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5

或曰“人皆有是心,心即理,何以有為善,有為不善?”先生曰“惡人之心,失其本體。”心即理,心即是天理。人的心都只有一個,之所以表現出為善與為惡,在于這個人有沒有守住本體,也就是有沒有失去天理。心性即天理,一念起而萬物生,外在的事物都是會發生改變的,而守住了心性就能以不變應萬變。磨煉一個人心性要從小事做起,尤其是在與自己息息相關的事物發生的時候,是最考驗一個人的時候。這個時候也是自我覺知的好時機。先生以父親愛兒是人間最真切的情感,但是天理也有一個中和之處,過分就是私意,表達了天理的中正,中庸之道。事物發展的本身有自己的規律,多一絲少一毫都是人為的增加了個人的私意在里面。約束一個人的行為比較容易,而約束一個人的私意卻很難,守住一個人的本體是一件漫長而需要不斷覺知不斷堅持的過程。然而立志用功就像是種樹,我們能控制的只是我們去不去種下種子,如何去灌溉栽培,而不能控制它自身的生命力。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能一開始就要求結果,這樣單純的要求結果是逐物的行為,而物常變,天理唯一。大概只要學會開始就好,學會開始,堅持,覺知,定能“下學”以致“上達”。“定者心之本體也,天理也,動靜所遇之時也。”定,是心的本體,動與靜,是本體在不同境遇是的具體表現。因為自己的情緒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容易沖動,所以一直追求情緒上的靜,希望自己能夠遇事冷靜,讀到這句話的時候,突然覺得我想要的一直是內在的定,而錯誤的追求著外在行為上的靜。心即理,只有內心的定才能順應外在的變化,而不是要求外在的靜。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