有內外平衡,一起向好,我們和外部才具備了友好溝通的可能,才有機會真正實現“大家都好”。
所以,四種坐標,如何做才是對的,不言自明。針對這一點,個人很喜歡蒼鷺以下的這段總結。
這是個勇敢的選擇(選擇“我好你也好”)。說勇敢是因為選擇了這個人生坐標時,你不僅為當下做出了選擇,還許下了一個承諾,終生的承諾。
它并非是靜止的狀態,而是動態的過程,你得靠行動和態度持續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這是一種發自內心信念的行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義的信條: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第三,更好地與他人連接。
“如何更好地自己?”和“如何更好地與世界共處?”這兩個問題,是伴隨個人成長的一對雙生子,相生相克,既矛盾沖突,又不得不面對。
這兩個問題,也曾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困擾著我。
“做自己”容易理解,遵從內心所求,奮力追趕就是;“與人相處”也好理解,更多考慮別人、共情、舍身忘我……,隨便都能想出一大把的詞匯。
但如果個人所想與外部環境沖突咋辦?我們該堅持“自我”呢?還是該更多的“共情”?矛盾不可統一,可咋整?
首次得到答案,是讀阿德勒的《超越自卑》的時候。
阿德勒認為,人生在世,我們必須認清三大事實。1. 我們人類居住在地球這個貧瘠星球的表面上,我們沒有辦法脫離地球的表面去討生活。2. 我們自己并不是人類種族的唯一成員,我們四周還有其他人,只要我們活著,就必然要和他們發生聯系。3. 人類有兩種性別,個體和人類集體生命的存續都必須依賴這一事實。
基于這種輸入,我想明白了一個絕對的事實,人是群居動物,我們沒辦法脫離群體獨立生存。既然如此,那我們必須尋求“合作”,這也是阿德勒給出的解決之道。
但是,阿德勒也只是給出了一個大方向,如何落地,卻要個人去悟了。因人而異各不相同,方法應該是千奇百怪。
這些年,我自己的理解是,情商要高一些。只是,“情商”二字太太虛無縹緲,感覺可以,但要說出個一二三,可就難上加難。
市場上研究“情商”的書有很多,但羅伯特在本書中的定義,我認為是最獨到,且切實可行的。
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他們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
羅伯特認為,“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辯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它能幫助我們“通過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情商智力是情商的一個衡量單位,它能讓我們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并帶領我們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
“獨立性”隱藏了做自己的自豪感,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等。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如同一個曾被殖民的國家重獲自由一樣。
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工作。
如此,“個體”和“群體”的鏈接方式就已經清晰可見。本小節開篇中兩個問題的沖突,答案也是水落石出。
以上三點,是我個人的理解,本書文字簡單,但智慧深遠。特別是,羅伯特用童話的形式生動呈現,讓道理能更早、更全地覆蓋更多人,這點最最難能可貴。
因為簡單,所以經典,最真實的道理本不需要太復雜的闡述,這里再次得到了驗證。
感謝您的耐心閱讀,謝謝!
2022/12/11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經典摘錄
P3,他(鼴鼠)寧愿河鼠不要總這么能干,能允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嘗試,哪怕做錯了也沒關系。
P12,一直以來,總有朋友給他忠告良言,明確告訴他該做什么。可一旦少了這些朋友在身邊,他便由著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態的念頭牽著鼻子走。
P18,(蒼鷺說)心理咨詢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咨詢師和來訪者雙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這就意味著,只有當你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取悅朋友們才想咨詢的時候,我們才能真正合作。……,為咨詢負責的只能是你(蛤蟆),而不是其它任何人。
P20,當蒼鷺(咨詢師)把蛤蟆送到門口時,蛤蟆轉身問他:“你認為我會好起來嗎?”蒼鷺站定了,直視他的眼睛說:“蛤蟆先生,如果我不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變得更好,我就不會做這份工作了。我無法保證事情一定會變好。但我可以承諾的是,我會對你傾注我全身心的關注,我也希望你對咨詢全心投入。假如我們都能像這樣一同努力,就能預見積極的結果。但歸根結底,這一切都取決于你。”
P34,說一個人處在“兒童自我狀態”時,我是指他的行為和感受都像一個孩子。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樣”。
P37,在咨詢過程中最打動蛤蟆的一點是,他能得到蒼鷺全身心的關注。
P39,“兒童自我狀態”,是由我們童年殘留的遺跡搭建而成,包含我們小時候體驗過的所有情感。你一定知道在剛出生時,我們只具備幾種最基本的情感(快樂和深情、憤怒、悲傷、恐懼)。幼年時,這些基本情感逐漸發展演變成最微妙、最復雜的行為模式,這些行為模式成為自我的核心,融為我們自身的一部分,定義了我們一生的行為。正因為這樣,某些特定的情形和場景會激發我們的基本行為模式,讓我們自動做出反應,所以我們會和小時候一樣去行動和感受。具體情況和場景因人而異。
P54,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自己,就需要跟自己的情緒做聯結,并理解這些情緒。如果你否認它們,不論是用無視還是壓抑的方式,結果都像是做了截肢,就如同身體的的重要部位被切掉了一樣,你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個殘缺的人。
P62,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就是所謂的“共情”。
P64,對大多數人而言,成長的本質就是要減少并最終打破這樣的依賴(對父母的依賴)關系,這樣才能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人。……,順從行為可能導致有些人學會了把依賴當成生活方式。換句話說,這些人永遠都沒有真正長大成人。
P74,慪氣是輸家對強大的贏家做出反應。……,看到一個成年人撒潑慪氣是件蠻好笑的事情,但也讓人尷尬。而更嚴重的后果是,這類行為告訴別人,這人是個失敗者。
P90,咨詢過程中產生的一些概念,乍一聽會顯得愚蠢、不合邏輯,甚至讓人害怕。但是越是能幫助你深入自我的概念,也越容易引發激烈的阻抗。
P90,我們看到的自己,并不一定總是我們喜歡的樣子。從當下的你,變成你想成為的自己,必定要經歷行為和態度的轉變,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需要勇氣和決心。
P92,每個人自身的獨特性確保了我們不是父親或母親的復制品,而是獨立的個體。
P94,聰明不僅僅是智商的事兒,我們也需要情商。
P95,沒有痛苦,就沒有收獲。
P96,困惑是學習過程的第一階段,這說明固有知識的局限開始被打破了。
P97,沒有一種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強烈,也沒有一個法官比我們自己更嚴苛。
P98,這么說也許有些殘酷,蛤蟆,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P110,(父母、成人、兒童狀態),共同構建了自我狀態的三位一體。這個三位一體也代表了人格的結構。
P111,“成人自我狀態”指我們用理性而不是情緒化的方式來行事。它讓我們能應對此時此地正在發生的現實狀況。……,在這個狀態下,我們能計劃、考慮、決定、行動,我們能理性而合理地行事。處于這個狀態時,我們所有的知識和技能都能為自己所用,而不再被腦子里父母過去的聲音所驅使,也不會被童年的情緒所圍困。相反,我們能思考當下的狀況,基于事實來決定要怎么做。……,只有在“成人自我狀態”里,才能學到關于自我的新知識。
P113,沒人能強迫別人進入他們的“成人狀態”。你只能鼓勵他們,就像我一直鼓勵你一樣。但我沒法強迫你,只有你自己能決定要怎么做。
P115,我認為沒有人能讓我們產生什么感受,除非他們用蠻力脅迫你。說到底,是我們選擇了自己的感受。我們選擇了憤怒,我們選擇了悲傷。
P118,如果你為自己負責,就會認識到你對自己是有自主權的。因為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來改變處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變你自己。
P140,想到每一個全新的時刻都意味著獨一無二的機會和挑戰,這讓人無比激動。蛤蟆認定,所謂活的真實,就是真誠地回應當下的需求。這能打破從童年延續而來的因果循環,讓真實的自我擺脫過去經歷的束縛,在自由中成為真實的自己。他決定要讓自己活的更真實一點兒。
P145,(人生四象限坐標),一旦我們在童年決定用哪種態度和觀點,我們就會在隨后的人生里始終堅持自己的選擇。這些態度和觀點,變成我們存在的底層架構。從那以后,我們便構建出一個世界,不斷確認和支持這些信念和預期。換一個詞來說,我們把自己的人生變成了一個自證預言。
P159,(對“我好你不好”的人來說)憤怒能夠非常有效地抵抗抑郁。憤怒的人從不覺得內疚,因為他們總在怪罪別人。他們自衛的方式,是把自己內在的恐懼對外投射到別人身上,這樣就能把對自己的怒火轉向別人。
P168,當你有恐懼感時,焦慮的念頭就會跑到你的意識層面,讓你沒辦法放松。
P169,這是個勇敢的選擇(“我好你也好”坐標)。……,說勇敢時因為選擇了這個人生坐標時,你不僅為當下做出了選擇,還許下了一個承諾,終生的承諾。……,“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標并非靜止的狀態,而是動態的過程,……,你得靠行動和態度持續地對自己和別人展示出來。而這個選擇肯定不能給你庇護,免于“殘暴命運如投石飛箭般的摧殘”。……,“我好你也好”是一種發自內心信念的行為。它非常接近于人本主義的信條: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P173,從依賴變成了對抗依賴,然后最終走入獨立的狀態。在你(蛤蟆)宣告對自己擁有主權的那刻起,你便能獨立行事了。
P173,當你對情緒的感受越來越清晰時,就能明白它們并非可有可無,也不會對它們不聞不問,因為情緒正是自我的核心。
P174,情商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內心的情感世界,并且還能掌控它。……,高情商的人,他們都有強大的自我意識,了解自己的情感。他們能管理情緒,能從悲傷和不幸中重新振作。但也許最重要的是,他們能控制沖動,也懂得延遲滿足,從而避免輕率的決定和不妥的行為。……,情商和理解別人有關,一個高情商的人能辯識他人的感受,這種技能稱為“共情”。但也許情感智力中最大的技能是通過理解和回應對方的情感,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
P175,情商智力能讓你在自我成長和完善的路上走得更遠,因為它將帶你從獨立的個體走向共生的關系……,獨立性隱藏了做自己的自豪感,還包括獨特的才能、與眾不同的部分。獨立的人時刻守護新發現的自主權,如同一個曾被殖民的國家重獲自由一樣。但,共生性則體現出成熟和自我接納,還包括求同存異地接納他人。共生性可以讓你在社交和工作上與別人有效聯結,協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