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佛典】
? ? ? 佛眼看花,花既是世界。佛眼看世界,世界既是花。心美的人觀世界,世界如花。世界是心的倒影。淡看人世間,回歸自然,本是一種解脫。
? ? ? 在浩瀚宇宙中,人類如恒沙微塵,雖然渺小,卻也自成一界。它表達人類的絕對自由靈魂,有限既是無限,由于視角的不同:一個卑微的個體生命中蘊含著人類的自由精神。一件很小的東西里也可能隱藏著很大的智慧,也能領悟其所蘊含的獨特的美。人生如同花般清瑩脫俗。
這如詩如畫一樣的絕美意境來源于佛經,佛教是人類的一個特殊精神現象。在現實生活中。由于涉及太深的哲學思辨,人們幾乎不得其門,往往被表面形式所迷惑,容易被導入封建迷信的誤區。而其實它是研究人類思維的一個模板。他是幾千年人類智慧的結晶,凝聚了無數先賢哲人的思想。一個一個的佛教案例,都折射出哲學的智慧光芒。人類研究它,并學習它。其實,就是一個精神上的成長過程。從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的幼年時期走向成熟穩重真正的成年,這是一種精神的傳承儀式。人們通過口口傳頌的許多哲學的案例和宗教的故事。來學會如何修身修心,培養道德,建立自己獨有的精神世界。這對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建立和人類靈魂的成長有著巨大的正面作用。
現在社會,物質的極大豐富卻反襯出人們精神的孱弱,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和激烈的生存競爭,人們淪為現實的奴隸,失去了自由的靈魂。目前中小學教育是一條單行線,精英式的選拔,使孩子面臨著殘酷的競爭。他們有的是無奈的選擇,只能二選一:要么向上接受高級的教育提高自身,要么向下去技校,學習技能走入社會,直面生存的考驗。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所帶來的后果是的教育集團和相關的利益團體捆綁,提高素質教育成了口號。導致教育的產業化,將孩子們從巨大生產線上如產品一樣制造出來,按照社會需要訂單式培養,出來了只是社會需要的手和勞動工具。教育淪為機器,沒有更多資源去培養人。也很少去關注靈魂的成長。孩子們每天面臨無休止的作業和補課班的轟炸。更沒有時間,修其身、養其性。教育的功能缺失,造成許多人成長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演化成社會問題。
曾記得有一年夏天,我和兒子上完國學經典課。剛好中午,我們走到學校附近的一家名叫早香早點的小飯店吃飯,那一天特別熱,飯店里人太多,排了老長的隊,我們好不容易點好菜,就在窗邊的小桌上慢慢喝著水等著,時間一點都沒有過,人依然非常多,等著等著,菜也沒上來,孩子不耐煩了,越來越急燥,最后,實在等不了,站起來就想走!菜點了只能等,我堅持讓他坐下,孩子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思想,突然爆發,把碗一摔,我們就吵了起來。這是一種教育的失敗,在學校學文斷字,只學習了一些粗淺的表面字意。背一些孩子自己都不懂的句子,跟現實生活脫節了,這是中國式教育的悲哀,快餐式急功近利的教育和培訓,充斥孩子的一切時間,反而讓中國文化的精髓失去了生長空間,中國的古典文化,講的是從小培養一個人修其身,養其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求對人的品德修養和道德情操進行嚴格的訓練。而我們現代的學校教育偏重于知識的培養,反而失去了靈魂、精神和道德。更體會不到中國經典國學的那種恬靜淡然的心境。于是,飯后我單獨拿出了半天的時間,帶孩子去受真正的佛家教育。孩子下午還有許多課,我們全部放棄了,去了一座幽靜的寺院,在那清幽靜謐的環境中,遠離都市的喧囂,看那些和尚師父在貧瘠物質生活中,保持著那種與世無爭的淡然心境,這對我和孩子的心靈都是極大的震撼。這里才保持著中國古典文化的真正傳承!
中國古典文化,尤其是佛教和道家老莊思想,是一種極深的哲學,它包含著身心合一的道德。而我們幾乎沒有時間讓我們孩子,用身心去體悟。我非常希望把中國的佛教和道教的哲學思想,傳承給孩子們。于是,我就遍翻了東西方的各種思想書籍,想找到一個最好的途徑,能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把中國的偉大哲學寫出來,讓我的孩子們能讀懂,并能從里面吸收到真正的精華,而不僅僅是去一座寺院里,燒柱香、磕磕頭,僅僅停留在外在的表面現象上。因此,我試著通過西方哲學里面的一些簡單的故事和明白易懂的哲學推理,來構筑一座通往中國深邃思想的橋梁。
中國古典文化的優美意境和龐大精深的哲學思想,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最寶貴的財富。更重要的是這種文化和哲學的如何傳承下去呢?要想理解如此深邃的思想,而確保我們的思想還沒變瘋之前,我們必須以迂回的方式去謹慎的靠近,假如我們將這一理論為圓心的話,就必須首先從圓周上開始起步,一點點的慢慢向中心摸索,一直到挖出那智慧頂點里埋藏的最深奧的珍寶!
在這條路上,需要找到一個方法能讓我把邏輯過程放慢來觀察,這樣你就會發現,從佛教的唯識論到禪宗的菩提本無樹,最后到莊子的逍遙游和蝴蝶夢。都有西方的哲學邏輯在一一對應,西方的哲學來源于宗教,并且知識一脈相承,他們建立一個非常完善的經院哲學教育體系,而人們從小就從邏輯和思辨的理論上受到完整的訓練。許多西方的哲學經典都能在東方智慧中找到對應的思想。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最終會將我們引入神秘的東方宗教,體味佛教的一花一世界的意境和莊子夢蝴蝶的逍遙自在的精神,達到一個絕對的自由空間!
佛教屬于唯心主義哲學。主張通過體悟,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而西方的唯心主義代表人物是巴門尼德、柏拉圖、貝克萊、黑格爾等。涉及到知識論和本體論。
認識論 知識來源何處,是否先天就存在于大腦中?
柏拉圖看來,理性是人們的心靈所固有的,知識只是理性潛存于心中,借助于感覺的機緣,重新找到自己的過程。認識就是回憶,就是心靈在外物的影響下,喚醒其所固有的理念的過程。他又提出靈魂不滅和輪回說。他寫道:“我們的靈魂就在我們出世以前存在過,如果是我們在出世前獲得的知識,出世時把它丟了。后來又通過使用各種感覺器官重新得到了原來具有的知識。那么,我們稱為學習的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恢復我們固有的知識。我們把它稱為回憶對不對呢。完全對。”
與之對應的是禪宗六祖慧能的開悟偈:當時,慧能是一個舂米打雜的小僧,見師兄神秀的菩提偈未見本性,也作了一首與之針鋒相對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一眾皆驚。五祖將鞋擦了偈,曰:“亦未見性。”次日祖潛至碓坊,以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遂三鼓入室,五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惠能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與巴門尼德的存在論何其相似。巴門尼德以為感官是騙人的,并把大量的可感覺的事物都斥之為單純的幻覺。唯一真實的存在就是“一”。一是無限的、不可分的。巴門尼德很早就從形而上學的經驗中,領悟到感官世界的虛妄,而這個感官世界的背后,有一個本身存在的真實世界并能為我們的知識所理解。我們的感官世界證明這個世界是假的,然而卻被我們的理性所容納和利用。從感性世界概括出最一般的范疇“存在”。認為存在是永恒的,是一,連續不可分;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他認為,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他第一次提出了“思想與存在是同一的”命題。
西方哲學中的經驗主義代表人物是洛克。約翰.洛克把弗朗西斯.培根的歸納法,用于心理學。在他的力作《人類理解論》中關于知識是怎樣產生的,他否定知識一切先于經驗,而生來就具備的,這種先驗的理性論。他平靜地宣稱一切知識來自經驗。而且是通過感官獲得的。他說:“除非先在感官里。否則心里什么也不會有。人在出生時。心靈是一塊干凈的白板”。這就是他提出的心靈是一塊“白板”的假設。在認識論上,洛克認為人生下來是不帶有任何記憶和思想的。我們的心靈是一張白紙,上面沒有任何記號。沒有任何觀念。一切觀念和記號都來自后天的經驗。我們的全部知識是建立在經驗上面的,理性知識歸根到底都是導源于經驗的。我們對于外界所感知物的觀察,或者對于我們自己知覺到的、反省到,我們心靈內部活動的觀察。就是供給我們的理智以全部思維材料的東西。這是知識的源泉。從其中涌出我們所具有的或者是能夠自然地具有的全部觀點。在每一個大到足以被知覺到的物質粒子中。感官經常可以發現他。心靈也發現他。在某種特殊形式下,在我們的感官上生起作用。并且由此使我們生起不同的各種顏色聲音氣味滋味等等觀念。感覺經驗以一千種方式在上面書寫。直到感覺萌生記憶,記憶再生發觀念。所有這一切。都引向一個驚人的結論:既然只有物質能夠影響我們的感官,那么除了物質我們一無所知。因此,必須接受物質。如果感官是思想的原料,物質一定是精神的材料。除了簡單的觀念而外我們概無所知,這是我們所不必驚異的。只是有感觀從外面得來的,或是由人心反省它自身中的經驗得來的,沒有其它觀點。因此,在超過這個界限。這我們便一無所知。簡單觀念是一切知識的材料和元素。有了它。人的心靈就可以構造出多種多樣的復雜觀點。理智一旦儲備了這些簡單觀念。他就能夠重復他們,把它們加以比較。甚至于可以用幾乎無限多的花樣聯結他們。因而能夠任意制造出新的復雜觀念。人的心靈不能制造也不能毀滅簡單觀念。但能夠把它們結合起來,或者把他們并列起來,或者把他們分開來。以便形成各種復雜觀念。其實,洛克的白板說和佛教唯識宗的思想一脈相承,都是在研究感官對人精神的作用。
而與之對應的是佛教中有一段著名的公案:風動和幡動。《壇經》中云:“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大概意思:“當時有風吹幡動。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諍論不已。惠能上前說:‘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你們的心在躁動,心不清凈啊!”其中心思想是知識一直存在心中。
哲學家喬治.貝克萊寫出《人類知識原理》,他認為:“存在就是被感知 ”,按照這個命題。根本不存在任何獨立于感覺觀念的事物。所謂事物,無非是被心靈實體所感知的一組觀念。如一個蘋果的存在不是別的,只是紅的顏色、甜的滋味、香的氣味和圓的形狀等等,觀念的組合。離開了這些觀念,離開了心靈,對這些觀點的感知。蘋果就無所謂存在。這就是說,事物和觀念是同一個東西。他們的存在只在于被心靈所感知。總之,萬物皆備于我。他覺得洛克對認識的分析,無非是在證明物質只是精神的一種形式,他本身并不存在。他說:“洛克不是說過我們的全部認識都來自感覺嗎。因此。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只不過是對它的感覺,以及從這些感覺中得到的概念罷了”。那么可以斷定一個事物,只是一大堆知覺而已。你的早餐,卻遠比一大堆知覺,來得真實和牢靠。同樣,鐵錘也是一堆顏色大小、形狀、重量、觸覺等感覺。這把鐵錘對你來說,根本就不存在。他可能一直敲著你的失去知覺的拇指,然后得不到你的絲毫注意。他只是一大堆感覺或記憶,是一種精神狀況。就我們所知一切物質都是一種內心狀況,唯一實在就是精神。
貝克萊寫道:“我認為下面就是這樣一個重要的真理。那就是,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陳設。總之,構成大宇宙的一切物體,在心靈以外都沒有任何存在。他們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感覺是我們知識的唯一源泉。貝克萊從感覺出發,追尋著從感覺到物的主觀主義路線走向主觀唯心論。貝克萊創立的主觀唯心主義,它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根本否定,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覺或感覺的復合,觀念的集合等。感覺、自我意識是真實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這種觀點顛倒了主客關系。貝克萊對“物質世界是真實的”這一觀點心存懷疑。他利用經驗主義的邏輯提出疑問,他說:“世間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們感受到的事情。但我們并未感受到”物質“或”質料“。我們無法察知我們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認為,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實體“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論。因為我們絕對沒有任何經驗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
至于,禪宗六祖慧能和神秀師兄的經典故事。指的是經驗論和唯理論的一次對決。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本來清靜,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雖然,那些年代久遠的故事都已經成為過去,要想找到自由的精神。必須重讀哲學,在歷史典故中,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中,在和大師的交流中,在哲學家深邃的思想中,吸取養料。這些思想如指路的明燈,在漆黑的夜中,為我們照亮要走的路。它還應該包含大衛.休謨。正如貝克萊有效的消滅了物質那樣。休漠也有效地消滅了精神。這些哲學家的一場混戰。這一切都蕩然無存了。哲學限于自己造成的一片廢墟之中。休漠并不滿足于驅逐靈魂的觀點,來摧毀正統宗教。他還立志打破規律的概念以摧毀科學。自布魯諾和伽利略以來科學和哲學一樣。都大談自然規律,大談因果關聯。但科學和信仰在這位懷疑主義者面前失去了一切。等待著拯救它們的人。
康德:“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們頭上浩瀚燦爛的星空,另一個就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他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對這兩者,我不可當做隱蔽在黑暗中或是夸大其辭的東西到我的視野之外去尋求和猜測;我看到它們在我眼前,并把它們直接與我的實存的意識聯結起來。前者從我在外部感官世界中所占據的位置開始,并把我身處其中的聯結擴展到世界之上的世界、星系組成的星系這樣的恢宏無涯,此外還擴展到它們的循環運動及其開始和延續的無窮時間。后者從我的不可見的自我、我的人格開始并把我呈現在這樣一個世界中,這個世界具有真實的無限性,但只有對于知性才可以察覺到,并且我認識到我與這個世界不是像在前者那里處于只是偶然的聯結中,而是處于普遍必然的聯結中。
于是這條通往自由精神的路上,包含歐洲大陸的唯理論以及精神先驗論思想,哲學大家康德,黑格爾等的名言與哲思。最后,在黑格爾的小邏輯中,矛盾體運行的三個過程中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人生觀中。在道路的盡頭,我們見到了偉大東方的哲學思想在那里靜靜的發著它奪目的光。我們找到了精神的絕對自由和獨立的靈魂。也見到了一花一世界和一葉一菩提。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葉一如來,一砂一極樂,一方一凈土,一笑一塵緣,一念一清靜。【佛典】
“一花一世界”和“一葉一如來”分別指佛教兩個典故。指打破常規的思維邏輯,超越物質和時空的限制,達到一種絕對自由的境界,哪怕是看普通的事或物,也如佛在菩提樹下證道一般,感悟宇宙的境界。用如此觀念看現實,如莊子的蝴蝶夢。
第一個 是一個典故“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大概是說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對著百萬弟子,默然不說一句話,只自輕輕地拈一枝花?,向大眾環示一轉,大家都不明白其中的奧妙,只有迦葉尊者心領神會,展顏會心地一笑。我想一定是迦葉心領神會,參透了人生的真諦、宇宙的秘密、而發自內心微笑。也許這一切都是一種心境。心若無物就可以一花一世界。參透了人生宇宙真諦,那么一花一草就是整個世界,而整個世界也如花。
第二個 是關于六祖慧能故事:禪宗第五祖弘忍請徒眾各作一詩,以表明各人對禪宗精神的理解。當夜三更,上座神秀自己點著燈,在墻壁寫下了自己的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他用比喻說明禪門修養身心就像菩提樹、明鏡臺一樣,時時刻刻都要用心,做到清凈無染。當時,六祖慧能只是個剛來的劈柴的小僧,也作了一首與神秀針鋒相對的詩:“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意境達到佛學中“空”的境界,認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本來具備。這種精神不需要時時拂拭它。他主張頓悟,認為人要解脫,不能向外部尋找根據,只能向自己的內心尋找根據。佛祖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靜坐思考了七天七夜后大徹大悟,終成佛陀。所以“菩提”應該是覺悟的意思,根據上面的典故“菩提本無樹”得到“一葉一菩提”:真理就隱含在世間的自然事物中,不在于是哪一棵樹,更不在于是什么樹,有一顆覺悟的心,每一片葉子皆是菩提樹。
【華嚴經】中也有此句。所有的佛經,乃至所有的宗教,看人生都是悲觀的,認為人生是痛苦的,要求解脫;都認為這個世界是缺陷的、悲慘的。唯有“華嚴經”所講的,認為這個世界無所謂缺陷,即使是缺陷,也是美的;這個世界是至真、至善、至美;是一真法界,萬法自如,處處成佛,時時成道。就是華嚴境界。
? ? ? ? ? ? ? ? ? ? ? ? ? ? ? ? ? 菩提偈
? ? ? ? 身是菩提樹,菩提本無樹,
? ? ? ? 心如明鏡臺,明鏡亦非臺,
? ? ? ? 時時勤拂拭,本來無一物,
? ? ? ? 勿使惹塵埃。何處惹塵埃。
【譯文】
神秀說:“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弟子就如同是菩提樹,弟子的心靈就像一座明亮的臺鏡。要時時不斷地將它撣拂擦試,不讓它被塵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惠能說:“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原本比喻智慧,明亮的鏡子比喻清靜心。本來清靜,哪里會染上什么塵埃?
【原文解析:任天涯.知乎】
這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一個四句偈,這是從神秀那個偈子引申出來。這個偈子了不起的地方在于用平實易懂的語言明明白白的指出,佛教不是本體論!說空什么的其實并不是這首偈子的重點,這首偈子的重點是,超越二元對立直指無為法的感悟,若非對佛法有深刻的感悟和認識,如何做得出這等偈子!這首偈子便說明了,至少在慧能這一代的禪宗教授的佛法,的確是正宗純正的!比如,空性不是某種存在,也不是某種不存在,也不是某種即存在又不存在,也不是某種非存在有非不存在。佛教是東方特有的哲學,一定要超越真與假,有與無的二元論。如同莊子的莊子夢蝴蝶一樣,莊子與蝴蝶之間那種莫名的關系!
佛教修行的宗旨是追求涅槃,證入無為法,無為法也好,涅槃也罷或者調個說法說佛性也一樣,這三者其實是一件事情,他們的特點就是不二、不落兩邊、超越二元對立。這是什么樣的一個概念呢,就好像我們說一個東西有多干凈的時候,其實是在說這個東西有多么不臟,換句話說我們實際是在說一個東西有多么不臟程度!明明我們在說某物干凈,但是在二元對立的環境中我們實際是在說此物臟!反之亦然。神秀的這個偈子就是這個問題:需要靠拂拭,要靠勿使惹塵埃來保持干凈的鏡臺,實際是在說這個明鏡臺的本質是臟的,這個菩提樹的本質是不凈的。事實上只要有明鏡臺,有菩提樹這樣的主體存在,那就必然不可能達到真正的凈,因為主體已存在,就落入二元對立了,落入二元對立,就必然不可能有真正的清凈。
慧能祖師偈子前兩句,破除本體論,無為法也好佛性也罷都沒有一個主體,沒有一個存在叫佛性,沒有一個存在稱作無為法。佛性、無為法超越了存在或不存、清凈不清凈,這樣二元對立的概念。所以佛性是真正清凈的,但是,真有一個東西叫佛性嗎?不是的,這個佛性并不能用有或沒有來描述,既然連是否存在都無法描述,如何可以用干凈或者不干凈來描述呢?這就是后兩句的意思: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便是慧能大師對佛性的認識,應該說,完全正確,而且完全符合大乘中觀認識。
涅槃與世間,無有少分別,世間與涅槃,亦無少分別。涅槃之實際,及與世間際,如是二際者,無毫厘差別。【龍樹菩薩】
其實還是超越二元對立的說法。常常有人說神秀的偈子,來的更為實在,實際上歷史上禪宗,當時北方的主要傳播者也是神秀。神秀偈子中給出的修行辦法不能算錯,但是這個修行辦法的本質,更接近小乘佛法,是逐步的剝離消除有為法,一直如此,則最后剩下的就是無為法了,這實際是性寂論,但這與修行于大乘佛教教法不同,特別是禪宗,而且也根本無法道出,涅槃于世間無異,這樣符合菩薩道的認識。所以相比之下,顯然是慧能大師的偈子,所闡述的認識與蘊含的未來發展空間,更加的合適繼承禪宗衣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樣的認識中已經明心見性了,所謂明心見性,實際就是發現佛性,認識無為法的過程,這也是大乘佛教的教法,所謂性覺論。認識到本來就”在“的佛性!說的夸張一點,佛法是什么?慧能祖師的偈子已經全部說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