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隨筆70——探索門之匙
? ? ? 在你探索自己領域和信念的不同角色時,憤怒、委屈、失望三種情緒有助于打開你探索的大門,因為你們已經知道,他們背后的正面動機。是這樣嗎?
? ? ? 也許,每個人看到這句話時,都會有這個疑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細細分析一下,確實有一定道理。我的見解就是,在自己探索領域和信念的每一個角色中,只要真正厘清了憤怒、委屈、失望三種情緒的正面動機和成因,自然而然也就把問題解決了。在一次與朋友一家吃飯時,朋友妻子說“在年青時,我們兩個人幾乎天天生氣,老公就象一個木樁一樣,天天圍繞著生氣。什么憤怒、委屈、失望交織著全有。真是一種痛不欲生、苦不堪言。”到在怎樣了呢?她說“也沒有想過什么探索、接受、堅持、假設、操縱、局限性、動機,只是在不斷地憤怒、委屈、失望中,慢慢地悟出來了。”苦難是最好的老師。法國巴爾扎克說:“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個萬丈深淵。”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只有經歷過了,才能慢慢地悟出來。有時候說的再好,不經歷也很難悟出來。
? ? ? 別的不說,就拿對待孩子學習來說吧,憤怒、委屈、失望的情緒,我就常常有,也時常發生。說明我還需要不停地修煉自己,還沒有修煉到“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屹然不動”的境界。昨天下午孩子學完執行師回來,我也知道很累的,也想讓他多休息會。今天早晨起床的鈴聲響了也不起床。到了7:30時還是不起,我就有點憤怒。為什么產生這種情緒呢?因為我是站到了自己的立場上面,我與妻子說“孩子現在上高二了,學習時間很緊,要是我的話,5-6點鐘就得起床學習,你看看7:30了還不起。”妻子說“孩子這幾天累了,今天休息下,讓他多睡會吧!”按我的想法,孩子必須得起了。我如果喊他起的話,他一定會很煩我,本來就想拉近與孩子之間的距離,方式方法不對,只會讓他更煩我,只會越拉越遠距離。我真的不接受這情境的同時我沒有能力改變這個情境。我真的要好好地思索一下,我不接受又改變不了的是孩子不起床,我又堅持我固有的觀念,這是想悖的兩個方面。別人是很難改變的,要想改變自認為不對的地方,只有先從自身找原因。當自己不能改變別人時,要想想怎樣改變自己。要學會“轉念”,一切都是“好事情”,假設孩子休息好了,也許學習勁頭更足,學習起來精力更充沛。與之相比,自己的那一套固有觀念就是錯誤的,也許就是自己的局限性,要好好地破除它。現在想想,當憤怒升起來時,如果我能及時有這份覺察,就可以專心與孩子互動:謝謝你,我注意到你,我知道你是一份提醒,你在告訴我,我不接受這情境同時我沒有能力改變這情境,你讓我有了一份覺察,也提升了自己的覺察能力。
? ? ? 事實還是那個事實,在“轉念”之下,憤怒是“轉”走了,我接受了不起床的情境。同時也“委屈”了自己的內心,你并沒有按我的想法起床呀。如果起床后,按自己想象的那樣去精力充沛地學習,那也無可厚非,也就沒有什么“委屈”了。如果不是那樣的話,不光內心“委屈”,還會很“失望”,因為想操控孩子按我想的時間起床的“陰謀詭計”破滅了,同時也提醒告訴了我:要好好接受自己。
? ? ? 認真分析一下,我產生憤怒、委屈、失望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我自己。孩子休息沒招我惹我,沒礙我任何事情,只是自己想管、想操控、想讓人家按我的意志去做,是自己“自私”的想法,想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別人。我這是拿著自己的“尺子”去丈量別人,這是不對的,也是極端錯誤的。在管教孩子這一角色中,我要好好接受自己,盡量把“負向觀念”轉向“正向觀念”,把自己的“尺子”扔掉,宏觀地、全面地、正確地、精準地把握事件的成因,認真分析憤怒、委屈、失望背后的正面動機,才能真正拿到“鑰匙”,打開探索領域的大門。
? ? ? 2018年7月24日18:32? 陳濤? 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