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過錯?誰會失落?

溽悶的天氣昭示著夏季的來臨,窗外蟲鳴喧囂蛙聲鼓噪以及夜行車的轔轔聲,讓本就輾轉難眠的我添了幾許煩躁。黑暗中,一只蚊子在低吟淺唱,音量隨著我揮手的頻率時高時低,我知道,這可惡的小生靈正試圖向我發起一進攻、二進攻……除了用手偶爾驅趕之外,數千萬倍體型于它的我竟是奈何其不得,如此一鬧騰,變得越發清醒。沉沉的夜里,在一切事物都隱去了形貌的時刻,人會變得異常專注,專注于鬧心的事物,是的,白天那事又來糾纏了。

校園慘案發生后,很多人本著就事論事的原則開始認真地思索責任分攤的事宜,當然也欣慰地看到更多人開始透過事件本身試圖探尋背后深層次的復雜原因。翻開網頁,一時間眾說紛紜,觀點不一而足,總結起來觀點不外乎以下兩種:

觀點一,認為教師、學校教育應當承擔主要責任。理由有:1.事發時間是屬于工作日的周五(準確說是午休時段);2.學校不僅有教書功能,更有育人職責,而現在學校只教知識重成績而忽視學生品德和行為養成;3.認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孩子作為未成年人在校,教師應該是半個監護人,出事了與“監護人”失職脫不了干系;4.有人認為必須對班里每個學生的脾性情況、是否有暴力傾向作出細致的甄別,從而時刻提防是教師的職能范圍。5.有人責怪教師沒有主動自覺地與每個孩子的家長溝通孩子的在校情況。

觀點二,認為家長、家庭教育是此類事件發生的禍首。理由有:1.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而且是終身陪伴的老師,而最好的學校、最好的班級、最好的教師都會換;2.孩子的品性道德的形成是在家庭中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習得的;3.一個問題孩子背后一定有一個問題家庭的存在,有相關調查顯示特殊家庭(單親家庭、離異家庭、重組家庭、有家暴和虐待存在的家庭、父母酗酒賭博的家庭、父母長年外出務工的家庭)出來的孩子往往表現得極端,容易自卑、憤怒、嫉妒、自私、自控力差、推脫責任;而幸福家庭(何為幸福,不好具體定義,不過莎翁說幸福的家庭都一樣,意會即可)出來的孩子在這方面表現得較好,他們往往自信、平和、大度、樂于分享、有較好的自控力等;4.大部分的普通父母并不懂教育,對孩子的關心止于吃飽穿暖或吃好穿好,進一步則是關心其成績如何、考了幾分,至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對它們而言可能有如天方夜譚;5.為數眾多的父母對孩子身上存在的“毛病”處置方式不當,使得存在問題不但沒有解決反而變本加厲。

就本次事件而言,爭論主要圍繞以上兩個方面展開。但有一位教育前輩提出的一個與以上爭論全然不同的觀點,讓我眼前一亮,細細思之,覺得頗有道理。他認為社會教育的缺失應該首先被問責。他說,人,不論是一個孩子一個學生,還是一名教師,一位家長,我們生來便是社會人;家庭,無論是幸福的還是不那么幸福,甚至是不幸的家庭,都是構成整個社會的基本細胞;不管是被稱為“體制內”的學校、公共事業單位、政府單位;還是被稱作“體制外”的企業、媒體等組織或法人,都是社會大環境的共同創造者。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組織或法人,都對營造一個“良性社會”負有共同的責任,因為我們是緊密相連的整體。

一個健康的或者說成功的教育應該是由家庭、學校、社會三方共同構筑的能給學生充分呵護的穩定三角,更應該是三股力量共同凝成的一種合力。可現實情況是,三條邊的關系似乎不符合構成三角形的條件而沒能形成穩定三角;三種力量也沒能朝著一個方向,反而可能在相互拉鋸中耗散。我沒法科學地考證三方到底哪一方出了故障,但我可以簡單列舉我的所見所聞,甚至親身經歷,結論由你來評判。

我親眼看見一對夫妻從晚飯后便開始十分投入地搓麻將,他們四歲的兒子則與其他“麻友”差不多年齡的孩子圍著麻將桌躲貓貓嬉戲;時間到達十一點半,小夫妻倆的玩性更濃精神更足了,而玩累困極的孩子開始吵鬧要回家睡覺,得到的是父母的厲聲呵斥。

我也親眼目睹在家成日沉迷于手機、電腦、電視,不知“閱讀”為何物的父母,義正言辭地逼著孩子認真讀書、寫作業,那可憐的孩子雖然眼前擺著書本和作業,其實心已經被極富誘惑力的各類電子玩物占據。

我看到,有不讓爺爺奶奶抱孫兒的年輕夫妻,因為嫌棄他們臟臭;有父母當著孩子面對家中老人鄙夷和嫌棄,希望孩子與自己站在同一站線;還有父母完全忽略孩子的存在,義憤填膺地抱怨自己的不如意、他人的不厚道和社會的不公平。

我看到,父母帶著孩子堂而皇之地搶紅燈,旁若無人地插隊、從容不迫地丟垃圾吐痰。

我發現,許多外頭堂而皇之掛著“未成年人免進”的舞廳(曾經)、網吧、酒吧、游戲廳,走進去瞧瞧,未成年的孩子占了大半。

我發現,現在的孩子很少會再收看單純的動漫動畫片,而是對視覺與神經都具有雙重刺激性,充滿暴力和色情的所謂大片的電影;或是教人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宮廷劇、職場劇、豪門戲;又或者講述校園純愛、小清新式的青春偶像劇或肥皂劇(當然我無心批判,并且影視作品中肯定存在經典,只是覺得很多并不適合小孩子們看)。

我發現,“開卷有益”這個命題有局限,時下受眾目標是中小學生的一些作品很偏離我們教育的主旨,比如,我不明白,為什么“爆笑校園”這一系列的小人書能博得孩子們的寵愛。因為我曾試著左看右看前看后看除了感到自己“腦殘”外,沒有余物。

有過多次這樣的經歷,我騎著“小毛驢”用老式自行車那樣的緩慢速度,靠著馬路的最邊緣小心翼翼地前行;突然一輛載著三四個肉眼可辨出還是初高中孩子的大型摩托車,以極大的馬力呼嘯著轟鳴而來,在路前方的拐彎處以閃電的速度劃出一道驚險的弧線絕塵而去,留下被風暫時滯留的歡呼聲和驚魂未定的我,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我記憶中,應該帶有某種美好寄寓的校園童謠或者順口溜卻將我的人生觀顛覆了一次又一次;當時剛上一年級的小侄子從學校帶回來這樣的童謠:“一年級的小偷二年級的賊,三年級的小妞沒人陪,四年級的帥哥一群群,五年級的情書滿天飛,六年級的情人一對對”;期待我開懷一笑的小侄子發現我沒表示出他所期待的興趣,悻悻然走開,我則若有所失般有所不快。

我清楚地記得,我小學同班同學中有一名女生,單薄瘦弱的她每天都被同班男生或者女生在課間或者課后,在校內或者校外拳打腳踢、揪頭發、撕扯衣服;可是并沒有誰站出來幫助她,也從來沒有誰來“懲罰過”那些“肇事者”,包括我,因為同為孩子的我,不知道怎么辦,我只是遠遠地躲開。

一個遠年的記憶一直縈繞心頭,那時我從極度貧窮的山溝溝里來到了縣城并進了當地最好的幼兒園,可能是農村娃初來咋到而膽小,也可能是生性內向顯自卑,又或者是小小年紀已經覺察到了貧富的分野而怯弱。我在課堂上被同桌,一個壯碩異常的女孩,強拉住手剪指腹上的皮,強忍著痛不敢聲張,不敢反抗,更不敢告訴父母和老師,因為被威脅如果告密將整我更慘。直到很大我才跟父母說起這樁在心理其實投下陰影的陳年舊事。

……

可能,你同我一樣,還依稀記得2015年慶元那起同樣讓人憤慨不已的“初中生暴打虐待小學生”事件;你的目光肯定也時常被新聞報端的種種類似新聞事件所吸引。難道我們的道德在滑坡?難道我們的教育在退步?難道我們的社會在墮落?

不,那只是在信息極度開放極其多元環境下的一種假象。從古至今,人性就像金剛石,是立體多面的,也因而人性本就很復雜,這種復雜所投射下的社會又怎會是單純的二次元?

孩子的悲劇,其實是教育的失落,而教育的失落是家庭、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失落。這三個教育環節本該環環相扣、緊密配合來確保教育機制的正常運轉,一旦某個環節有所缺失就足以帶來悲劇,正如一架正常運轉的機器,一旦某個零部件的損壞,即便是一個最小的螺絲釘,都足以讓其歇菜。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三個教育環節的協調運轉和良性互動,即便經濟發展到更高層次、人類文明進步到更高的形態,人性中本就存在的惡的一面就會顯現出來,冷不丁給沾沾自喜或以為可以高枕無憂的我們以猛烈一擊,而且很有可能會一次進攻、二次進攻……正如那只夜里擾我清靜的可恨蚊子那樣P??C?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