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你一起終身成長,這里是小蘇手記。
當你把一只青蛙掉到開水里,往往它在接觸水的那一刻就會馬上跳出來。假如你一開始把它放在冷水里,然后慢慢燒開,等到水燒開的時候,基本上青蛙也煮熟了。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溫水煮青蛙”。許多時候人也是如此,如果想要讓殺死一個人,一開始就用劇毒,往往因為癥狀過于明顯很容易搶救過來。而如果每次下一點毒,往往因為癥狀不明顯,讓人難以察覺,往往直到毒深入骨髓之后才得知,那樣往往無濟于事。
就像工作一樣,如果一開始就面臨很大的壓力,只,要你足夠堅持,多點耐心,很快就可以渡過。而如果一開始就看不到危機,過于安逸,等到危機真正來臨時,往往會驚慌失措,一下子就亂了,不知如何應對。
不知從何時起,自己開始習慣了沒有業績的生活,一開始還會有點煩惱,因為長時間沒業績,就表示很難賺到。但是后來發現,雖然沒有業績,但是自己每天的生活也沒有太大的影響,依靠工資自己每個人也可以正常生活。覺得這種生活也挺好的,每天按時完成任務,偶爾沒完成,就拖到第二天,反正今天一天過去了。于是每天不斷重復,按時按點完成任務,到點下班,也不再關注業績,到點起床,上班下班,準點睡覺。慢慢地開始喜歡上這種生活,覺得這樣的生活挺好的,每天不用為了業績而苦惱,只要重復前一天的工作,完成每天得工作任務就好,反正也不會有什么損失,反而因此覺得生活很安逸。
安逸使人退步,因為過于安逸,所以不會有太強的進取心,哪怕每天都沒有實質性的收獲也不會感覺懊惱。等到月中,一看業績表,咦,怎么這么點業績,啊,這個月都過了半個月了,馬上又要月底了,接著查看上個月得業績,咦,也沒有多少。上個月沒什么業績,也一樣過來了,這個月也一定可以的。
不知不覺中,自己就變了,安逸的生活使自己忘記了每天的目標,忘記了月初給自己定的目標,開始每天渾渾噩噩地生活,如同機器一般每天在流水線上重復運作,看似每天忙碌,但都沒有創造有價值得內容。
開始變得懶惰,有時候寧愿坐在分行發呆也不愿出門,總是給自己先找各種理由放棄,行動力開始下降,每天如果完成指標就會開始懈怠。因為行動力下降,導致整個人狀態都不是特別好,有時候連基礎指標都完不成,大部分時候雖然完成了,但是質量普遍不高,只是單純地做任務,沒有產生實質性的結果。
慢慢地,開始自我懷疑,覺得自己不適合,一度想過放棄。慢慢地,開始變得敏感,一有風吹草動就開始“疑神疑鬼”。不斷地產生惡性循環。越沒有業績,越沒有行動力,不知不覺間就陷入一個死循環。
等到開始有所警醒覺得應該做出改變得時候,卻發現自己已經偏離軌道,走上另外一條路。于是開始感嘆時間太快,一點都沒有給自己充分得時間考慮清楚就過去了。考慮得越多,錯過得越多。
好比今天,看似忙碌了一天,基礎指標也都完成了,但是等到寫總結的時候,發現腦子一片空白,不知道寫什么,這不是因為想寫得太多,不知從何開始,而是因為又混了一天,又在瞎忙。
浪費時間的方式有很多,有的是任由時間逝去,有的事每天重復一些無用功。
查理芒格說過,一開始只要每天早上起來,發現比前一天進步一點點就足夠了,因為只要時間允許,終有一天你會得到你想要的。聽起來挺簡單的,但是實際去做時,你會發現有的時候不僅沒有進步,反而每天都有走下坡路。
有時候,適當放松是可以,偶爾享受下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一味地放松,導致自己習慣了些種狀態,哪么終有你需要對你所有偷過的“懶”買到。安逸的生活固然可以帶來身心得愉悅,但是同時也會讓自己面臨和那只青蛙一樣的處境,等到死亡臨近得那一刻,才發現為時已晚,從而懊惱不已。
故事誰都會講,但是有誰真正懂得其中的含義,并以此警示自己,時刻保持危機感。預防大于治療不僅適用于疾病,同樣地也適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
在抬頭仰望星空得同時,不妨低頭看看自己的腳邊是否有水在冒泡。
啊,好困,睡覺了,今天就寫到這里,晚安!
題圖攝影:STOKPIC
題圖授權基于:CCO協議
請把「小蘇手記」推薦給你的朋友
個人轉載至朋友圈和群聊天,無需申請版權許可。
請你相信我:
你并不孤獨!
【日有所思】
觀察一個人的成就,不在于一時一事的得失,而在于當危機來臨時,這個人是否依然可以云淡風輕,從容不迫地應對。