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援(前14年-49年),字文淵。漢族,扶風茂陵(今陜西楊凌西北)人。西漢末至東漢初年著名軍事家,東漢開國功臣之一。 馬援的祖先是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趙奢曾在閼與之戰中大敗秦軍,功勛卓著,被趙惠文王賜號為“馬服君”,自此,趙奢的后人便以馬為姓。新朝末年,天下大亂,馬援起初為隴右軍閥隗囂的屬下,甚得隗囂的信任。后來歸順光武帝劉秀,為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天下一統之后,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將軍,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稱為“馬伏波”。
與劉秀相似的是,一些與馬援有關的成語也流傳至今。老當益壯東漢名將馬援,從小就胸懷大志,長大以后,當了扶風郡的督郵。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長安。半路上,他覺得犯人怪可憐的,不忍心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丟了官,逃亡到北朝郡躲起來。這時恰好趕上大赦,以前的事不再追究。于是他安心地搞起畜牧業和農業生產。 不到幾年工夫,馬援成了一個大畜牧主和地主。他有牛羊幾千頭,糧食幾萬石。但是,他對富裕生活并不滿足。他把自己積攢的財產、牛羊,都分送給他的兄弟、朋友。他說:“一個人做個守財奴,太沒有意思了,做個大丈夫,總要‘窮當益堅,老當益壯’才 行”。意思是說,人越窮困,志向越要堅定;越年老,志氣越要壯盛。
畫虎不成反類犬公元49年,馬援南征交趾,聽說自己的侄兒馬嚴、馬敦行俠仗義,喜愛抨擊別人,就寫信給他們書中曾提其所敬佩二人,一為豪俠,一為誠厚長者。馬援寧愿其子侄學長者也不愿學豪俠,其中提及:長者如同鴻雁,你們學習不成最差就像只鴨子(不會敗家毀族);而豪俠則如同猛虎,你們學習不成最多連狗(當時狗仍為褒意詞)都不如——不通世故、大小不分、違法犯禁,甚則造反而輕則身死、重則滅門(兩漢時期對于豪俠皆加以大打擊之,西漢的郭解為當世之豪俠,后被皇帝所滅族;東漢光武帝少年亦為豪俠,故稱帝后對于豪俠者也加以嚴防。)。你們學習杜保,如果不能有他那種氣質,將墮落成為輕浮子弟,就是俗語說的“畫老虎失敗,仿效失真,反而弄得不倫不類。”
馬革裹尸馬援回到京城洛陽,大家都來向他祝賀,其中有個名叫孟翼的官員。馬援對孟翼說:“為什么先生不說些指教我的話,而一味夸獎呢?”孟翼不知如何應對。馬援說:“漢武帝時的伏波將軍路博德,開拓了七個郡的土地,他的封地只有數百戶。我的功勞比路將軍小得多了,封地多達三千戶。賞大于功,先生為什么不在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如今,匈奴和烏桓還在北方不斷侵擾,我打算向朝廷請求當個先鋒,作一個有志的男兒。男兒應該戰死在邊疆荒野的戰場上,只用馬的皮革裹著尸體就行了(馬革裹尸),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兒女的身邊呢?” 孟翼聽了由衷地佩服。 后來(公元49年)馬援果然在征武陵時,感染瘟疫而亡,確以“馬革裹尸”而還。馬援大半生都在“安邊”戰事中度過,為國盡忠,殞命疆場,實現了馬革裹尸、不死床簀的志愿。馬援進身朝廷,沒有人推舉薦拔,全靠自己公忠為國。后來居于高位,也不結勢樹黨,堪稱一代良將。他忠勤國事,令人欽佩。
劉秀死后,其四子漢明帝劉莊也繼承了父親的遺志,繼續推行對功臣的優待政策,不僅從開國元勛中選出了號稱“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后增加至三十二位),還命人為他們畫像,并放置在洛陽南宮的云臺閣里,以示表彰和感念。不過,先后任隴西太守、伏波將軍,爵封新息侯,無論戰功、政績還是操守在東漢初都屈指可數的馬援,卻沒有能進入云臺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 永平初年,馬援的女兒被立為皇后。為了避椒房之嫌,單單沒畫馬援,當東平王劉蒼觀看圖像,對皇帝發問:“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皇帝笑而未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