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天,天氣熱得像蒸籠,除了不得已為工作打拼的外地上班族們,似乎沒有人愿意挑戰這樣的天氣。
我就是其中之一。
緊急接到一項任務,中午一點到指定地點參加一個發布會,由于人生地不熟,我上午九點多就出門了,坐地鐵到指定位置不到兩個小時吧
發布會現場還一片漆黑,早飯還沒吃的我沒有辦法在這里漫無目的等幾個小時,我選擇到附近找一個可以吃喝的場所,順便休息一下
站崗的小哥兒跟我說對面胡同里有一個茶館兒,被太陽曬光了精神,我選擇就近去那家茶館兒碰碰運氣
我站在門口,怯怯的問老板有沒有wifi,他說有,接著就把我領進去坐了,屋里很涼快,很舒服,和外面炙烤的天氣形成鮮明對比,腳已經挪不動步子了
我知道現在的人一貫喜歡用錢說話,沒有理由免費借貴寶地,在北京寸土寸金的地兒,還是要有點兒眼力見兒的,于是,點了一杯檸檬汁
大概是老板請的小伙計,這小帥哥大概剛醒,被我的突然問話嚇了一跳,迷迷糊糊就去弄檸檬汁兒了,等了有半個小時吧,小伙計大概覺醒了,去跟老板說:檸檬汁咋做?
哈?
老板果真也豪氣,對小哥說,出去買個檸檬,泡水里。小哥也犯了難,正在愁去哪弄檸檬去,哈哈,這家店也真特別,最終咬了咬牙,點了一杯龍井茶
老板這茶泡的也很豪氣,抓了一把茶葉,隨便拿了一個杯子,直接把水沖進來、
哈?
雖然不愛喝茶,可見過別人泡茶,這樣直白的想必只有北京人會了吧?
快到中午的時候,傳來陣陣飯香,肚子里已經餓得前胸貼后背了,我知道,按照禮節,在別人飯點兒應該走,可是,望著外面火辣辣的太陽,我沒有地方去,只希望他們能忽視我,讓我在這里妥妥待一會兒
老板進來叫我吃飯,操著一口標準的北京方言,聽得我心都化了
老板娘手藝真好,不到一會兒就做了一大桌子老北京特色,光看這一桌子菜,口水就要流到桌子上了
沒法拒絕,不舍得拒絕,臉皮厚就厚吧,坦然的吃了很多,尤其是麻醬涼面,真心好吃極了
老板應該和我爸年紀差不多,有一個比我大一歲的女兒,論精氣神兒和享受生活的態度,我爸卻遠遠不如,或許北京人沒有生活壓力吧,我爸就像工作的奴隸一般,一切喜怒哀樂都與生活相關
媽媽退休了吧,每次回家都感覺媽媽很寂寞,我不在她似乎找不到生活的意義,不像這個叔叔,從他身上總能感覺到生活的愜意,卻又沒有乏味和無聊
或許,高樓帶來了一種封閉感,緊鎖的大門將很多有趣的人和事兒排斥在外,胡同里敞開的門,象征人敞開的心門,心敞亮了,人也就變得包容了
北京是一座包容性很強的城市,世界各地的人在這里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卻在不知不覺中掉落到金錢設置的漩渦中,忙忙碌碌,似乎很充實,當夜里躺在床上,卻沒時間反思自己,沒時間享受生活的意義
我們努力工作為了什么?為了有更好的經濟基礎?為了今后的自由?我發現,有了錢之后,人未必迎來了真正的自由,反而會被金錢捆綁,自己責任更大了,反而成為了自己努力的奴隸,到底享受生活了嗎?內心真正寧靜過嗎?
記得有個段子,什么是向往的生活?
一億美金,一畝良田,一個茅屋
終究還是金錢,我們現在都覺得,金錢至少可以解決大部分的問題,甚至是全部?!
前不久聽高曉松在自己的節目上面說關于老炮兒的故事,其實特別感興趣,聽聞老板是個老北京,就問:馮小剛拍的《老炮兒》真實么?
老板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直言現實只會比電影更精彩
那時候的中國人,尤其是北京人,普遍有一種精氣神兒,骨子里的傲氣和仗義更是由內而外的,如果整個中國都有這種精氣神兒,日本人怎么可能打到中國
現在號稱北京人的那些年輕人都不是真正的北京人,他們沒有遺傳老一輩的那種精氣神兒,學到的都是些壞毛病,不懂禮貌,愛算計,矯情,愛貪小便宜,吹牛什么的,簡直就是打著北京人的旗號給北京抹黑呢
來北京總覺得大家生活節奏過于快,來了快三個月了,總被城市這種浮躁的氣質所影響,自己也變得浮躁起來
其實,來到這個胡同里,卻感受到了一種別有洞天的感覺,就是電影《老炮兒》里的那種感覺:聽著小曲兒,遛著小鳥兒,拿著拍子出去曬會兒太陽,趕會兒蒼蠅,叫著老朋友在家吃一頓便飯,偶爾收留過路的人,拖著拖鞋,怎么舒適怎么穿,看著電視里的國際新聞,和老友討論一下軍國大事,偶爾吹個小牛簡直不能再愜意了
能在臨走之前體驗一把這種感覺,也算沒白走一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