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入話題
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是實踐性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中國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學術委員吳忠豪,在2014年提出期待“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
教課文,就是把課文的內容當做教學的主要目標;而教語文,是指以課文為“例子”,指導學生掌握語文知識和語文方法。
語文課究竟是教課文還是教語文,我們語文教師的認識在理論上是一致的,應該是“用課文來教語文” 。然而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 不少教師客觀上還是圍繞“教課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目標主要是理解課文思想內容;教學時間主要花費在課文分段解讀討論上;課文上完, 學生的主要收獲是加深了些對課文故事情節或人物思想情感的理解,而“語文”能力方面似乎沒有明顯的長進。這樣的語文課可以認定是“教課文”。課例《詹天佑》老師提了兩個問題:鐵路為什么設計成人字形?兩端掘進法、中間鑿井法為什么能節省時間?
上《月光曲》就討論月光曲是怎么譜成的;上《鳥的天堂》就討論鳥的天堂有什么特點,為什么稱之為“鳥的天堂”;上《蝙蝠和雷達》就討論科學家是怎么發現蝙蝠探路的秘密、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等等。這就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思品課、科學課,這樣的課怎么會有語文味呢?
二、本體性知識與非本體性知識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課程功能的闡述,我們可以將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另一類是非本體性教學內容。
所謂語文本體性教學內容就是能反映這門學科本質特征的、區別于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包括語文知識、語文策略和語文技能。這類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必須承擔的本質任務。
所謂非本體性教學內容,包括情感、態度、審美、價值觀思想內容等,這類教學內容不是語文課程獨立承擔的。
語文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為主要目標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理所當然地應該以語文知識、方法和語文技能,即本體性教學內容為目標展開教學,而情感、態度、價值觀等非本體教學內容應該是滲透在語文知識、方法和技能的學習過程之中的。語文教材給出的只是“課文內容”至于這篇課文教什么,需要教師自己根據文本特點結合個人經驗和認識選擇、判斷,這樣就不可避免造成教學內容的隨意、零散,無序和經驗化,不少老師把課文內容直接等同于教學內容。然而在常態化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發現很多老師將課文思想內容也就是非本體性知識作為教學重點,這樣的語文課必然會嚴重降低語文課的效率。
三、課例分析
(一)案例《高爾基和他的兒子》:
一、揭示課題,創設愛的氛圍;
二、品讀“栽花賞花”,感悟父子情深;
三、品讀“寫信教子”,感悟信的內涵;
四、拓展升華,理解偉大的父愛。
老師再送兩句高爾基先生的名言,希望能伴隨你們長大!
很明顯,這堂課的主要目標就是在營造愛的氛圍,感悟父子情深,讓學生接受愛的教育。教師圍繞這個目標組織課堂教學,其優勢是能夠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最大化;但缺陷也非常明顯,這堂課主要不是在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而是在感受父愛,獲得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其結果就是改變了語文課的性質特點,把語文課上成了思想品德課。作為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語文課,理所當然地應該以完成語文課的本職任務,即以本體性教學內容為主要目標,并且圍繞“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組織教學過程。下面我們再通過于永正老師執教《高爾基和他的兒子》的教學環節,來認識語文課應如何正確處理本體性和非本體性教學內容:
案例分析《高爾基和他的兒子》于老師所借的是上海某小學五年級一個班級,班主任提醒于老師這篇課文是滬教版二年級的一篇課文,太淺了,沒什么可教的。于老師笑著回應說“你以為我是教課文?”這堂課于老師是這樣教的:首先教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以前學過,所以朗讀正確、流利了,但沒有感情。于老師讓學生聽老師朗讀。于老師讀得聲情并茂,學生不由自主鼓起掌來。于老師問大家為什么鼓掌?學生說,于老師讀得很投入,于老師讀得太有感情了,于老師的感情和課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完全融為一體。“是呀,這就叫‘感情朗讀’”。接下來于老師讓同學模仿著再來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次朗讀孩子們都非常認真,使勁地想把感情讀出來。讀完后再讓學生展示自己的感情朗讀。第一節課就是讓學生學習感情朗讀。
第二節課于老師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篇課文哪些地方最讓你感動,把這些語段劃出來,然后在旁邊學寫批注,告訴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讀書要寫下自己的體會,這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寫完以后,先讓左右同桌交流,然后進行全班評點,最后于老師又出示了自己的評點,讓學生體會好的評點應該是什么樣的。接下來,于老師讓學生根據這篇課文內容,以“兒子”的身份給父親(高爾基)寫一封信,每一個學生經歷了一次動筆寫的練習。
這堂課教學內容清清楚楚,就是學習感情朗讀,學寫批注,根據課文內容寫一封信,整堂課就是圍繞這三個目標開展教學,這些都是“本體性教學內容”;而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對高爾基父子之間的親情和“‘給’永遠比‘拿’愉快”這一哲理的體會,也就是“非本體內容”教學,則是滲透在朗讀、批注、寫信這些本體性教學內容的過程之中的。
(二)《姥姥的剪紙》這節課的設計有四步,
第一步 揭示課題,了解剪紙,
第二步 研讀課文 ,體會技藝之神,
第三步 品讀課文,體會祖孫情深,
第四步 課外延伸,總結下課。
這是江蘇的劉廣祥老師在2012年全國語文教師優質課賽講中獲得莊園的一節課。課后他向吳忠豪老師請教,吳老師指出這堂課是在圍繞非本體性教學內容組織教學,目標是在教非本體性內容。三個教學內容之間沒有內在關聯,呈現碎片化,學生留下的痕跡是“技藝之神”。這堂課到底要交學生什么語文好知識、方法、技能,商討后確定將品讀課文的方法最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第一步 揭示課題,了解剪紙,
第二步 讀姥姥技藝之神,學習品讀方法,
第三步 運用品讀方法,體會祖孫情深,
第四步 運用學到的方法進行寫話訓練,
第五步 總結:這節課學會了什么。
這節課語文含量很高,學生動筆時間多。這堂課圍繞非本體內容進行,研讀課文,體會技藝之神等都是非本體的,仿寫也是碎片化的,沒有整體。我覺得可以這樣改:讀姥姥技藝之神,學習品讀方法。把“普普通通”拿掉,兩句對比讀一讀,好在哪里?兩個“普普通通”重復了,是有意還是無意?“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只母雞能下蛋,剪只公雞能打鳴”這句話改成“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母雞像母雞,剪公雞像公雞”好不好?句子長短變化好,把公雞母雞寫得活靈活現。教給孩子怎么品詞的方法。教是為了不教,運用品詞的方法讀出祖孫情深。先教品,再教練習再寫話。表達中組織好自己的句子,按目的設計寫話的句子。運用學到的表達方法寫話。品詞品句的目的是什么。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增強語文課程意識,有明確的本體性教學內容,圍繞本體性內容展開教學,能清晰體驗學生學習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