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苦是因為我們總是想要兩個選擇,既不能放棄那個也不要放棄這個,妄念一出就滋生貪求,煩惱焦慮于是整天淤在我們心里不能化解,物質填補來的欲望是朝著空虛與拜金兩個反面,緊接著不斷拉高滿足的臨界點、無感衷于幸福敏弱的察覺,由此便不能更好的控制自我的本來心,妨礙掉了尋找自己此生真正在世的意義。
問題是出在了自己,一切歡喜苦樂的決定權也在于自己,蔣勛講文化的本意是自然的融入,不讓人察覺的流露,國外的教育避免不了神學,學校教的文化是要不斷努力,獲得更大的成就,這執著是對的,轉身教堂教的文化是祈禱救贖,這是丟掉,放下,就是歸零,儀式感的重獲新生,這樣內化的文化用蔡瀾的一句話說:“你看他們活的像個人樣兒”。
平凡的真相是孕育不平凡,而不是孕育平庸,為了生存這是現實,但平凡始終不夠作為我們對于自己人生懈怠的理由,猶如電影中檢車員因為工作重復到麻木而抱怨,主角卻記錄下捕捉感動自己的剎那,把它們措辭為一句句的美好,那他的工作是寫詩的巴士司機?不,他是開巴士的詩人。
我們總喜歡把現實與理想分開,以為自己必須在一個有落地窗的陽光灑進書桌的地方才能讀書,寫詩,必須在完全實現財務自由之后才可著書立說,所以我們的嘴里總喜歡說著等什么什么了我就什么什么的句式,因此我們才是不是錯過了什么...理想什么時候才能來到?是在你把苦楚的現實拿來當理想之后。
就像看完這部電影我所寫下的它對我產生的影響以及收獲,其實有一個你們沒有看見只有我知道起先寫的更是糟糕的一篇,我只有把那個不算好的通通刪掉忘記,才能騰出地方,寫出不曾料想的更多可能,這樣一張空白的紙,要選擇拿來怎么寫?
從電影《帕特森》尋找到的寶藏:
兩個夢想,一個平凡,一個遠大,實現哪個都是成功。@以電影進行自我認知升級的修心人,希望從今以后我推薦給你們的電影能給你們某種力量,讓你披荊斬棘,度過這個脆弱的讓人無可企及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