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本文是《考上了北大哈佛,從此就走向人生巔峰了嗎?》的第二篇讀后感
? ? ? ? 在第一篇讀后感的基礎上,按順序談談我對該文的看法。
? ? ? ? 有學生在閱讀我的第一篇讀后感后,覺得我在那篇讀后感中,滿篇都是批評之語,對作者的優點一筆帶過。的確,對作者的優點我是一筆帶過,但因為我對整篇文章的中心論點持保留態度,所以大部分篇幅是講述我的保留意見。事實上,該作者是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招生辦主任,身份很有逼格,而我,一個小鎮中學的理科教師,就現在來說,我是寫不出這么煽情的文章的。
? ? ? ? ?好啦,現在正式開始我的第二篇讀后感。
? ? ? ? ?1.文中提到“顯然,所有的學生在來之前都經過了某種程度的面試培訓,至少看過一點兒如何應對面試的“寶典”,但可能沒有人告訴他(她)們,我并不感興趣他(她)們表現出來的是誰,我感興趣的是真實的他(她)們是誰。”
? ? ? ? ?面對這么重大的北大自主招生考試的面試,學生事先做過面試培訓。這是對重大事情做充分準備的行為,這是要鼓勵的。所以,無須表達這些。至于說“我并不感興趣他(她)們表現出來的是誰,我感興趣的是真實的他(她)們是誰。”呵呵,這個面試,有點男女相親,一方當然想知道另一方的真實情況,而另一方,也當然只想表現自己的優點,掩蓋自己的缺點。所以,作者的這些話,沒必要講。
? ? ? ? ?2.那些優秀的孩子“是其他人艷羨的“人家的孩子”。然而,幾乎很少有人能體察他(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個人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本身來說就是個人的極深的隱私,就是他自己,都未必能體察到。當然,這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就目前的國情來說,要做到“體察他(她)們內心深處的痛苦和迷茫。”,難度很大,需要孩子對幫助者的極深的信任,而幫助者也要很高的素質,其中心理學方面的要求較高。
? ? ? ? ?3.當孩子“真的置身于無數次在夢中出現的校園時,卻常常會陷入深深的焦慮之中:接下來又該做什么呢?仿佛一個登山運動員在珠穆朗瑪峰上的困惑:下一座山在哪里?”。
? ? ? ? 一個人究竟哪樣工作適合自己,是一個很難確定的事情。就算大學畢業后,通常也要嘗試好幾種工作,才能確定哪份工作相對適合自己。在此,我把確定自己適合的工作命名A任務。這里,有幾個點要注意:①大學畢業比剛上大學時,大了四年左右,知識、能力應該有較大的提高,饒是如此,也難以完成A,那對于剛上大學的人,就要求他完成,有點強人所難。②就算大學畢業后,也要經過幾輪實踐和挫折后,才能完成A。③事實,對很大比例的人,在社會工作多年后,都不能完成A。④再次強調:人的興趣會變,所以,A的完成不是一次性的。
? ? ? ? ? ?4.“很少告訴他(她)們成功意味著什么,生活的幸福源自何處,什么是最適合自己的。” 這個,類似《讀者》、微信朋友圈、qq空間中,大把這類的文章,隨便你抓。我記得有本《哈佛幸福學》,有心理學家執筆,專門講幸福。
? ? ? ?本次讀后感到此,后面時間再寫第三篇,還有大把內容,現在臨近中考,一堆破事堆著,先講到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