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樓鐘晚
? ? ? ? ? ? ? ? ? ? ? ? ?一
安仔是我的大學舍友,平時話不多,有著遠大的志向。
大一結束的時候,安仔的成績在班上排名靠前,積點也讓人艷羨,若他這樣一直保持下去,不要說保研,甚至免推去外省更好的大學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安仔骨子里看不上這個普通的二本院校,也希望終有一天圓一下自己的名校夢,至于本校的研究生,自然嗤之以鼻。于是乎在大二的時候就決定考研。從那時起,安仔的書桌前就多了考研的復習資料,張口閉口都是各種名校的研究生、專業和導師。
為了能好好復習,從大二開學伊始的安仔,再也不用心學習專業課,課程能逃就逃,作業能抄就抄,用他的話說,用一個60分換一個985,這筆賬劃算!安仔的成績也從名列前茅變成了中下游徘徊。
其實安仔剛開始并不和我是舍友,而是住在隔壁的隔壁。但是和原舍友關系不好,自己生活習慣也差(半夜玩打火機抽煙 ,對人愛理不理)覺得影響了自己的考研大計,便在外租了房。對于一個學生來說,房租不是一個小數目,待到大三上學期實在熬不住了。當他計劃著搬回宿舍的時候,原來的舍友都不歡迎他再次入住,恰好我宿舍空了床,他就住了進來。
大三下學期是考研開始發力的時候,我也加入了考研大軍,安仔覺得這個時候就是需要出去一個人靜靜復習,相約著另外幾個打算考研的同學,又出去租了房。
對于一個大二就開始準備考研的學生,到了這個時候積累的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對自己期望越高,細小的失望都會被無限放大。而同租的都是考研的學子,在一起的話題自然離不開考研,來來往往,又在本已脆弱緊繃的神經上又添壓了幾個砝碼。
大四上學期在復習中匆匆到來,此時的安仔經過一個學期和一個假期的損耗,對于考研的目標學校也一降再降,從最初的名校到某個地方的普通院校。
終于有一天他和我說,他昨天去看心理醫生了。高壓的環境下,安仔只要一進自習室就特別煩躁,但是不坐在里面又不安心。晚上睡不著,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醫生說,這是抑郁癥的前兆,讓他多和同學說說話,多聊聊天,緩解一下。安仔聽從醫生的建議 ,搬回了宿舍。
從大二復習到現在,此時的安仔已經沒有了當初睥睨眾生的傲視,多了幾分埋怨和破罐破摔——每天十二點起床,吃了東西就開始玩游戲,下午兩點左右搖搖晃晃走到自習室,五點不到就回宿舍繼續玩游戲,快到八點了又去自習室坐一會兒,晚上在宿舍玩手機到一點左右才睡,張口閉口就是讀書沒意思,自己考不上研了。
經歷過考研復習的同學都知道,這樣的節奏是極其不規律的。
? ? ? ? ? ? ? ? ? ? ? ? ? ?二
考研的日子一天天臨近,安仔的情緒也在一天天累積。
考場離學校很遠,很多參加考試的同學都在預訂考試的酒店,有些商家也承諾可以幫忙預訂。安仔把這個任務交給了之前和他合租的一位朋友,朋友也滿口答應沒問題。結果在考前一天,那位朋友告訴安仔,因為床位緊張,沒有訂到安仔的房間。
其實早一個小時從學校出發或找一個離考場相對較遠的酒店是完全可以解決趕考問題的的,但對于處在高壓之中的安仔,這是壓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
安仔崩潰了。
憤怒至極的他和朋友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認為是朋友刁難自己,還一拳打碎了房間里一扇窗戶的玻璃,拖著滿是鮮血的手跑回了宿舍,在電話里對著母親放聲大哭:“我寧愿在老家要飯,也不來讀大學!!”“這是人過的日子嗎?你們完全就不懂我!”慘烈的哭聲持續了兩個小時,那個場景我至今難忘。
我和另外的舍友買了酒精,買了藥送給他,在為他包扎時,汨汨的血從數條大口子中涌出,由于傷口太深、太大,手背上被玻璃劃傷地方的肉都朝外翻,別說寫字,連動都成了問題。安仔至終都沒有進考場,那幾天,一直在游戲中麻痹自己。
長達兩年半的考研復習之路,就在一拳一哭中,戛然而止。
? ? ? ? ? ? ? ? ? ? ? ? ? 三
大四下學期直到答辯安仔才回到學校,手上的傷口雖已愈合,但考研的“失敗”卻無法改變。畢業后安仔幾乎斷絕了與所有大學同學的來往,僅從一個和他要好的朋友那里得知,安仔在老家找了一份工作,繼續復習,一年后還是沒有考上研究生,從此便沒了音訊......
有夢想去爭取,有夢想通過努力去實現,是一個動人的傳奇,也是一個美好的泡影。但是傳奇還是泡影,要看在實現夢想之初,自己對自己的定位是什么,期待是什么,凡是開始前認清現實,不妨降低一下要求,尋求最本質的東西去努力。安仔希望的是名校,那可以考慮選擇一個比較容易過線的專業,那自然會輕松一點;若他想的是研究生文憑,那繼續堅持他初進大學的方式,保研、免推,或許會在學術的道路上闖出一片天。
每個人都希望能出人頭地,也更希望自己十全十美,但是不要忘了,每個人也都是上帝喜愛的蘋果,對你喜愛的越多,就會咬的次數越多,遺落到凡間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只是我們要探清我們在有限的生命和有限的才能之下能做到的是什么,認清自己,揚長避短。看清本質,取本舍末。
安仔的事情是我不長的大學時光中比較震撼的事。老師教的專業課都被時光的激流逐漸從記憶中抹平,但是身邊許多人許多事,卻從未走遠,依稀中,他們的經歷像一個個人生案例一般不斷提醒著我怎樣去面對人生。用他人的故事來訴說自己的人生,這或許也是我記錄自己青春的一種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