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上一次一家人在一起陪孩子吃早餐是什么時候嗎?
兒子上幼兒園第一天開始,我就養成了早起做早餐的習慣,老公也養成了在家吃早餐的習慣,一家人其樂融融,共享美味早餐,各自獲得這一天所需的營養和能量,然后元氣滿滿地去上班上學。
說到這個好習慣,還得感謝兒子的幼兒園,他們幼兒園不提供早餐,要求學生在家吃好早餐,再送去幼兒園,園長她當時說,這主要是為了給娃娃提供與家人更多的相處時間。這也是當初我選擇這家幼兒園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陪孩子吃一起早餐,短時間相處交流,增進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感情,餐桌為父母提供了良好的溝通機會,還保障了一家人的身體健康。
兒子很小的時候,好多時候,晚上老公下班回家,他就睡覺了,早上老公起床兒子還沒醒,更多時候是洗漱完直接就趕去上班,早餐或者不吃,或者在上班路上、公司解決,失去了好多陪他的機會,自己身體也垮掉了。
兒子上幼兒園以后,每次早飯做好,老公也有意識地提前半小時起床,和我一起,陪兒子吃早餐。兒子會給他爸爸講在幼兒園又交了新朋友,昨天學會了用剪刀剪三角形,還會邊吃邊給爸爸唱歌。甚至,他們兩個還會一起評論我的早餐,比如,湯圓搓得圓圓的,像球一樣,真好看;豆漿的濃度甜度剛剛好;包子的皮厚了,餡兒薄了;面條里青菜加多了……聽得我,心里美滋滋的,老公多年的胃病也好了,兒子身體也壯壯的。
孩子醒來,就能看見爸爸和媽媽,餐桌上還有美味的早餐等著他,關鍵是還有爸爸媽媽陪著他一起享用,是多么得幸福。吃飯的同時,了解孩子的情況,這種面對面有表情的了解到的情況,好過間接從老師、其他家人哪里獲知,給了孩子實實在在的愛,勝于千萬句:“寶貝,我愛你”。因為孩子對愛的理解,很淺,停留在表層。這樣,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也很有幫助,孩子在滋養型環境下成長,以后定會是個溫暖的孩子。
其次,從起床到上學短短的幾十分鐘內,必須迅速做好很多事情,如果懶床,后面吃飯時間就會相應縮短;如果吃飯拖沓,要么不吃飽就離桌,要么慢慢吃飽,錯過校車,上學遲到,環環相扣。這很有利于孩子時間觀念、秩序感的形成,幫孩子樹立在什么時間做什么事情、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的概念。
古代開始,人們就很重視吃早餐。那時候,生產水平低下,人們起床后要干很多體力活,如果不吃東西,就會沒有力氣,所以人們就吃早點補充能量,開啟一天的勞作。這也是古人講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的體現。和我們現在不同的是,那時候實行兩餐制,第一頓,叫朝食,大約在辰時,也就是現在8點左右;第二頓叫哺食,大約在申時,也就是現在的下午四點左右。可見,吃早餐的習慣和時間都已固定下來,流傳至今。
我的作息時間也隨著兒子的作息時間,形成了規律。早上7:00起床,準備早餐,7:40叫醒兒子和老公,7:50開始吃早餐。吃完飯,大概8:15出門,和老公一起,送兒子出小區,兒子坐校車去幼兒園,他幼兒園校車一般在8:25分到達我們小區這站。
早餐具體吃什么有固定安排,這也是根據幼兒園的餐譜規劃的。大概是,星期一,湯圓;星期二,面食(饅頭、包子等蒸的);星期三,面包牛奶;星期四,發糕煎餅等;星期五,面食(面條、抄手、餃子等加湯的)。周末,自由安排。當然,食譜也會有變化。前天晚上會提醒兒子第二天早餐吃什么,他如果沒有異議,就照舊。這些細節,對孩子有效率地做事,習慣規矩的養成,都有潛移默化的效果。
再者,餐桌上各色各樣的食物,也是學習的絕佳機會。餐桌上,我們會教孩子辨別顏色,比較大小長短,了解食物的構成。吃面條時,可以用兩根長短不一的面條,教孩子“長短”概念。包子和饅頭的形狀不一樣。小白菜是綠色,胡蘿卜是紅色,小米粥是黃色,番茄是紅色,醬油是黑色,等等,又是在教孩子辨別顏色。湯圓餡兒是用黑芝麻、核桃、花生、糖做的,還可以數一數,自己碗里有幾個湯圓。生活處處是學問,家校公園,不讓孩子錯過認識形狀、顏色等關鍵敏感期。
最后,也很重要,陪孩子一起吃飯的時候,要有意識地幫孩子規范文明的就餐禮儀,給孩子立規矩,尊重食物,理解“粒粒皆辛苦”。
荀子有語“禮者,人道之極也”,懂得禮儀,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了。《禮記·禮運》說:“夫禮之初,始諸飲食”,明確了就餐禮,而且還有大量的規范細則。《禮記·曲禮上》里又說:“共食不飽,共飯不澤手,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著,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禮記》里講的確實有點繁瑣了。但基本的就餐禮儀還是必不可少的。比如,飯前洗手,等長輩、客人入座后,小孩子才可以就坐。不要把筷子含在嘴里,不要用筷子敲碗、盤子、桌子。喝湯的時候,應該把筷子放下,然后再拿湯勺。不要只吃自己喜歡的菜,更不要在菜盤子里挑來挑去、攪來攪去。若發現孩子有不文明、不規范的行為,應及時制止,加以積極正面地引導,切勿積習成性。
另外,還要幫孩子樹立科學健康的飲食觀念,多吃五谷雜糧、蔬菜、水果,早餐宜清淡等。
給孩子高質量的陪伴真沒那么難,日常生活稍加用心,就做到了,不僅構建了互愛共情的親子關系,也開始了“好好吃飯,好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