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與使命
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豈能丈量。
90后的我經歷了03年的非典,08年的汶川地震、抗洪,新聞報道中有需要救援的地方就有醫護人員沖在一線作戰的身影。高考后帶著對醫護工作者的憧憬之心選擇護理,第一堂課老師講到醫院的醫護,醫患,護患之間的矛盾,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難道護士不只是扎針,輸液嗎?來到醫院實習,所見所聞非同所想。帶教老師的言傳身教告訴我醫院是工作的神圣殿堂,并非外人看到的那樣簡單,護士要配合醫生,安撫患者,各項護理操作不僅要會還要技術精湛,服務患者要把患者當親人待,滿足患者要求等。救死扶傷的責任,現實與理想的差距,不得不重新調整心態,適應醫院這大環境的需要,盡自己綿薄之力縮短這現實與理想的差距。?
微不足道之事,也是工作的習以為常。
工作時口袋里的簽字筆比金錢重要,習慣性把放在護士站的筆放在自己的口袋里;手機來電也會習慣性的說:您好,**科;護士站的鈴聲一響,就會健步走進病房,患者‘給我把電視打開’,工作就是這樣,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患者的一句話,還是需要親力親為。
簡短的8小時,自接班的那一刻,便不再嬌小。
凌晨本是夜入夢鄉的時刻,大夜班護士卻要被0:50鬧鈴叫醒,像丟失了自我,更像擁有全世界。準時交班,開啟了全世界的小奔波。某個大夜班,患者女病重,老年家屬陪護,再三叮囑:如需下床,按鈴呼叫,可還是擅自入廁,幸好及時發現;患者男病重,夜間無眠,安眠藥口服后并有起到作用,折騰不睡,陪護再三找護士,給予心理安撫,患者才肯休息;病區像流感侵襲,有四名患者體溫均在37.5攝氏度以上,給予物理降溫,復測體溫;患者尿道閉塞,導尿術后尿液呈鮮紅色,給予持續膀沖至清亮尿液,疼痛無眠,擔心患者拔管,每10分鐘左右巡視病房一次;患者氣管切開,呼吸機輔助呼吸,竇性心律與房顫交替出現,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護士,護士”的呼叫聲,即悅耳又聳聽,每一聲被呼叫的‘護士’,都會有一種需要,護士被賦“天使”稱謂,是因為護士被寄予了希望與信任。簡短的8小時要及時巡視病房,觀察患者病情,整理床單位,吸痰,吸氧,測生命體征,輸液,靜脈采血,發口服藥,記出入量,寫護理記錄單,查對醫囑,寫交班等,面對工作的繁忙怎敢嬌小,必須堅強。
感情如飲水冷暖自知。
成人病房里照顧患者的最多是陪護和保姆,兒科病房里最多的是4+2,醫院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間冷暖,折射了眾生疾苦,在距離死亡最近的地方,人間最極致的悲歡離合,最艱難的選擇隨時都會上演。最真實的人性故事,活著務必牢記初心與使命,要對得起‘良心’二字,懷有感恩之心,前行在人生路上,愿幼有所養,老有所依。
? 人生路漫漫,愿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牢記使命,奮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