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看露天電影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是一件最快樂的事。別說孩子了,那時候,大人們也似乎只有這么一個較為隆重的娛樂項目。
露天電影的魅力不僅表現(xiàn)在電影中,也表現(xiàn)在電影外。有電影的那個下午,家屬院里早早就沸騰開了。年輕的媳婦們早早開始準備晚飯,上學的孩子們放了學便開始懂事地趴在那里寫作業(yè)。平時不常聚在一起的人們,搖了大蒲扇三五成群不時地攀談著。
這一晚上,似乎任何事情都可以放在一邊,人際關系也顯得更為和諧,或許這才是露天電影真正讓人著迷的原因。
通常放映電影的當天下午,家屬院的大喇叭會通知一下,晚上要放映什么什么電影。不過在通知之前,有消息靈通的孩子就早早搬了小板凳去曠地里占地方,這一來,大家就都猜個八九不離十,趕緊跟著效仿,回家拿小板凳出來占地方。等到大喇叭通知的時候,曠地里已有了不少占地盤的小屁孩子在守衛(wèi)陣地了。
揀根樹枝在地上劃了界,幾個板凳在四邊角一放,就算占好了自己的地盤。空地是有限的,尤其是那些視線好些的好位置更為有限,隨著占地盤的孩子不斷增多,先前占好的地盤界線在不斷內縮。
到了晚飯時分,這種爭奪幾乎進入白熱化狀態(tài),各家里負責占地方的孩子們連晚飯也顧不得回家吃,于是家里便有人吃過飯來替換。那時的人們太渴望外界消息,電影成了另一只觀察世界的眼。
放映露天電影的場地,地方空曠,容納的人多。在場地的一頭立上兩根粗粗的剝了樹皮的楊木,(楊木腳下還壓兩塊大石頭以防被風吹倒)中間縛上一塊大幕布算是銀幕。
六七點鐘,夜已全黑了,場上早已坐滿了密密匝匝的觀眾,長條板凳、小椅子、簡陋的小馬扎、甚至是一塊大石頭、幾塊壘起的方磚……總之觀眾的座席是五花八門,只要能承受屁股的重量就行。
放映機一般架在銀幕的正前方中央的位置。緊緊圍繞這一圈的地方可謂是觀賞電影的“黃金寶地”了。早去的人急急要占的也就是這個地方,因為機器并不預先架好,所以只能自己估計著最正確的位置。夜色更濃了,場上已是嘈雜一片,大家伸長脖子等著放映員的到來。
終于,放映員拎著個鐵皮箱子,扛著機器篤悠悠地出現(xiàn)了,全然不顧大伙兒萬分焦急的心情。人群自動讓出一條道,直達中心位置。架好機器,一切準備就緒。
幾束強光射向銀幕,諾大的場上頓時安靜下來,只有放映機發(fā)出“嗞嗞”的響聲——電影開始了……
露天電影如同一個氣場,所有進入的人都感染著來自它的歡樂。那里有神話故事如《大鬧天宮》;有表現(xiàn)經(jīng)典愛情的《梁?;贰ⅰ短煜膳洹?;有反映農(nóng)村新貌的如《農(nóng)村新事》、《芙蓉鎮(zhèn)》、《人生》;有反映新舊社會變化的如《白毛女》、《城南舊事》;更多的是反映不同革命戰(zhàn)爭體裁的,如《高山下的高環(huán)》,《小兵張嘎》、《烏龍山剿匪記》《敵后武工隊》、《洪湖赤衛(wèi)隊》、《地道戰(zhàn)》、《鐵道游擊隊》、《十日》、《永不消逝的電波》等等,還有國外的一些譯制片如《列寧在1918》、《這里的黎明靜悄悄》、《虎口脫險》、《辦公室的故事》等。這些電影大體上到現(xiàn)在我都還能記得,甚至某些細節(jié)清晰如同昨日。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時在正式電影放映前,一般都要播放一段紀錄片。內容都是有關基本生活的,比如用電、防火、滅鼠等有關常識,時間通常在15分鐘左右。這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到今天看來都是非常科學與人文的,所謂普及科學,寓教于樂。
記憶中,最讓我難忘的經(jīng)歷是在看完《畫皮》后走在回家路上時那沒命的狂奔。而電影散場后以家庭為單位的手電筒群也是我喜歡電影的一大情結。
起初,大家只是按照慣例討論著電影中的情節(jié),后來大點的孩子就惡作劇地一邊快跑,一邊怪叫“鬼來啦,畫皮來啦”。一時手電光亂晃,小點的跑不動又唯恐掉隊,急得直哭,瘆人得厲害。而大家越是深一腳、淺一腳越是覺得有人在追趕,一時怎生一個“恐怖”了得!到家時,衣衫盡透,心跳如鼓,那種興奮有之、害怕有之的情緒讓人終生難忘。及至后來,與先生交流此事,先生只問了一句:你在怕什么?我想了想,回答道:應該不是鬼,而是害怕被同伴拋棄。
這是最害怕的一次經(jīng)歷,最感動的則是《梁?;分辛荷讲c祝英臺在閃電中最終完成了他們對愛情的誓言,雙雙化作彩蝶飛舞人間的鏡頭,這個看似悲劇的結局讓我感到了一種溫暖。其實不管是哪一類電影,在當時貧乏的文化生活中,都給了我啟示與力量。
正如《高山下的花環(huán)》中那個老媽媽在痛失兒子后想的還是不給部隊增麻煩。在與兒媳婦相互攙扶著離開部隊時,我看到了中國母親人性的光華與美麗,我的淚沒有不流的理由。平凡的人有了金子般的心,便也是不平凡了。
而如劉曉慶、潘紅、張瑜、龔雪等最初的明星也曾是露天電影場上的主角,其實還有一些老一輩的藝術家,他們或許從來不曾大紅大紫,但他們曾給我們歡樂無數(shù)。
有時碰上去得晚了,正面的“有利地形”都被占得滿滿的了,那就索性跑到銀幕的反面去看,就是人物的動作反掉了,比如原來是右手拿槍的,現(xiàn)在變成左手拿槍了,其它的效果還都是一樣的。而且因為看“反電影”的人少,盡可以找個最佳位置欣賞呢!
? 電影散場后,剛剛還滿滿一場地的人立刻作鳥獸散,扛板凳的,拎椅子的,大聲呼喚小孩的,雜亂的聲音此起彼伏。
很快,這片空地上便空無一人,喧囂像潮水一樣漸漸退去,只剩下兩根粗楊木孤獨地矗在那里,還有場上七零八落的那些臨時作凳子的石塊磚頭。免費的娛樂盛宴過后,一切又歸于平靜了。而此時,夜更深了。
80年代后期,露天電影漸漸地消失在了這個曾經(jīng)屬于我們的舞臺。能走進電影院看電影曾一度讓我們充滿了自豪,如今,這種感覺更多地變成了束縛。我們慢慢長大,回憶起這段難忘的經(jīng)歷,我想說:露天電影給了我多年的光陰,我還給它的,是一生一世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