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在誠意
修身在修心,那修心在什么呢?在誠意。其實《大學》講的非常清楚了。不僅告訴你,人為什么要修心,而且還告訴你如何修心,修心在誠意。在我看來,王陽明所悟的就是大學之道。如果你真把大學也看明白了,你也就悟到了。
《大學》的第一段非常非常重要,第一句話告訴你人要修心,第二句就告訴修心之道,就把修心的法門告訴你,古人言簡意賅,真的很了不起,第二句: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這個說白了就是修心的竅門。第三句: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這句話就告訴你,按照前兩句去做,你就知道人生道路該怎么走了,就接近悟道了。
儒家修心之道,我把它分幾個先后步驟,如下所述:1、知止、2定、3靜、4安、5慮、6得。事實上,這個過程不是絕對,或不可逾越的,但卻是可以反復使用。追求真理致良知,修心按照這個過程去做,就不會錯到哪去。大家注意,第三步驟是靜。
萬法歸一,大道自然。儒道釋三家,無不重視修心,而且都重視內修內觀,不外求。既然不外求,那就坐下來慢慢求。坐下來就要安靜。三家都看到靜的作用,是修心的必要一環。三家都有靜坐這一修心的方便法門。當然形式內容,各不相同。佛家、道家多采用盤坐,而儒家則采用正襟危坐。當然形式不要絕對化,儒家也可以盤坐。
儒家靜定修心從北宋二程開始,吸收佛家做法,主張在“靜”中涵養性理 。王陽明也繼承此法,采取正襟危坐。靜坐通常要做好三件事:選擇安靜的環境、選擇靜坐的姿勢、調和呼吸至平穩。正襟危坐時注意,雙手平放膝上,背挺直,全身放松。調整呼吸時,不能張著嘴,應純用鼻呼吸,一面呼吸,可以一面數呼吸的次數,最后讓呼吸平穩自然。
儒家靜坐修心不是空想,冥想,更重實修自心。靜坐修心,王陽明提出兩個步驟:1、息思慮:讓自己的心進入空寂境界;2、省察克治:先省察哪些是私欲過失,然后是克治。儒家入靜沒有明確口訣戒條,也不必光會數數,如“天人合一”“陰陽變易”“貴和尚中”“知行合一”其實是好的口訣,這樣,念口訣時須念念相隨連綿不斷。如此可取得以一念代替萬念的作用,時間一久,自然入靜。然后反省自己有哪些心病:忿懥、恐懼、好樂、憂患、驕傲、貪戾、懶惰、草率等等,然后考慮具體怎么樣去克服,去改過,去修正。
正如《大學》所說,正心在誠意。王陽明也說,靜坐修心關鍵的兩個要素是誠意與謹獨。謹獨就是《大學》里說的慎獨,意思方法是一樣的。既然都一樣,為什么不按約定俗成,直接用慎獨。真不清楚王陽明為什么一定要用謹獨,他也沒說明,反正就怎么說了。學生問,他就說是慎獨。謹獨就是慎獨,就是即使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也要注重自己的行為,嚴于自律。我們靜坐修煉時就是謹獨時,自己管好自己。人在做,天在看。所以,謹獨也就是自我管理。西方的自我管理的方法,跟上述的修心之道是差不多。
誠意者,就是思無邪,勿自欺欺人。誠意就是正念頭,誠實地踐行良知給你的答案,一個念頭出現,良知自然知道好壞,好的保留,壞的去掉,這就是誠意。王陽明說,誠意就是“如好好色,如惡惡臭”。喜歡善如喜歡美色,厭惡惡如厭惡惡臭一樣!
如同陽明所說,對個人來講,修心“破除心中賊”,破除心中的貪念、邪惡、嫉妒等,使自己的內心品性變得飽滿圓融、至善至誠,既是個人更高層次的需求,又能讓心靈更安定,心情更快樂。修好我們的良心,這樣無論何時何地,就能堅持良知道義,守住道德底線。修好我們的良心,不讓良心受到污染蒙蔽!你就可以做好人,做好事!良心所在,好人平安!
白云山人20161222 ?版權所有 ?轉載注明出處,歡迎打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