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由的停下了腳步:
從未見到這樣高聳濃密的鳳尾竹,搖曳的如此輕盈。
碧綠透澈的溪水蜿蜒盤旋于山峰,依偎的如此親密。
層層疊疊的茶樹站列于褐土,
托舉的嫩芽如此青澀。
一路徒步,沿著“天游峰”的指示牌走進了這郁郁蔥蔥的樹林,穿過“仙女浴”越過“茶洞”,入眼便是開闊的天空。
四月的武夷山,天高云淡,可眼前碩大的巨石突兀呈現,接壤天際。在山腳,仰視而望,上山的小路如天梯,如織的人像螞蟻隊向上攀巖,正中間分割是一座紅漆的小亭,分外奪目。
新鄉新航絲網的同伴們躍躍欲試,讓我也催生了一鼓作氣的力量。可剛踏上十幾階時精疲力盡,臺階居然直角九十度,狹窄只容一人,陡峭之處不得不手腳并用。
徒步一半,攔腰見絲絲縷縷的瀑布。
走近時,一股股,一條條的細流如牛奶般純凈,從百米高的懸崖傾瀉而下,微風一吹,白色的瀑布像手絹輕柔擺動,顯得更加的嫵媚與多姿。飄逸水簾后是若隱若現的褐色花崗巖石,這是武夷山特有的。這無數絲絳的水流編織成新娘的婚紗,懸掛于天游峰之腰,又似珍珠落入玉盤,跌落的消失不見卻又不間斷的往下撒入。真所謂“珠簾鉤不卷,飛練掛遙峰”。
風景再美,不容過久停留,繼續前移,汗流浹背,氣喘吁吁。
移步艱難無望,回頭黑壓壓人頭,約697步,見一小招牌“夢想會實現,初心未忘,再邁62步”大松一口氣。
片刻便達天游峰頂峰,見一老廟名為天游閣,是疲憊的登山者休憩的中轉站,站在觀景臺俯瞰九曲蜿蜒,竹筏輕蕩,重巒疊嶂盡收眼底,山水相擁渾然天成。
在天游峰頂端空氣負氧離子均值是1.46萬個每立方厘米,疲勞時在這停留一會,深深的吸一口氣,身心倍感煥然一新的舒適,深呼吸里飽含負離子與芬芳的空氣。
右拐來到了胡麻澗碑文三個紅色大字,不期而遇就在拐角處。據當地老人說,天游峰有上天游,下天游之分,過了胡麻澗就是下天游。
天游峰的碑刻似乎是散落在山間的,時不時的抬頭就能見到。青苔鑲嵌的精致的巖石上字體“第一山”蒼勁有力,印著著道光時代的痕跡,也刻著當年在這滿目翠綠山林里的思索。“競秀爭研”“奇勝天臺”“真宰奇情”還有抗日時期的“漢奸汪精衛”,巖刻縱橫,陰雕陽琢。
有溪水順著臺階,一級一級而下,似乎踩著音階般叮咚響。弄的臺階濕濕的,弄的游客濕了腳,但可高興了青苔,這可是它們的溫床。拾階而上的圍欄上,石頭上蔓延著。似乎是新穿的綠裳。用手摸摸,濕濕的,軟軟的,我的手指經不住像踩在綠色的地毯上舞蹈起來。
與趙坤導游談著京劇的傳承,沿山間階梯盤級而下,邊走邊欣賞自然瑰麗的景色,怡然自得。
“登高方識遠,天地納于心” 探天穹之美,登青山之巔,坦蕩蕩如天之寬,地之闊。
意識宇宙中渺小的自我,對自然鬼斧神功的敬畏,對開路工人的艱辛而敬佩。多么希望每一個來武夷山的游客都能好好的用眼睛觀看,用心去感受每一個階梯的攀巖,每一處涼亭的守望,每一條溪水的流唱。
我不覺的又加快了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