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第二次讀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了,較之多年前的浮躁,此番心境平和了不少,便被村上清雅憂郁的辭藻吸引,像雪夜木屋,在爐火搖曳的影子里聽平淡而深刻的故事,被冬天包圍,被喑啞的話語包圍,被迷茫與虛空包圍。
書名來自 The Beatles 1965 年發行的專輯 Rubber Soul 里的歌曲:Norwegian Wood,是女主角直子最喜歡的一首歌。根據英文歌詞的本意,Norwegian Wood 應當是投于壁爐中的木料,不過在日本,錯譯的“ノルウェーの森”卻深入人心,所以村上在這部作品中就沿用了這個好聽的名字。
村上春樹生于 1949 年,他在東京早稻田大學求學時正逢 60 年代日本學生運動的高潮,當時東京多所大學被迫停課,直到后來學校引入機動隊才告結束。這期間村上遇到了同堂上課的高橋陽子,兩人迅速墮入愛河并不顧家里反對結為夫妻。婚后夫妻二人在唱片店和咖啡店打工維生,后來又開了自己的咖啡店,白天賣咖啡晚上則作爵士酒吧。此時的村上還沒開始寫作,直到 29 歲那年,村上在棒球場看球賽,突然想寫小說,于是球賽結束后當即買了紙筆開始寫作。這部處女作即《且聽風吟》,作品投稿給《群像》雜志,一舉拿下 1979 年群像新人獎,從此開始了村上的作家之路。1986 年村上與妻子旅居歐洲,并寫下《挪威的森林》,此作成為日本現代文學銷量最高的作品之一,是名副其實的代表作。而村上曾經在早稻田戲劇系的經歷,在唱片店打工的體驗,以及自己開爵士酒吧的見聞,則成了小說非常重要的創作源泉。
故事設定在 1969 年東京,那是東京學運高漲的一年,也是 The Beatles 的代表專輯之一 Abbey Road 發行的一年。在東京某大學戲劇系求學的渡邊徹(男主角)偶遇高中同學直子(女主角),她是自己高中時唯一的好友木月的女朋友,三人常常形影不離。
后來木月自殺了。
在自家車庫里,用膠布把車窗全部密封起來,膠管接上排氣口,發動引擎。也不知道他花了多長時間讓自己死去。木月的死對于渡邊是一場沉重的打擊。
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死本來就已經包含在“我”這一存在之中,我們無論怎樣力圖忘掉他都是徒勞這點便是實證。因為在 17 歲那年 5 月的一個夜晚俘獲了木月的死,同時也俘獲了我。
大學時渡邊逃離家鄉到東京里,有一部分原因就是木月的死,而他現在遇到了同樣來到東京的直子,從直子漠然盯視自己的眼睛里看到了仿佛同樣的逃離。他與直子開始在東京街頭漫無目的地散步,他開始喜歡直子了。如果說木月的死是一個未解的謎,那么直子與木月擁相同的謎面。村上自始自終沒有解釋清楚木月與直子的心理疾病到底是什么,不過不重要,只要知道直子被那突如其來的悲傷襲擊時蜷縮的柔弱的哭泣,只要知道直子被那無法言說的苦痛纏住時迷茫的無助的孤寂,我們就站到了渡邊的視角,從渡邊的眼睛里看到了一個淚眼婆娑的直子,令人憐惜。
直子 20 歲生日的晚上,出乎意料地多話,一個人喋喋不休地講了 4 個小時,然后渡邊一句“時候差不多了,電車該停了。”引爆了直子的悲傷。渡邊與直子睡了。
性在這部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村上在此強調的性卻與眾不同。渡邊淳一筆下的性與愛是交融的,是互相轉換的,是與道德沖突的。三島由紀夫筆下的性是超脫的,是儀式的,是借以表達特殊意義的。但是村上在此強調的性,是與愛若即若離的,是可以輕松談論的,是超出男女愛情的。
第二天直子消失了。
渡邊與一個無論身家才貌都令人生羨的同學永澤成為朋友,直子消失之后,渡邊就與永澤流連東京酒吧,與不同的女人睡覺。渡邊覺得固然與女人睡覺是愉悅的,卻十分厭惡這種毫無感情的連接。然后他遇到了與直子安靜抑郁的性格截然相反的綠子,這位在大學一同上課的,極為生動活潑的女子。
不同于一般的青春小說,這不是你愛我我不愛你我愛她她又不愛我,村上極少直接說明愛與恨,而是讓人物做出符合他們性格特征的事情來,等讀者自己揣摩。村上的情景通感與人物對話都寫得非常精彩,比如渡邊與直子偶然再見,然后開始漫無目的散步時,兩人都沒有講話:
只有踩上路面碩大的法國梧桐落葉的時候,才發出“嚓嚓”的干燥聲響,而一聽到這種聲響,我便可憐起直子來。她所希求的并非我的臂,而是某人的臂,她所希求的并非我的體溫,而是某人的體溫。而我只能是我,于是我覺得有些愧疚。
渡邊不是在可憐他自己,而是“覺得有些愧疚”。讀《挪威的森林》我常想起日式的樸素的設計,是一種滲透生活的理念,看日本街頭的男男女女大體一致的裝束,上班族的西裝,年輕人的便服,身上不超過三種顏色,看著多舒服!村上的文筆也是如此,把洶涌的情感裹藏在平平淡淡的文字下。2010 年陳英雄導演的同名電影,把全片的高潮安排在最后面:渡邊知道直子自殺的訊息之后,面朝大海,展信而閱,波濤的怒吼,巨浪的拍打,以及背景樂的烘托,情感在那一刻達到高潮。而在村上的文字里,即使是全書的頂點,他也沒有用多么沉重的字眼去形容這一切。只是把渡邊再度徒步旅行,蜷縮在海邊的事實寫了出來。讀一遍或者有些平淡,過后再想,就像電影里的畫面,奔騰了起來。
這是我感受到的村上文字的魅力,收放自如,揮灑有度。
然而這部作品也不是全無缺點。小說開頭寫學校宿舍生活,升國旗,敢死隊的每日早操,雖然是后續劇情的伏筆,卻嫌冗長,敢死隊突然之間好沒來由的消失也缺乏解釋。而占據了相當篇幅的,直子在療養院的室友玲子自身的故事,固然有趣,卻似乎有點偏離主旨。至于主旨,由于相當的朦朧,我能看到死于生的哲思,能看到渡邊與直子與綠子的愛情,能看到不同的性在不同的情境下有不同的意味,卻從來沒有明確的結論。
像讀一首小詩。
要什么明確的結論?
16.08.23/中午
于 T.i.T
P.S.
封面為 2010 年陳英雄執導的同名電影《挪威的森林》,較原著有不少改編,根據電影的節奏刪掉了許多劇情,僅保留了渡邊、直子與綠子三人這條主線。但是電影效果很不錯,甚有村上風味,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
P.P.S. The Beatles —— Norwegian Wood Lyrics
I once had a girl, or should I say, she once had me...
She showed me her room,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She asked me to stay and she told me to sit anywhere,
So I looked around and I noticed there wasn't a chair.I sat on a rug, biding my time, drinking her wine
We talked until two and then she said, "It's time for bed"She told me she worked in the morning and started to laugh.
I told her I didn't and crawled off to sleep in the bathAnd when I awoke, I was alone, this bird had flown
So I lit a fire, isn't it good, norwegian w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