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問 紫禁城的“紫”字如何解釋?
大多數導游講紫禁城時說:古人稱天帝住在“紫宮”,即紫微星垣,該星群以北極星為中樞,籠罩在紫色云團之中。其位置永恒不變,有“紫微正中”之說。皇帝貴為天子,將皇宮稱為“紫禁城”,與天宮同色,以表示“皇權神授”、“天人合一”……筆者認為,此說只是背誦導游書中關于紫禁城“紫”字的解釋之一,無可厚非。
其實,紫色是藍與紅相交后的混合色。根據《易經》“天地不交而萬物不興”的哲理,藍色表示“天光”,如北京天壇的各殿宇多為藍屋頂;紅色表示“地火”,如宮墻窗柱多為紅色。古人藉藍紅相交的“紫”,表示“天地相交、陰陽和合、夫婦美滿”的理想境界。從紫禁城“紫”字的命名上看,無疑是賦予了故宮一個至高無上的名義定位。特別應當指出,上述的“陰陽平衡、人類和平”的理想境界乃易學思想反復強調的核心理念之一,紫禁城中的許多事物都圍繞這個核心而命名或定位。
可以這樣講,“紫”是表示皇權至上的“政治性”顏色即“代表色”,同時,紫禁城的“紫”是古代“天人合一”哲理的形象載體。所以筆者認為,講解紫禁城時如能將上述“紫”字所含易理加以闡釋,則是更加完美的導游。
03問? 為何紫禁城內很少見到尊貴的紫色?
有人說道教崇尚紫色,并稱紫微星的紫色是肉眼凡胎之人看不見的。這種將“紫”神秘化的手法在紫禁城也得到運用,并且運用得還很高明。真的,偌大個皇宮,其中很難見到幾處紫色之物,這充分說明紫色是不能隨便“藍紅相配”地濫用。可以這樣說,盛極之時的君主,符合青天上意,才能呈現“紫氣東來”的圣景。
紫禁城用一個“紫”字,不僅使人聯想到紫微星在人間這個“小宇宙”神降縮影,聯想到“皇權神授”的天威,而且還將“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之一的“紫”,提高其地位甚至凌駕于一切色彩之上。
細看紫禁城各大殿的色彩,總是紅黃綠居多而很難見到“紫”,真可謂“色以稀為貴”!一想到“紫”冠于“禁城”之首,更令人覺得“紫”尊貴無比。
人們在參觀色彩絢麗的紫禁城時,面對一個“紫”字,倘若不看01問答——為何稱紫禁城是“九五至尊”的城中之城?不了解其中易理,可能產生種種迷惑——如誤認“紫”為道教色彩。而懂得01問答所述易理,游客或許會對紫色生出一些敬畏感,因為這個宮中難得一見的“紫”,竟然“形而上”地涵蓋了天地陰陽、人間萬物、當然也包括這座皇宮以及歷朝歷代臣民必須遵守的客觀事物發展之規律。
無巧不成書——當年明成祖朱棣下令“南修武當山,北建紫禁城”。于武當山天柱峰南側敕建太和宮,建成后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孤峰峻嶺絕頂之上的皇家道宮為“大岳太和宮”。因而紫禁城與武當山便有了共同點——崇尚紫色,信奉“太和”。
鑒于“太和”源于《易經》,以下問答還將詳細論述,此略。
04問 “紅得發紫”與紫禁城的“紫”有何不同?
人為何“紅”到了極點就會變“紫”?紫勝于紅、高于紅嗎?
據說古代紫色的地位原不如紅。漢代,紅被視為“正色”,而紫被視為“間色”即雜色。間色指兩種以上的混合色,古人早已知道紫是紅與藍的結合。
孔子曾說:“朱,正色;紫,間色之好(美)者。”子曰:“惡紫之奪朱也……”。當年,孔子還嫉妒并貶低紫色是一種“惑人”的邪色。通過上述所引,我們了解到孔子雖然貶低紫色,但對紫色還是有一些正面的肯定。其一是承認在間色(兩色)中,紫是最好、最美的;其二是“紫”能奪去“朱”的光彩,因而更具“惑人”的魅力。
據載,春秋五霸之一的齊恒公非常喜歡穿紫服并禁止百姓服紫。從此紫色地位上升到象征王權的頂峰。另外,唐宋兩代規定:三品以上的高官可以穿紫服。唐代:三品以下、五品以上者穿朱服;宋代:五品、六品官員穿朱服。一旦哪位大臣由穿紅服升到穿紫服時,就是“紅得發紫”。
由此可知,紫色在服飾方面升為最高地位并象征最高權力是古來有之。據說日本的僧侶中,只有地位很高的住持長老,才可身著紫色袈裟。這也許就是受中國“尚紫”影響的事例之一。
紫色在建筑方面升為最高地位并象征最高權勢雖歷史悠久,但它與服飾方面的“紫”有很大區別。前者的“外在形式”多以殿名、城名隱形出現,如紫禁城、紫霄宮以及紫宸殿(日本京都1300年前的平安京大內裏的主要大殿即“紫宸殿”)等。后者多以內在具體的顏色來直接表現。《易經》說:“形而上者謂之道”。由此可見,“紫”在紫禁城建筑色彩中的表現,多隱秘于“形而上”的“道”或“王道”意境之中,令人不得不去探索和領會其深藏含義。
說到底,古人對紫禁城的“紫”,完全是根據易學思想“陰陽平和”之說來設計指導的。并且,由于朱棣登上皇位后,認定“玄武大帝”(亦稱真武大帝)是朱家皇室的保護神,因而大興土木——南修武當山,北建紫禁城。永樂帝當年將祭祀真武大帝的宮觀命名為“紫霄宮”。于是乎,皇城與供奉真武大帝神位的宮觀都冠以“紫”色為名,紫色再次證明其為“天人合一”的神圣色彩,非凡人可隨便用之。顯然,“紫”之地位,在紫禁城與武當山紫霄宮命名之后,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